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簡介
蘇州工業園區於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32.7萬(常住人口72.3萬)。
作為中國第一個與外國政府合作建設的工業園區和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
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國務院連續多次發文,在目標規劃、管理授權、政策扶持等重大問題上給予直接指導和具體幫助,並明確“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園區先行,一時看不準的也可在園區試行”,為園區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發展環境。
25年來,該區實際利用外資300多億美元,累計創造稅收8000多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超1萬億美元。在25年發展歷程中,園區探索實現了一系列轉變。
從“學習借鑑”到“品牌輸出”。蘇州工業園區從系統學習起步,認真借鑑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累計派出194批3680人次赴新培訓,並出台了110項接軌國際通行規則、符合中國國情的規章制度。中新合作內涵從早期的聯合招商、合作開發,逐步向科技創新、金融開放、服務貿易等領域拓展。近年來,園區品牌更是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不斷輻射推廣。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25年來,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0家外資企業在園區深耕發展,其中不乏西門子、飛利浦、艾默生、三星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在信息電子、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更有一大批自主品牌企業發展起來。依託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境外投資服務示範平台,園區推動309家中國企業到53個國家進行投資布局,成為服務中國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從“園區製造”到“園區創造”。堅持以“畝產論英雄、創新論英雄、生態論英雄”,園區在“守”與“舍”、“進”與“退”之間加快企業升級轉型,實施產業梯次轉移。近年來,園區聚焦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套用、人工智慧三大特色新興產業,吸引哈佛大學、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冷泉港實驗室等國際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在園區設立相關機構。2018年,園區生物醫藥領域高層次人才數量、創新型企業、新增生物一類新藥批件均占全國20%以上,成為最具創新活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從“先行先試”到“示範引領”。園區搶抓多重國家戰略疊加機遇,深化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累計組織實施重點改革172項,其中近30項改革經驗向全省乃至全國複製推廣。在營造高標準的投資貿易環境和高效能的政務服務環境方面,該園區為全國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積累了鮮活經驗。
根據2018年商務部2018年國家級經開區考核評價綜合,蘇州工業園區在全國219家經開區中排名第1;根據2018年科技部火炬中心2018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蘇州工業園區在全國157個國家高新區排名第6;根據2018年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和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主辦的《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蘇州工業園區在全國百強榜中連續第六年獲得第3。
2018年,蘇州工業園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7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0億元,進出口總額1035.7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3.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萬元。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4年5月12日,將蘇州市郊區的婁葑鄉,吳縣的跨塘、斜塘、唯亭、勝浦四個鎮劃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2002年7月,將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東環路以西3個居委會劃歸平江區,東環路以西2個居委會劃歸滄浪區,2003年,將跨塘鎮臨湖村劃歸婁葑鎮管轄。
2004年9月30日,將吳中區甪直鎮車坊居委會和朝前、橫港、李家、大倉、金園、鄂田、旺浜、華雲、車漁9個村劃歸蘇州市婁葑鎮管轄。
2012年末,撤銷婁葑鎮,以星灣等36個居委會區域設立婁葑街道,以斜塘等38個居委會區域設立斜塘街道;撤銷唯亭鎮,設立唯亭街道;撤銷勝浦鎮,設立勝浦街道。
►區劃現況
截至2019年3月,蘇州工業園區下轄8個街道(社工委):婁葑街道、斜塘街道、唯亭街道、勝浦街道、湖西社工委、湖東社工委、東沙湖社工委、月亮灣社工委。政府駐地:現代大道999號現代大廈。
地理位置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古城以東,北緯N31°17′34.39″ ,東經E120°39′28.33″,東臨崑山,西靠古城區,南接吳中區,北枕陽澄湖,面積278平方公里。以發達的高速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網與世界各主要城市相連;軌道交通20分鐘到達上海、60分鐘到達南京(與滬、寧、杭融入同城高鐵網)、4個半小時到達北京,距離上海虹橋國際機場60公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120公里,蘇南碩放國際機場距40公里,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總部經濟和商務文化活動中心。
從南到北,獨墅湖、金雞湖、陽澄湖依次排布,產學研、商貿商務、休閒養生功能板塊特色鮮明,讓2500年白髮姑蘇重新煥發青春活力。
從西往東,婁江、吳淞江蜿蜒流淌,江流方向帶出了古典到現代的自然過渡、東西方文化的和諧交融、傳承和創新的一脈相通,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城市樣板。
截止2018年底,蘇州工業園區境內擁有滬寧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312國道等國家骨幹路網及1000餘公里的城市道路,園區通車運營的城市軌道交通有蘇州捷運1號線、蘇州捷運2號線,在建的有蘇州捷運3號線、蘇州捷運5號線、蘇州捷運6號線。
發展產業
2018年,蘇州工業園區堅持以創新引領轉型升級,成功躋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套用、人工智慧產業已初具規模,2018年分別實現產值780億元、650億元、250億元,同比增長27%、30%、3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70%以上。新增中科院微電子所、自動化所、計算所、生物物理所4家科研院所落戶,全球首個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大科學裝置一期已建成使用,首屆全球人工智慧產品套用博覽會、第九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第三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等重大活動成功舉辦。
截至2018年底,累計有效期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046家,累計培育3家科技部獨角獸企業,集聚科技企業超5000家。累計評審蘇州工業園區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近1500個,人才項目質量、規模快速提升,形成了“引進高層次人才、創辦高科技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鏈式效應。累計建成各類科技載體超800萬平方米、公共技術服務平台30多個、國家級創新基地20多個,引進科研院所40多家,哈佛大學、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國際頂尖高校在園區設立研究機構或離岸創新基地,集聚新型研發機構近500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49件,平均每天產生髮明專利18件。累計集聚眾創空間達76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19家,孵化創新創業項目2000多個,獲得市場化投融資約33億元,總估值超百億元。在波士頓、新加坡等地設立一批海外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發展規劃
