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工玉雕

蘇工玉雕,即蘇州工匠所制玉器

在中華燦爛的琢玉歷史中,蘇州琢玉工藝歷來以技藝精熟、造型新穎著稱。據宋代《吳郡志》載,早在唐、五代時期,蘇州就有琢玉的工坊和知名藝人了,到了元明時期技藝更加純熟。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載:“良匠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巧妙的工匠促使蘇州玉雕具有玉質柔潤、雕鑿細膩、造型優美、紋飾豐富、薄厚均勻等工藝風格。

蘇州玉雕蓬勃發展的趨勢在明嘉靖、萬曆年間達到高潮,出現了享譽全國的蘇州琢玉名師陸子剛,其技藝高超,為文人徐渭張岱等推崇,被譽為“吳中絕技”。從此,蘇州玉雕正式成為中國玉雕最高工藝的代表,而蘇州玉雕工藝由工匠的遷徙傳播至北京皇宮,輔助促成清宮玉雕風格由北方渾厚、古樸的風格向南北融合之風轉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工玉雕
  • 發祥地:專諸巷
  • 代表人物陸子剛
歷史背景
蘇州專諸巷益出妙手
明清以來,中國有三大玉雕產地:蘇州、揚州、北京。北京承襲元代宮廷琢玉基礎,形成雍容大氣的玉雕風格。在明代,著名琢玉大師陸子剛據傳被征入宮為皇家琢玉(參見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留下一批精美的玉器。可以說,此時蘇州的頂級玉雕工藝就已經出現在北京皇室,並且受到皇家的青睞,但其工藝是否傳到北京玉雕界,尚缺乏佐證資料。清代初期,蘇州專諸巷已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琢玉中心,已出現“光玉行”“打眼行”等明確的專業作坊,沙沙的琢玉之聲晝夜不停,乾隆帝曾寫詩稱讚說:“相質制器施琢剖,專諸巷益出妙手。”清代專諸巷的玉工繼承了陸子剛為代表的明玉,做工有了較大發展,尤其乾隆中期,由於皇帝提倡,玉材充足,玉器手工藝進入了全盛時期。蘇州玉工最為出名,清宮造辦處玉作名匠郭志通,姚宗仁等均出身於蘇州專諸巷玉工世家(參見楊伯達著《仿古玉》)。
清宮皇室對玉器等特種工藝十分重視,自然對蘇工玉雕青睞有加,蘇州玉工開始進入內廷並主導玉器的設計與製作。清雍正初年,宮廷在造辦處設玉作,下令徵調蘇州玉匠到宮中供職,並令蘇州織造官員把好的玉料送往北京。乾隆元年(1736年),宮廷建如意館,蘇州不但向朝廷提供玉匠、玉料,還擔負為造辦處加工玉器的任務。
乾隆初年蘇州織造已有了自己的玉作為皇家琢碾玉器,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清末。道光年間,由於國力衰微,玉器製作大為減少,但代表皇家道統的玉寶、玉冊還是由蘇州玉器作坊承做。而到了光緒時期,“皇帝的御用寶三十五方,也是交蘇州織造刻做的。”(參見楊伯達著《清代宮廷玉器》)正是因為有清一代,蘇州成為皇家玉雕製作的中心,蘇州玉雕的發展更加迅速,商號眾多,成為全國最大的玉雕製作、銷售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