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垂虹橋

蘇州垂虹橋

垂虹橋始創於北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原為木橋;德X元年(公元1275?)毀於兵亂,同年重建為85孔。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增建至99孔,不久橋又塌塞五十餘丈。直至泰定二年(公元1325)始由知縣張顯祖易木為石,改建為聯拱石橋,全用白石壘砌,長500多米,設72孔。據史料記載,當時垂虹橋三起三伏、環如半月,長若垂虹,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州垂虹橋
  • 地理位置:蘇州
  • 時間:1048年
  • 長度:500多米
景區介紹
橋孔比一般的橋孔高,便於行舟,利於泄洪。橋兩堍各有一亭,並有四大石獅,栩栩如生,雄踞橋堍,甚為壯觀。橋身中央,建有橋亭一座,名垂虹亭。亭作平面正方形,九脊飛檐,前後有拱門二道,可通行人,別具一格。垂虹石橋的建成,消除了蘇杭驛道的最後一個險要大渡口。自此商賈雲集,墨客聚會,吳江成為車船之都會。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許多描繪垂虹橋的詩篇。
元代詩人薩都剌的詩:"插天帶東勢嵯峨,截斷吳江一幅羅。江北江南連地脈,人來人往渡天河。龍腰撐雲漁舟去,鰲背高馳駟馬過。橋上青山橋下水,世人曾見幾風波。"氣勢磅礴,一如驚雷出岫。還有一首:"橫絕中流倚畫橋,晴虹千丈影迢迢。月隨秋色天涯盡,心伴湖波日夜搖。"倜儻風流,更為騷人墨客爭相吟詠。每當皓月當空,垂虹橋籠罩在夜色之中,別有一番意境:"垂虹橋下秋水清,垂虹亭上月初明。""垂虹夜月"就成為吳江八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