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湯

藿朴夏苓湯

藿朴夏苓湯出自《醫原》,能宣通氣機,燥濕利水,主治濕熱病邪在氣分而濕偏重者。方中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濕,使陽不內郁;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濕;厚朴、半夏燥濕運脾,使脾能運化水濕,不為濕邪所困。再用杏仁開泄肺氣於上,使肺氣宣降,則水道自調;茯苓、豬苓、澤瀉、苡仁淡滲利濕於下,使水道暢通,則濕有去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藿朴夏苓湯
  • 主要食用功效:宣通氣機,燥濕利水,主治濕熱病邪在氣分而濕偏重者
  • 來源:《感證輯要》引《醫原》
基本資料,主治功能,病理治療,腹脹,慢性萎縮性胃炎,

基本資料

【來源】《感證輯要》引《醫原》
【組成】藿香二錢(6g) 川朴一錢(3g) 姜半夏一錢半(4.5g) 赤苓三錢(9g) 杏仁三錢(9g) 生苡仁四錢(12g) 白蔻仁一錢(3g) 豬苓三錢(9g) 淡香鼓三錢(9g) 澤瀉一錢半(4.5g) 通草一錢(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濕。
【主治】濕溫初起,身熱惡寒,肢體睏倦,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據《感證輯要》卷四補。

主治功能

全方用藥照顧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濕芳化為主,開宣肺氣,淡滲利濕為輔,與三仁湯結構略同,而利濕作用過之。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方中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解痙、鎮痛、鎮吐、抑制胃腸推進運動、促進胃腸功能正常化、抑制鋅異常所致的腸道損害等作用;杏仁、半夏、白蔻仁等具有平喘、鎮咳、化痰等功能;厚朴、半夏、蔻仁等還有助消化作用;茯苓、澤瀉、豬苓、苡仁等具有較強的利尿作用;淡豆豉具有降溫作用。

病理治療

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立秋以前。如《素問·熱論篇》所說:“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因暑季氣候炎熱,熱蒸濕動,使空氣中濕度增加,故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以侵犯人體,其臨床特徵,除發熱、煩渴等暑溫症狀外,常兼見四肢睏倦,胸悶嘔惡,大便塘瀉不爽等濕阻症狀。中醫治濕有三法,即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藿朴夏苓湯集治濕三法為一方,外宣內化,通利小便,可謂治濕之良方。沈老辨證精準,用藥輕靈,能於重症前敢用輕劑,用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濕邪之藿朴夏苓湯加清熱解毒之黃連、梔子,既利濕又清熱,能開上、暢中、滲下,宣化表里之濕邪,正如石芾南所言:“濕去氣通,布津於外,自然汗解”。

腹脹

患腹脹不思飲食近半載,開始感覺腹脹不適,即四處求醫,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迭服中西藥不效,反而漸行加重,不思納谷,食則腹脹更甚,得暖則舒,大便不暢,數日一行,舌苔灰黃厚膩,脈細軟無力。綜合四診,認定證屬寒濕困脾,久則損傷脾陽,治擬溫中化濕,方選藿朴夏苓湯合附子理中湯化裁:淡附片10g,淡乾薑5g,炒白朮10g,太子參12g,炙甘草4g,炒苡仁15g,藿佩梗各12g,雲茯苓12g,白豆蔻5g,法半夏10g,陳皮6g,炒枳殼6g。上方服7劑後,腹脹大減,大便一日一行或二行,舌苔厚膩已漸化去。二診效不更方,於上方去附片,加炙內金12g,炒谷麥芽各12g,焦楂曲各12g,藥後寒濕俱化,諸症皆除。繼服健脾之劑調理而愈。
此案始為寒濕內阻,因治不得法,使寒濕之邪久蘊而傷及脾陽,非溫陽運脾則寒濕難化。舌苔雖見灰黃厚膩,舌質不紅反而偏淡,且脈細無力,不可誤認為濕熱,若用清化之劑,更傷脾陽,則犯虛虛之錯。沈老抓住患者脾陽虛的主要病機,因脾虛則濕困,濕阻中焦,運化無權,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導致氣滯濕阻。用附子理中湯溫陽祛寒,益氣健脾;藿朴夏苓湯除濕運脾,藥證相合,故取效甚速。

慢性萎縮性胃炎

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種難治性脾胃疾病,特別是其伴不完全性大腸性腸上皮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較高的癌變率。抽菸酗酒史十餘年,加上工作原因,飲食無規律,長期以往,損傷脾胃,使得脾虛濕阻,氣機升降失常,發而為本病。藿朴夏苓湯具有清熱利濕、宣暢氣機之功,沈老以此方為基礎,加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元胡、沉香、木香理氣止痛,半枝蓮清熱解毒抗癌變,炒二芽、炙內金、焦楂曲健脾開胃。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消痞止痛、化濕和中之功。中醫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屬於“胃脘痛”、“痞滿”等範疇。多由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或脾胃素虛、兼感外邪,導致脾胃升降失調,濕濁內生,發為本病。脾虛失運、濕阻中焦為本病的主要病機。薛生白《濕熱病篇》指出,脾胃為濕熱病變的中心。章虛谷亦云:“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其主要表現為胃脘疼痛或痞悶,嘈雜泛酸,便溏或粘滯不爽,納呆欲嘔,口乾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等症上腹悶脹,胃脘隱痛年余,口黏,不思飲食,噁心嘔吐,時泛酸水,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脈弦滑,苔白稍膩。證屬濕濁蘊積,胃絡受損。治宜芳香化濁,燥濕理氣,擬藿朴夏苓湯加減,藿佩梗各12g,川朴花8g,法半夏10g,豬茯苓各20g,杏仁10g,生苡仁30g,白蔻仁6g(後下),炒白芍12g,煨木香6g,煅瓦楞20g(先煎),沉香片6g,炒元胡10g,半枝蓮20g,炙甘草5g。並囑患者忌食辛辣肥甘之品、戒菸戒酒。連服7劑,胃脘痛明顯減輕,守前方加炒谷麥芽、炙內金、焦楂曲等健脾開胃之品再服21劑,諸證悉除。隨後以香砂六君子加減調治月余,一年後追訪,未再復發。
胃脘痛胃脘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