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華(湖南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蘇永華,男,湖南漣源市人,現任湖南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永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漣源市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北京科技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隧道結構工程設計方法等
  • 職務:導師
  • 主要成就:2011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學術代表作:南方山區高速公路路基修築支撐技術研究及套用
人物經歷,教育背景,工作履歷,學術兼職,研究領域,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在北京科技大學環境與土木學院攻讀地下工程方向讀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1996年8月至1999年7月在北京科技大學環境與土木學院攻讀地下工程方向讀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1999年8月至2001年5月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岩土工程研究所從事全日制博士後研究工作。

工作履歷

1986年至1993年在原煤炭部漣邵礦務局斗笠山礦業公司柑子山煤礦從事地下工程設計、施工技術管理工作,先後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生產技術科科長及副總工程師等。
1993年9月至2001年5月在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攻讀全日制碩士、全日制博士及全日制博士後研究。
2001年5月至 2002年10月在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技術學院工作。
2002年10月至目前在湖南大學土木學院岩土與地下工程系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學術兼職

國際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學會會員;湖南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岩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分會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

研究領域

(1)隧道結構工程設計方法;
(2)深部地下工程圍岩破裂機制及支護技術;
(3)邊坡工程風險控制理論與方法;
(4)城區地表塌陷機制及防治方法

主要貢獻

先後主講《地下結構設計原理》、《隧道工程與地下結構》、《地下工程與支擋結構》、《地下工程施工技術》、《岩石力學》、《土質學與土力學》、《岩土工程可靠性分析》、《岩土工程現代測試技術》、《高等岩石力學》及《基礎工程》等本科、碩士與博士研究生課程10餘門。目前已順利帶完5屆博士畢業生及30餘名碩士研究畢業生。
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及省部級等縱橫向科研項目30餘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目前在研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三等獎3項。作為第一發明人已經授權的發明專利8項。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2部,在《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學報》、《中國公路學報》、《水利學報》、《岩土工程學報》、《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等期刊公開發表科技論文約15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約80餘篇。

獲獎記錄

(1)2011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南方山區高速公路路基修築支撐技術研究及套用”,本單位排名1,總排第2;
(2)2010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粉砂土地區高等級公路沉降規律及觀測技術研究”,本單位排名1,總排第2;
(3)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南方山區特殊土公路路基處治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本單位排名4,總排第5;
(4)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峽庫區巨型古滑體穩態預測預報及信息化選址技術”,本單位排1,總排第10;
(5)2006年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深部開採錨桿支護可靠性理論及其評估系統”,本單位排1,總排第5;
(6)2004年國家安全生產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長江三峽工程庫區巴東地區滑坡預測預報系統”,本單位排1,總 排13;
(7)2002年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二屆優秀青年科技獎”銀獎,本單位排名1,總排名1;
(8)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軟岩工程力學理論與實踐”,本單位排名3,總排名5;
(9)2000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軟岩工程岩體力學理論與實踐”,本單位排名3,總排名4;
(10)2000年國家經貿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金川工礦區安全生產專家系統”,本單位排名3,總排名6;
(11)1999年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金川二礦區安全專家系統”,本單位排名3,總排名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