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7年8月,震澤縣橫涇初級中學創建於橫涇上塘吳家弄。
1959年,學校改名為“吳縣橫涇初級中學”。
1968年,橫涇初級中學下伸1班與越溪公社農業中學合併創辦越溪初級中學(即今越溪中學)。
1968年7月,橫涇中學革命委員會成立。同年9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派貧下中農宣傳隊5人進駐學校。
1970年,貧下中農宣傳隊撤離學校。
1971年,學校改稱為“橫涇五七中學”。1972年,學校恢復名稱為“橫涇中學”。
1974年9月,公社革命委員會委派吳縣農用水泵廠革命委員會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5人進駐學校。
1975年10月,學校創辦校辦廠,後因材料緊缺,停辦。
1978年春,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撤離學校。
1978年9月,橫涇中學革命委員會撤銷。
1979年,學校籌備創辦圖釘廠,試產未成。
1980年,學校試辦冶煉廠。1980年至1985年,校辦廠共創利56.76萬元,上交學校29萬元,改善了辦學條件。
1981年6月,前莊、木里2所國中併入學校。
1985年,後巷、新齊國中併入學校。
1988年,校辦廠與上海絕緣材料廠、橫涇鄉工業公司三方聯營。
1993年,由吳縣校辦廠工業公司(含橫涇中學投資)、上海電機公司物資供應公司加入聯營並投資,以及橫涇工業公司,重組吳縣滬涇絕緣材料廠。
1996年,學校校辦廠機制轉換,由個體業主承包。
2000年,學校創建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
學校自1968年下半年開辦高中班始,至1982年9月曾三次開辦高中班;自1983年9月始開辦幼師職業班,1990年8月撤銷。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1957年,學校有4個班級,220人。
1959年9月,學校增至9個班級,444人。
1961年,學校有班級8個,學生396人。
1962年至1966年,學校班級和學生數相對穩定。
1966年,學校有班級6個,學生296人。
“
文化大革命”始,教學秩序混亂,後來“停課鬧革命”,學校於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停止招生。
1968年下半年,學校體制下放,
浦莊、
越溪等公社學生回本地中學讀書,境內農村學生至所在大隊“戴帽子”國中班,集鎮學生入橫涇中心國小附設國中班,本校國中教師下放各大隊國中班任教。
1968年下半年,學校招收高中班45人。時
東山中學下伸一個高中班至橫涇中學,帶來2位教師和部分課桌椅。後高中班遷至三星大隊倉庫上課,至1969年上半年僅剩集鎮女學生12名。
1977年,學校有國中班6個,學生320人。
1982年9月,學校第二次招收高中班108人,至1984年8月撤併。
1983年9月,學校開設幼師職業班,共辦5屆。前兩屆學制為2年,後三屆學制為3年,八年中共培養幼師511人,於1990年8月不再招生。
1988年9月,學校第三次招收高中班48人,至1999年9月不再招生。
1977年有國中班6個,學生320人;高中班6個,學生336人。1983年有國中班13個,學生738人;高中班2個,學生75人。1992年有國中班27個,學生1280人;高中班3個,學生47人。1997年有國中班26個,學生1305人;高中班2個,58人。2000年有國中班26個,學生1344人。
21世紀後,據學校官網,學校有教學班19個,在校學生857名。
硬體設施
1957年至1976年,學校校舍基本保持建校初期原狀,共有房屋89間,建築面積為2387平方米。籃球場兩片,面積2330平方米,校內外生產園地等3531平方米,全校占地總面積達8218平方米。學校初創時,教學設備不多,僅有震澤縣、吳縣文教局下撥一套理化儀器和生物標本,至1966年前設備增添很少。
1966年前,學校圖書僅有1500冊。“文化大革命”中,學校圖書散失較多。
1977至1991年,學校共有房屋248間,建築面積為7132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117間3329平方米、生活用房95間2874平方米、校辦廠用房36間908平方米。
1980年後,學校的理化實驗設備比較齊全,上實驗課能做到三個學生一組進行實驗,學校圖書達到3500冊。
1994年,橫涇中學於三星村內建築新校舍(至1999年8月全部遷至新校舍上課),至2000年末,全校占地總面積28086.7平方米,建築面積6491平方米。
90年代初,全校固定資產為108.68萬元,學校圖書有6614冊,總金額8376元。2000年,學校創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學校投資添置了大量教育現代化設備。新建了橫中電視台、多媒體教室,更新了25台微機,更新了語音室,更換了化學、物理、生物三室的實驗桌,並添置了大量化學、物理、生物儀器,添置鋼琴、校園內的音響設備和2萬冊圖書。
