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絲綢
蘇州是絲綢的故鄉,太湖流域留存有新、
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園區
唯亭鎮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紡織品實物殘片;吳興錢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絲織品實物;吳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紡輪和骨針 ,以及帶有絲絞紋和蠶紋的陶,這都說明了蘇州古代先輩很早就掌握了養蠶紡絲的技術。
蘇州在
上古時期屬九州中的揚州,夏禹時就有絲織品
土貢“
織貝”一類的彩色
錦帛。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國觀禮時,曾將吳國所產的縞帶贈給鄭相國子產。據《史記》載: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吳楚兩國因爭奪邊界桑田,曾發生大規模的“爭桑之戰”,說明蠶桑之利在當時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吳國都城就在蘇州,至今還保存著與絲綢遺址有關的織里、錦帆涇等地名。
三國東吳時,絲帛之饒,衣復天下,蘇州絲綢已發展成為“瞻軍足國”的重要物資。 南北朝時,有日本使者求吳織、縫織女工歸,《
日本書紀》亦有相應的史實記載。
古代名聲
隋唐
隋唐時,蘇州屬
江南東道,絲綢貢品數量最多,
土貢有絲葛、
絲綿、八蠶絲、緋綾。
韓愈曾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千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郡又居
兩浙十九也。”當時有“蜀桑萬畝,吳蠶萬機”的說法,形容長江流域蠶桑紡織業的發達。
宋朝
兩宋時期,據《
宋史紀事本末》:“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壬午春三月,命
宦者童貫置局於蘇杭。”蘇州、杭州、成都為當時聞名全國的三大
織錦院。蘇州的
宋錦最為著名,
緙絲名家
沈子蕃、吳子潤亦出於蘇州。《
吳門表隱》記載:元豐初(1078年)城內祥符寺巷即建有機聖廟(又名軒轅宮),還有新羅巷、孫織紗巷(今古市巷裝駕橋巷之間及嘉余坊)等生產紗羅的地方。
虎丘塔和
瑞光塔分別出土了五代北宋時期的刺繡、絲織經袱和經卷絲織縹頭。
元朝
元代時,在至正年間(1341——1368年),建織造局於平橋南。當時有名的蘇杭五色緞,行銷國外。盤門張士誠母曹氏墓出土有大批隨葬錦、緞、綢、綾、絹等衣服。有保存完好且工藝精美的織錦緞被、提花龍鳳衣帶、
繡花鞋、正反緞、
雲龍紋及各色花紋
袍襖裙等絲織品。
明朝
明代蘇州絲織業的興盛超越前朝。明初,洪武元年(1368)即在蘇州設
織染局,局址在天心橋東(今北局人民商場)。明代中央內府
司禮監有蘇杭織造太監一員,專司蘇杭織造,派駐蘇州。萬曆年間,織造太監因一味營利,仗勢橫行,激起民變。在
蘇州山塘街五人墓側,至今有明義士
葛賢墓遺蹟。在定陵展覽館和故宮博物院,陳列的明代絲綢產品,每匹綢緞的段首都有封簽,上面印著織造年月、織品名稱、尺寸、委官及機織工匠的姓名,大部分來自蘇州,還有參加過當時反抗宦官稅吏鬥爭的工匠名字。北京慈因寺發現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織造的四件錦緞等。
虎丘新莊
王錫爵墓出土有
忠靖冠服、織銀
錦帛、龍紋
緙絲等。
明代蘇州絲織業極為繁盛,據
張瀚《松窗夢話》載:“大都東南之利,其莫大於羅、綺、絹、紵,而三吳為最。既余之先世亦以機杼起家,而今三吳之以機杼致富者尤眾。”顯然僅有官署的織造是不夠的,民間的機戶也生機勃勃。由於絲織業的興盛,新興了一批市鎮,如盛澤、震澤等。乾隆《
吳江縣誌》稱:“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到明末,
盛澤已經發展成為絲織手工業
大市鎮,擁有人口五萬。在蘇州有盛澤綢莊所設的莊船專用船埠碼頭。舊址在
閶門內水關橋臭弄口(今閶門飯店河埠),原址現稱為“盛澤碼頭”,遺蹟尚存。
清朝
清代時在順治三年(1646)設
