中國最早的兒童心理學家要從陳鶴琴(1892—1982)算起,系統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專家是朱智賢(1902—1991)。朱智賢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探討了兒童心理發展中關於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教育與發展的關係,年齡特徵與個別特點的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智賢的心理發展觀
- 外文名:Zhu Zhixian’s view on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內因與外因的關係,教育與發展的關係,年齡特徵與個別特徵的關係,強調用系統的觀點研究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研究中國化的發展心理學,
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
朱智賢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探討了兒童心理發展中關於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教育與發展的關係,年齡特徵與個別特點的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先天與後天的關係
人的心理發展是由先天遺傳決定的,還是由後天環境、教育決定的?這在心理學界爭論已久,在教育界及人們心目中也有不同看法。朱智賢從50年代末開始,一直堅持先天來自後天,後天決定先天的觀點。首先,他承認先天因素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不論是遺傳因素還是生理成熟,他們都是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這種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將這種可能性變成為現實性,決定著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和內容。朱智賢不僅提出這個論點,而且還堅持開展這方面的實驗研究。
內因與外因的關係
環境和教育不是機械地決定心理的發展,而是通過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而起作用。朱智賢認為,這個內部矛盾是主體在實踐中,通過主客體的互動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與原有水平的矛盾。這個矛盾是心理發展的動力。有關內部矛盾的具體提法,國內外心理學界眾說紛紜,國內就有十幾種之多。但目前國內大多數心理學家都同意朱智賢的提法,這是因為他提出的內部矛盾中揭示了這個問題的實質,他初步解決了“需要”理論、個體意識傾向理論、心理結構(原有水平)理論等一系列的實際問題。
教育與發展的關係
心理發展如何,向哪兒發展?朱智賢認為,這不是由外因機械決定的,也不是由內因孤立決定的,而是由適合於內因的一定的外因決定的,也就是說,心理發展主要是由適合於主體心理內因的那些教育條件決定的。從學習到心理發展,人類心理要經過一系列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在教育與發展的關係中,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難度問題。朱智賢提出,只有那種高於主體的原有水平,經過他們主觀努力後又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適合的要求。如果蘇聯維果斯基“文化歷史發展”學派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是闡述心理發展的潛力的話,那么朱智賢的觀點則指明了挖掘這種潛力的途徑。
年齡特徵與個別特徵的關係
朱智賢還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質的變化,就表現出年齡特徵來。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不僅有穩定性,而且也有可變性。在同一年齡階段中,既有本質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徵,又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即個別特點。
當然,對上述四個問題的分析和闡述,在中外發展心理學史上有過不少,但象上述那樣統一的、系統的、辯證的提出,還是第一次。因此,正如《中國現代教育家傳》中所說的:“它為建立中國科學的兒童心理奠定了基礎”。
強調用系統的觀點研究心理學
朱智賢經常說,認知心理學強調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兒童情緒發展的研究,行為主義強調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我們則要強調兒童心理整體發展的研究。
早在60年代初,在他發表《有關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幾個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系統地、整體地、全面地研究兒童心理的發展。他反對柏曼(Belman)單純地以生理作為年齡特徵的劃分標準,反對施太倫以種系演化作為年齡特徵的劃分標準,反對皮亞傑以智力或思維發展作為年齡特徵的劃分標準。提出在劃分兒童心理階段時,主要應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內部矛盾或特殊矛盾;二是既要看到全面(整體),又要看到重點。這個全面或整體的範圍是什麼?他認為應包括兩個部分(即認識過程和人格品質)和四個有關方面(即心理發展的社會條件和教育條件,生物的發展,動作和活動的發展,語言的發展)。朱智賢的觀點在當時為我國心理學界廣泛引用,不少心理學家在此基礎上寫了論文,加以發揮和闡述。
70年代後期,朱智賢主張心理學家學好哲學的“普遍聯繫”和“不斷發展”的觀點及系統科學(也包括所謂的“三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理論)的理論。在他的一篇題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的論文中,反覆闡明整體研究的重要性。其主要觀點有:
(1)要將心理作為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來研究。他指出,人以及人的心理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下的自動控制系統。為此,在心理學,特別在研究心理發展時,要研究心理與環境(自然的、社會的,特別是後者)的關係;要研究心理內在的結構,即各子系統的特點,要研究心理與行為的關係;要研究心理活動的組織形式。
(2)系統地分析各種心理發展的研究類型。在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進行具體研究之前,常常由於研究的時間、被試、研究人員以及研究裝備等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類型。因此,在研究中應該系統地分析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個案研究與成組研究,常規研究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現代化研究,等等。
(3)系統處理結果。心理既有質的規定性,又有量的規定性。心理的質與量是統一的。因此,對心理發展的研究結果,既要進行定性分析又要進行定量分析,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朱智賢自己主要是研究思維發展的,他十分重視非智力因素在思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實踐中研究中國化的發展心理學
朱智賢多次提出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問題。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中國的兒童與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種種心理現象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表現在教育實踐中,需要我們深入下去研究”。
他指出,堅持在實踐中,特別是在教育實踐中研究發展心理學,這是我國心理學前進道路上的主要方向。他反對脫離實際地為研究而研究的風氣,主張研究中國人從出生到成熟心理發展特點及其規律。他說:“中國兒童和青少年,與外國的兒童與青少年有共同的心理特點,既存在著普遍性,又有其不同的特點,即具有其特殊性,這是更重要的。只有我們拿出中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來,才能在國際心理學界有發言權。因此,他致力於領導“中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與教育”的課題,克服了許多困難,填補了多項空白。他主張將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理論與套用結合起來研究,也就是說,他不僅提倡在教育實踐中研究發展心理學,而且積極建議搞教育實驗和教學實驗,主張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