摒棄單一發展工業的模式,著眼於“產城融合、以人為本”的定位,20多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按照“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實現“一張藍圖乾到底”,保持了城市規劃建設的高水平和高標準。以綠為脈、以水為魂的園區,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精心設計的雨水蒐集和排水系統,令園區成為一座沒有內澇的城市。以“九通一平”為標準,建成發達的城市地下管網和高密度的城市路網,通過立體化多層次的交通樞紐與周邊發達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實現無縫對接,打造便捷高效的綜合公共運輸體系。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定位劃分不同類別居住區、相配套的商業服務體系,形成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以金雞湖為核心展開,環金雞湖區域布局中央商務區,構成園區的城市級中心;圍繞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區”,布局商務、科教創新、旅遊度假、高端製造與國際貿易四大功能板塊,形成“產城融合、區域一體”的城市發展架構。
發展歷程
建設背景: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了借鑑新加坡經驗的重要講話。
1992年9月,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積極呼應鄧小平同志講話,表達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並以該園區為載體借鑑新加坡經驗的意向。此後,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選址蘇州。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覆》(國函〔1994〕9號),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
1994年2月26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定書》、《關於借鑑運用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協定書》和《關於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商務總協定書》三個重要檔案。
1994年3月1日,由蘇州市政府承擔的蘇州工業園區“六通到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展開。
1994年4月20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批借鑑培訓團(規劃建設)赴新加坡培訓。借鑑新加坡經驗正式開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聯合招商團赴歐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婁葑鄉和跨塘鎮、斜塘鎮、唯亭鎮、勝浦鎮一鄉四鎮成建制劃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籌)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園區行政區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礎階段(1994-2000):
1994年5月12日,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1997年底,首期8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從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實施股比調整,中方財團股比由35%調整為65%,中方承擔公司的大股東責任。
跨越發展階段(2001-2005):
2001年3月23日,蘇州市委、市政府召開蘇州工業園區加快開發建設動員大會,二、三期的開發正式啟動,園區進入了大動遷、大開發、大建設、大招商、大發展階段。
2003年,蘇州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達到蘇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當於十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
2004年,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十周年。中新雙方一致認為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已經初具規模。
2005年,蘇州工業園區相繼啟動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和科技跨越計畫,為後續轉型升級奠定基礎。
轉型升級階段(2006-2011):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中新合作區規劃面積擴大10平方公里,為蘇州工業園區推進自主創新和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9年,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十五周年,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累計上交各種稅收超千億,實際利用外資折合人民幣超千億,註冊內資超千億等“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就。
2010年,在轉型升級“三大計畫”的基礎上,又先後提出生態最佳化、金雞湖雙百人才、金融翻番、納米產業雙倍增、文化繁榮、幸福社區共“九大行動計畫”,形成轉型升級的完整體系。
高質量發展階段(2012-至今):
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確立了爭當蘇南現代化建設先導區的發展目標,全面實施鎮改街道,高水平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開啟了深化推進改革創新的新征程。
2014年,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二十周年,國務院批覆同意蘇州工業園區等8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9月底,國務院批覆同意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要求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
2016年起,蘇州工業園區戰略性布局人工智慧產業,計畫用3-5年時間,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人工智慧產業集聚中心,布局國家級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建設產業公共服務平台。
2017年,園區在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蟬聯第1,在全國高新區排名第5,並躋身科技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
2018年,商務部向全國推廣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11項舉措,園區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三連冠,入選江蘇改革開放40周年先進集體。
招商優勢
“小政府 大社會”
蘇州工業園區最佳化政府組織機構和權力運行體系,不斷創新行政管理體制。通過大部門機構改革,構建了大經濟發展、大規劃建設、大文化管理、大行政執法、大市場監管等大部門制工作格局,形成“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個部門管市場、一個平台管信用,一張網路管服務”的“五個一”基層政府治理架構。
“親商”服務
借鑑新加坡經驗,踐行親商服務理念,推動一站式服務中心、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平台適應轉型發展,嚴格依法規範處理經濟社會事務,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
“智慧園區”
統籌建立人口、法人、地理三大信息基礎資料庫,建立統一共享交換體系和數據服務平台。以“政務通、企業通、居民通”統一框架為引領,有效規範電子政務項目的集約建設,推動行政審批、居民服務等政務管理服務事項網上審批,最佳化流程,提高效率。
投資軟實力
實現教育一體化管理,基礎教育高位均衡發展,教育現代化水平躍居全省前列。
推進醫療機構建設,基本形成15分鐘居民衛生健康服務圈。
實現並持續保持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覆蓋率100%,列入全國首批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
多元文化融合,園區文體旅品牌趨漸成熟。
鼓勵措施
憑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蘇州工業園區從先進制造及科技研發、服務業、人才等三個方面,為入駐企業提供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平台服務、技術交流等各類鼓勵措施,不斷持續推動發展創新。
入駐產業
科技創新集群推進
截止2008年6月底,園區集聚了海內外科技人才創辦的科技型創新企業700餘家,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發機構100多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50家。
風景名勝
金雞湖景區、白鷺園、陽澄湖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