蘇州織造局,分為南北兩局:南局名總織局,在
葑門內帶城橋東(局址在今市十中校址及孔付使巷內);北局名
織染局,仍以明織染局址改建。官府織造的產品分為上用和官用兩種,除織造各式
龍袍、
莽袍、
補子、緞匹、宮綢等以外,還有各種臨時差派,如皇帝大婚、皇太后萬壽貢、端午貢等。與官府織造發展的同時,蘇州民間絲織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據乾隆《
長洲縣誌》卷十六載:蘇州“織作在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又據記載:乾隆三十五到四十五年間(1770~1780),蘇州的民辦手工業織機已發展到一萬數千。如石恆茂英記、李啟泰、杭恆富祿記、李宏興祥記等紗緞鋪,都是在乾隆前後開設的。清代蘇州絲織產品,除
宋錦、
緙絲、
龍袍等類外,主要有
漳緞、織金、閃緞、
妝花緞、摹本緞、
貢緞、
天鵝絨、高麗紗、花素累緞、
陀羅經被、百子被面等,工藝技術均有較高水平,暢銷國內外,外銷約占60%,銷往朝鮮、安南、緬甸、印度等國家。
民國
1912年9月在
閶門內下塘原清代寶蘇局內,創設江蘇省立第二工場,產品有江綢、提花絲光布等。1914年謝守祥等在齊門路首先創辦蘇經紡織廠,將木機改進為手拉鐵機工廠。1917年陸季皋等在倉街開辦振亞織物公司。同期又有延齡冠記、甡記、東吳、程裕源、廣豐、洽大等絲織廠相繼開設,到1921年共有綢廠十四家。1913年起蘇州開始使用進口
人造絲,用於製造衣邊和織帶業原料。1922年起正式採用人絲原料,與真絲交織,生產
軟緞、
線綈等產品。織物品種逐步更新,織機設備亦有所改進。1922年蘇經紡織廠首先以引擎傳動,試驗改進鐵木手拉機為電力織機。1925年振亞廠亦改裝電力機試製成功。織機改進的結果,使產量大增,效果顯著,各廠紛紛改機。從此蘇州絲織工業由手工業工場轉入了近代工業的發展道路。1931年前後蘇州盛行廠絲和人絲交織的錦地縐等新產品。
1937年抗戰前夕,蘇州有綢廠93家,紗緞莊77家;年產綢緞共28萬8千匹。主要產品有
塔夫綢、
古香緞、
織錦緞、
喬其絲絨、
毛葛、雙管綃、博士呢、
碧縐、錦地縐、軟緞、中華緞等一百餘種。蘇州淪陷期間,絲織業一度停頓後,先後恢復生產,但備受摧殘。在勝利前的1945年初,蘇州絲織業尚有97戶,另有紗緞莊25戶,產品主要有大偉呢、格子畢縐、
金玉緞、
九霞緞、大富貴
織錦被面、花素累緞、陀羅經被等等。抗戰勝利後,蘇州絲綢業有所恢復,到1949年4月蘇州解放時,尚有綢廠99戶。 蘇州絲綢產業鏈完整,製作精良,質量上乘,花色品種繁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是民國時期中國出口的主要工業產品,也是享譽世界的中國代表性工業產品。
解放以來
建國初期,外銷斷絕,內銷呆滯,絲織業困難重重。1951年我國對東歐國家展開以絲織品換鋼材的
易貨貿易,促進了絲綢外銷。蘇州塔夫綢被譽為“塔王”。國內通過開展城鄉物資交流會,活躍了內銷渠道,促進了絲織工業的發展。到1951年底,生產規模已恢復到建國前舊觀。
1954年到1956年公私合營高潮中,蘇州市區原有六十四家私營絲織廠、三家公私合營廠和十八家
漳絨廠先後合併,成為振亞、東吳、光明、新蘇等四家絲織廠和新光漳絨廠及二個漳絨合作社(後改東風絲絨廠)。此後絲綢業形成專業化生產體系 ,絲織機台和經濟效益都有顯著提高。
1963年試織成功第一隻合纖和人絲交織新產品“
爛花綃”;1965年經過鑑定,完成了
機織滌綸長絲人造血管的研究製造;光明廠製造成功自動接經機。1970年後開始建立化纖原料生產。
1980年起改變原有單一的統購統銷,改為與自產自銷相結合。1980年東吳廠引進
劍桿織機;1982年振亞廠引進
噴水織機等新型無梭織機,加速了絲織工業的機械化、自動化和電子控制的進程,蘇州絲綢產品也不斷得到更新。1982年花色品種已增加到十九個大類,160多個品種,2000多隻花色,產品暢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蘇州絲綢從建國後躍上一個新台階,從繅絲、染絲、絲織、絲綢印染和絲綢機械等企業;建立
蘇州絲綢科學研究所、
絲綢工學院、絲綢檢驗所和絲綢職工大學等科研教育單位,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絲綢工業體系。
九十年代末,蘇州工業進入產業調整轉型期,蘇州絲綢工業實行產業轉移,四大綢廠等也隨之完成了歷史使命。建立於1991年的