學校原校舍建於1992年,占地面積63.85畝,建築面積12632平方米。1994年1月,北教學樓投入使用,1998年1月,南教學樓投入使用。由於初建時內置電源線路過細、存在安全隱患,校舍格局老、功能教室不健全,江蘇省強校驗收標準不斷提高等因素,開發區決定對橫涇中學實施改擴建工程。預計擴建總面積約51192平方米,除保留校區內已建成的綜合樓外,其餘教學和教學輔助用房等功能均重新設計建造。
2019年8月,橫涇中學擴建項目正式啟動。教育裝備將達到江蘇省I類標準。
師資力量
橫涇初級中學創辦初,教師均屬公辦。
1957年,學校有教職工13人,其中大專學歷2人、中師學歷6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體制下放後,各大隊開設國中班,由一批高、國中畢業生充實中學教師隊伍,成為民辦教師。其文化水平、業務素質不符合中師要求,影響教學質量。
1966年,學校有教職工23人,其中本科5人、大專6人、中師3人。
1977年,學校有教職工111人,其中本科7人、大專14人、中師70人、國中16人。
1985年,學校有教職工83人,其中本科6人、大專38人、中師21人。
1992年,學校有教職工86人,其中本科14人、大專57人、中師6人、高中及以上4人。
1997年,學校有教職工116人,其中本科14人、大專79人、中師7人、高中及以上6人。
2000年,學校有教職工102人,其中本科10人、大專68人、中師7人、高中及以上8人。
學校的公辦教師由國家發工資。1957年每個教職工平均月工資44.85元。1963年,工資調整;1977年後,經幾次調資,教師待遇提高較快;1985年,基本工資加各項補貼月收入達112.88元。
學校的民辦教師除城鎮工資制、農村工資制外,大部分實行農村工分制,收入標準一般按本大隊正勞力工分提高15%左右記工分,再納入分配。經費來自國家補貼、學費收入和自勞部分,因而民辦教師收入很低。1977年,平均月收入為24.67元;1983年,民辦教師由工分制改為工資制,經費由鄉統籌,民辦教師待遇有了保障,逐年提高;1983年、1984年,平均每月為38~42元;1985年,民辦教師參照公辦教師待遇後,待遇大幅度提高,每人平均每月工資為100元左右。
21世紀後,據學校官網,學校有教學班19個,在校學生857名。專任教師77人,教師學歷合格率100%;高級教師16人,一級教師44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1名,區知名教師1名,區學科帶頭人7名,區骨幹教師15名;在職教育碩士5名,教育碩士在讀2名。學校擁有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年富而力強,成熟而穩定的教師隊伍。
校園環境
橫涇中學是一所教學設施先進、育人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示範國中。
辦學成果
學生榮譽
2015年12月1日,
藏書中學、
越溪中學和學校舉行足球聯賽。學校男子、女子隊皆以2:0的成績獲勝。
2016年,學校學生在區教育局組織的“七彩語文杯”江蘇省第十五屆“中學生與社會”作文大賽現場作文比競賽中,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1個。
2019年11月,學校學生在首屆吳中區中國小創客、機器人競賽活動中,獲得一等獎2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1個,團體總分獲吳中區第一。
2020年12月,學校學生在吳中區第二屆創客、機器人競賽中獲得一等獎5個、二等獎8個、團體一等獎。
學校榮譽
2000年,學校創建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
2018年8月,學校獲得“
高質量發展優質培育獎”、“高質量發展貢獻獎”和“高質量發展綜合優秀獎”。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學校校徽如圖所示
精神文化
校訓
至衡
校風
胸有大志而立衡
教風
心懷大愛以持衡
學風
玉成大器當向衡
辦學思想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辦學理念
為了孩子們的一生奠基
辦學目標
努力把橫涇中學辦成一所一定區域裡較具特色和影響力的,讓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家長放心、人民滿意的農村現代化初級中學。
學校精神
立和立新 至恆至衡
學校總寄語
校以育人為本、師以敬業為樂、生以成才為志
學校領導
| | | |
| | | 主持學校全面工作。主管人事、財務、基建、黨建、 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品牌建設。 |
| | 協助書記工作。分管黨建、基建、後勤、安全工作。 負責體育學科組建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校的歷任校長為袁炳元、程志浩、劉正越、於炳中、邵景遜、沈鈺、王吉明、顧棟元、顧金根、沈文明。現校長為朱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