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建築

蘇聯建築

十月革命後,經過恢復階段,蘇聯於1929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畫,優先發展重工業。這期間建造了第聶泊水電站、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冶金廠等許多大型工礦企業。成立國家土木建築設計院,取代私人建築師的小型工作室,承擔大中型工程的土木建築設計。隨著工業的發展,在城市和新興工業基地興建了以公寓式為主的批量性住宅以及與之配套的學校幼稚園託兒所商店等;出現了少年宮文化館等新興建築類型。城市建設和建築工程完全納入國家計畫,這是蘇聯建築的一個重要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建築
  • 地點:蘇聯
  • 開始時間:1929年
  • 相關計畫:第一個五年計畫
城市規劃,建築工業化,建築思潮和設計,

城市規劃

革命勝利後首先按社會政治要求,著手改造一些主要城市的中心廣場。如結合列寧墓和遊行檢閱要求改建了莫斯科紅場(見彩圖)。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蘇聯建設了約 100個新興工業城市,如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市在1932年已有20萬人口。1935年通過了改建莫斯科的總計畫。1971年批准了莫斯科總體規劃第三稿(見莫斯科規劃)。蘇聯的居民住宅區的結構規模也由原來的街坊擴大為小區,再擴大為3~7萬人口的居住區和居住綜合體。一批近年新建的城市,如陶里亞蒂市、綠城、納沃伊市和舍甫琴柯市等,其城市規劃已注意與原有自然環境協調地設定商業和文化娛樂等服務中心,開始重視人的活動對居住環境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

建築工業化

蘇聯首先在30年代的工業建築中推行建築構件標準化和預製裝配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修建大量的住宅學校醫院等,定型設計和預製構件有很大發展。1958~1962年,對兩三種定型單元的“經濟住宅”開始採用工廠化生產;1963~1971年,適用於不同氣候區的定型單元定型設計增加到10種。1972~1980年,採用單元組合體的定型設計住宅,住宅體型可結合總體要求作多樣組合;70年代以來,蘇聯對建築工業化加以改進,並注意避免建築工業化造成的單一化,提高大量建造的城市住宅的藝術水平。70年代中建造的莫斯科市北契爾坦諾沃、維爾紐斯市拉斯季奈依以及列寧格勒普希金城等居住區,採用建築工業化方法修建住宅,注意到住宅戶型、類型和布局的多樣化,考慮到住宅體型同人體尺度和原有環境的協調。在發展預製裝配住宅體系的同時,也注意發展全現澆、裝配與現澆結合等多種工業化體系建築。1981年起,採用《工業化定型構件統一目錄》,即“從構件到房屋”的設計方法,住宅開間加大,便於近期靈活布置和遠期更新。80年代初蘇聯住宅的年平均建造量為 1億多平方米,主要採用預製鋼筋混凝土大板體系。

建築思潮和設計

20年代的蘇聯建築界,基於對新社會和許多新生事物的不同認識和解釋,在文化藝術界的影響下,出現了許多派別和思潮,既有古典主義的,折衷主義的,也有同西歐現代主義建築比較一致的。主要學派有現代建築師聯盟 (OCA)、新建築師協會(ACHOBA)等。
現代建築師聯盟的B.A.維斯寧等(見維斯寧兄弟)設計的第聶泊水電站被譽為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最出色的工業建築。1932年聯共(布)中央通過取消文藝派別,建立統一的創作聯盟的決議,並取消了各種建築派別,規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文學藝術、包括建築的創作方法。俄羅斯古典主義作為民族形式,從公共建築到大量住宅,從高層建築到地下車站,被廣泛採用。如第二、第三個五年計畫期間最大的建築工程之一──莫斯科地下鐵道的許多車站,都按要求設計得象地下宮殿一樣(見彩圖);1950年前後建造的莫斯科第一批高層建築,每幢都有帶標記和星星的尖頂,尖頂高達20~50米(見圖)。1954年全蘇建築工作者會議上提出了廣泛採用建築的工業化體系提高質量和降低造價的問題,批判了建築設計中一味模仿古典形式的傾向,建築思想和建築風格出現了轉折。1958年建成的世界博覽會的蘇聯館,1961年建成的克里姆林宮蘇維埃大會堂,以及莫斯科市西南區住宅街坊的設計等,都顯示出這個轉變。同時,蘇聯也注意借鑑西方建築經驗,重新評價20年代的一些建築思潮和人物。7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先後召開了兩次有關建築創作和建築藝術評價的會議,對蘇聯現階段建築創作方向有深遠影響。1975年全蘇建築師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要求蘇聯建築師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向,重視科學技術在建築和建築工程中的作用,尊重地區和民族的建築傳統。會上肯定了蘇聯城市建設方面的成就,指出公共建築及住宅設計有忽視建築藝術、片面崇尚技術的“技術主義”傾向,以及只從形式出發的設計思想。1981年全蘇建築師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著重指出,蘇聯城鄉建築應具有獨特的建築面貌,要克服建築物無特點、無個性、單調呆板的弊病,重視建築的社會經濟效益和思想性,注意建築的藝術形象、建築布局與構圖,以及建築與雕塑、壁畫等其他藝術的結合。在1982~1983年全蘇建築師協會第3~5次理事會上,分別討論了與上述內容有關的專題。蘇聯85%的公共建築是托幼建築學校建築、醫療建築以及各種生活服務性建築,近年來按照全蘇《工業化定型構件統一目錄》設計,以加快建設速度。市級的或具有重要意義的區級的大型公共建築,通常按其特殊要求單獨設計。
近20年來,較有影響的公共建築有:1969年在莫斯科加里寧大街建成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大樓(見彩圖),高110米,31層,大樓的兩翼呈弧形,以樓梯電梯廳聯結,兩個曲面的輪廓和形象隨著人們視點的移動不斷變化;1974年在杜尚別市列寧大街中心廣場上建成的政治文化宮(建築師э.葉爾紹夫斯基等設計),以簡潔、莊重的外形與生動活潑的民族傳統裝飾相結合;1970~1975年建成的阿拉木圖列寧宮(建築師B.金等設計),金色電鍍材花飾的大挑檐與雪山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建築物頗有民族特徵;1982年在新羅西斯克市建成的衛國戰爭紀念建築群(雕塑家B.茨卡略、建築師Я.鮑里索維奇等設計),以紅軍戰士群像和傾斜的主體建築同原有的道路和環境結合頗為得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