蘇州絲綢博物館,之所以能建館是有賴於各大綢廠的贊助。我們是不能忘記的,因此,我們不只是有責任、有義務 ,更是一種使命感,把蘇州歷史上傳統的絲綢產品來傳承下去。
可以說蘇州的歷史是與絲綢的歷史相始終。無論是新舊石器遺址,還是春秋
吳王宮的織里(這是中國最早的織造官署),都無不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蘇州的發展也隨著絲綢業的興盛而興盛,明清時期,蘇州能成為一方大都市,都與此息息相關。蘇州至今留存有很多與絲綢相關的各個時期的歷史遺址,是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記載著曾經的輝煌和榮耀。建國以後,蘇州的絲綢工業也是當之無愧的利稅大戶,在對外貿易,出口創匯,為蘇州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如果說絲綢、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張國家名片,那么絲綢就如一位市長所說的,是蘇州的一張燙金的
城市名片。
種類
歷史上蘇州的絲綢產品一直綿延不絕,從春秋時期的吳縞,到三國兩晉時的
吳綾;從隋唐時期的八蠶絲、緋綾到
宋錦、
緙絲;宋、元、明、清時期設定官府織造局,產品更是名目繁多:主要有
漳緞、織金、閃緞、
妝花緞、摹本緞、
貢緞、
天鵝絨、高麗紗、花素累緞等。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伴隨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工藝產品,閃爍、繼承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光輝。這其實是前人給予的最豐厚的饋贈。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使其發揚光大。
雲錦、蘇繡、宋錦已申報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雲錦、蘇繡是比較成功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另一方面,是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產品亟待拯救,如何把歷史文化遺產轉化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商業產品,走向市場,並由市場需求而發展壯大,這正是我們所需努力的,做到這一點,我們就無愧於前人,無愧於
我們的歷史文化。
博物館
著名的文化古城蘇州,不僅是一座園林之城,而且也是一座絲綢之府。唐宋時期,蘇州就是全國絲綢中心;明清時代,皇家高級絲綢織品也大多出自蘇州織工之手。現在,蘇州兩星期生產的綢緞,即可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鋪到終點
君士坦丁堡;近10年生產的綢緞,就可繞地球45圈,因此,蘇州又素有“絲綢之鄉”的美譽。
為了弘揚我國的絲綢文化,向國內外遊人宣傳我國絲綢工業發展的歷史、現狀,
蘇州絲綢博物館應運而生了。它坐落在蘇州北壽塔風景區內。建築端莊典雅,新穎別致,占地9460平方米,將古老文明與現代風格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其建築的主題就是“絲綢之路”:把握古代絲綢之路與現代絲綢城的歷史性聯繫,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開放意識。
絲綢博物館的整體色彩以白色為主,以反映絲綢的本色。站在大門廣場邊,就可以看到一條象徵“絲綢之路”的東西通道,與貫穿主樓南北的全封閉現代化白色牆面相交。牆面在人口處作一自然的曲折,象徵著絲綢的柔軟、飄逸,牆頂直立一排變體桑樹,中間圓形鏤空,又宛如絲綢之路上一段綿延的古城牆,在極濃烈的現代氣息中,讓人明顯感到傳統的吸引力。牆前分別裝飾著採桑女、烷紗女和織綢女三尊漢白玉雕像,賦予博物館以動態美。主樓頂部塔式蓋頂建築,讓人聯想起絲綢之路沿途的異國異域風情,又與博物館遙對的北寺塔相協調。博物館的內部裝飾,也極為清新典雅。分布於各展室的各類雕塑,均出自我國著名的雕塑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