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時期教育制度

蘇聯時期教育制度是蘇聯全稱蘇維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 年建立,1991 年底解體。人口 2.8 億(1989 年)。社會總產值 13825 億盧布,國民收入 5777 億盧布(1985 年)。1988 年全國有科學工作者 152 萬人,占世界科技人員的 1/4。所有教育機構均為國立和公立,各種教育一律免費。1945 年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國民教育迅速發展。繼 1934 年普及四年制初等義務教育後,1952 年、1975 年分別普及七年制和十年制義務教育。

為改變 50年代形成的中學生數量增長,畢業生不能全部升學,缺乏就業準備的狀況,於 1958年進行教育改革。指導思想:加強普通學校與生活的聯繫。改革內容:大部分中學畢業生就業;學校由原有的四三三制改為四四三制,大量增加生產教學和勞動時間, 併兼施職業訓練;義務教育由七年制改為八年制。因生產勞動時間過多,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因缺乏必備條件,這次改革未達到使中學畢業生作好升學和就業兩種準備的預期效果。從 1964年開始,普通學校又加強知識教育,加深教學內容,減少生產教學和勞動時間,取消職業訓練,改四四三制為三五二制。1984年的教育改革重點加強職業教育,既在普通中學進行職業訓練, 又擴大職業技術學校的數量,並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接近,還將兒童入學年齡從 7歲提前至 6歲,實行四五二制。1988年又以新的指導思想進行教育改革:加強普通學校的知識教育,將勞動、職業類課程改為選修;學習年限基本不變,但較靈活,如第一階段可以是 3年~4年,第三階段可以是 2 年~3 年,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解體前的教育體系包括學前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託兒所、幼稚園招收兩個月至六七歲的兒童。至 1988年末,常設學前教育機構有 14.7萬個,在託兒童 1735萬,占同齡兒童的 58%。普通學校由三個階段組成,稱低、中、高年級。低年級稱國小,低、中年級合稱不完全中學,低、中、高年級合稱完全中學。中年級學習結束後開始分流,學生或繼續入高年級,或入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學習;亦可就業,同時通過函授或夜校繼續學習高年級課程。完全中學畢業生可入高等、職業技術和中等專業學校學習,亦可就業。普通教育中,除普通學校外,還包括長日制學校、寄宿學校、保健學校、林間療養學校、缺陷兒童學校、加深學習某些科目的學校。1984年,不同類型的職業技術學校統一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熟練工人。其中招收不完全中學畢業生者為三年制,進行職業教育和中學高年級水平的普通教育;招收完全中學畢業生者為一年制。中等專業學校培養中級專業人員。其中招收不完全中學畢業生者為三年制至四年制,進行專業教育和中學高年級水平的普通教育;招收完全中學畢業生者的學制為一年半至三年。高等學校有綜合大學、多科性工學院和專業學院,培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為五年制至六年制, 夜校和函授延長一年。有條件的高校設研究生部,培養高校教師和科學研究人員。師範教育由師範院校和綜合大學實施。師範學校屬中專性質,培養國小和幼稚園教師,招收不完全中學和完全中學畢業生,為四年制和兩年制; 師範學院培養中國小教師;綜合大學培養中學高年級教師。1988—1989學年有普通學校 13.5萬所,學生 4413.6萬人;職業技術學校 7959所,學生 413.5萬人;中等專業學校 4517所,學生 437.2萬人;高等學校 898所,學生 499.9 萬人。全國教育工作決策機構是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教育部、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國家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分別領導和管理有關學校工作。1988年上述機構撤銷,成立國家國民教育委員會。地方設教育局,領導和監督本地區教育。1985年教育經費為 384億盧布,占國家預算支出的 9.9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