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卒

蘇小卒

蘇小卒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曾任建築工程系混凝土結構教研室主任,預應力研究所所長,全國混凝土結構標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結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分會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與工程套用委員會委員,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小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吉林通化
  • 出生日期:1956年11月
  • 職業: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建築工程大專
  • 主要成就:1982年考取同濟大學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個人生活,

人物生平

男,1956年11月生於吉林通化,籍貫河南內黃。1971-1975在西藏林芝56097部隊50分隊任戰士報務員,1976-1977在國家物資總局上海儲運公司機關工作。1977年參加高考,1980年同濟大學建築工程大專畢業。1980-1982在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做結構設計。1982年考取同濟大學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1984年因成績優異經教育部批准提前參加博士生入學考試並考取博士研究生,導師均為朱伯龍教授。1987年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87-1993在同濟大學建築工程繫結構力學教研室任講師;1988年2月至7月在復旦大學數學系進修泛函分析和流形上的微積分並獲優秀成績。1994-1995在混凝土結構教研室任副教授;1996至今在混凝土結構教研室任教授。
1989年10月至1990年8月獲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在英國Bristol大學土木系做博士後。1990年9月至1993年8月,在英國愛丁堡Heriot-Watt大學土木系做博士後研究。2001年9月至12月獲德國DAAD獎學金應邀在德國漢堡科技大學混凝土結構系做高級訪問學者。

主要成就

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地震作用下無粘結預應力筋的耗能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同強度混凝土梁板柱節點的抗震性能(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豎向加預應力多高層建築結構的抗震性能(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基金);鋼筋混凝土的力學模型和計算方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基金);山東黃島電廠儲煤筒倉的靜力試驗、有限元分析和設計方法研究等。參加的科研項目有:受鹼矽反應影響的混凝土應力應變關係的試驗和建模;結構混凝土的統一設計方法和非線性有限元分析(英國SERC項目)。發表的主要論文有:“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的反覆荷載試驗及有限元全過程滯回分析”、“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的振動台試驗及非線性系統識別”、“One-dimensional hysteresis modelling of concrete affected by alkali-silica reaction”、“Identification of history dependent nonlinear restoring force models”、“Algorithm for hysteresis analysi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s”、“框架大位移時無粘結預應力筋的耗能效應”、“用英語對本科生講授結構力學的實踐和體會”、“框架受反覆荷載破壞後預應力損失隨時間的發展”、“無粘結預應力筋在框架彈性小位移時的耗能研究”、“鋼筋砼梁抗剪的拉壓桿模型”、“直角三角形鋼筋混凝土板的計算用表”、“大土木環境下混凝土結構課的教學”、“Non-linear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using plasticity with Ottosen yield criterion”、“塑性鉸階段曲線無粘結預應力筋的耗能試驗研究”等。發表的部分論文已被工程索引(EI)、科學引文索引(SCI)和俄國力學摘要收錄。
一直從事結構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混凝土結構和砌體結構及工程結構抗震。
講授過的本科生課程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工程結構抗震、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結構力學、房屋工程概要、應用程式與微機操作、專業英語、鋼筋混凝土特種結構、鋼筋混凝土的力學模型和計算方法、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講授過的研究生課程有:高等混凝土結構學、工程數學、高等結構力學(數值方法部分)。
蘇教授在授課蘇教授在授課
能用英語講課。用英語講授過本科生的結構力學、研究生的高等混凝土結構學,和博士生的混凝土結構學。
博士論文工作為有粘結和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的模擬地震反覆荷載試驗和振動台試驗、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和系統識別。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課題
(1)“浦東幹部學院建設工程關鍵技術研究”,上海市科委,2004-2005年,混凝土結構子項負責人。
(2)“500MPa新型碳素鋼筋套用技術研究”,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科技處,2005-2007年,項目負責人。
(3)“預製外牆板房屋技術可行性分析研究”,上海楊浦中央社區發展有限公司, 2005-2006年,項目負責人。
(4)“磁浮複合軌道梁溫度監測試驗”,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6-2008年,項目負責人。
(5)“裝配式混凝土構件接縫的抗剪承載力試驗研究”,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 2006-2008年,項目負責人。

出版著作

編著教材
[1]《結構工程專業英語》(唯一作者), 同濟大學印刷 ,1987年3月。
[2]《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基礎考試複習教程》 (參編其中第10章: 計算機與數值方法)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7年8月。
[3]《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第二作者),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0年8月。
[4]《土木工程專業英語》(上冊)(主編及作者),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0年8月。
[5]《混凝土結構設計》(第三作者),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1年3月。
[6]《土木工程專業英語》(下冊) (主編及作者),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2年2月。
[7]《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第三作者),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2年8月。
[8]《砌體結構設計》(主編及作者),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
[9]《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基礎考試複習教程》(第二版)(寫其中第10章),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3年5月。
[10]《二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複習教程》(主編),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3年8月。
[11]《砌體結構》(三校合編)(寫其中第6章),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4年7月。
[12]《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寫其中第7、8章),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4年11月。
[13]《土木工程概論》(Introd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英)(寫其中第11章),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5年8月。
[14]《混凝土結構疑難釋義及解題指導》(寫其中第10章),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6年12月。
[15]《高等混凝土結構理論》(寫其中第12章),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7年1月。
發表的學術論文
(1)“相連兩結構體系的動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結構工程師,第22卷第6期,2006年12月,第一作者。
(2)“Nonlinear analysis of RC members using hardening plasticity and arc-length method”, Mehran University Researc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Vol.24, No.3, July 2005,第二作者。
(3)“鋼筋混凝土異形柱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結構工程師,2007年23卷3期,第一作者。
(4)“拉壓桿模型方法在鋼筋混凝土框架節點計算中的套用研究”,土木工程學報,第40卷第11期,2007年11月,第二作者。
(5)“預應力混凝土水平加腋框架節點抗震性能試驗”,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6卷第6期,2008年6月,第一作者。

個人生活

業餘愛好音樂,作有同濟大學校歌、同濟研究生之歌。愛好鋼琴、電子琴、長笛等。在英國愛丁堡留學時業餘參加中國留學生的“銀鳳凰樂隊”擔任鋼琴和電子琴演奏。其間,所在樂隊作為唯一的中國樂隊參加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