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貝母
- 拉丁學名:Fritillaria
- 別稱:川貝、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目:百合目
- 亞目:百合亞目
- 科:百合科
- 屬:貝母屬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
- 組:異型組
- 拼音:Bei Mu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種類,伊貝母(新疆貝母),平貝母,川貝母,湖北貝母(鄂貝母),浙貝母,皖貝母(又稱安徽貝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貝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本草經集注》釋其名,謂根“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因而,古代貝母具“聚貝子”形態的,包括了葫蘆科Cucurbitaceae的假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 ,如陸璣《詩疏》云:“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本草圖經》中蔓生“貝母”的附圖也與之相符。至於百合科Liliaceae貝母屬Fritillaria植物,唐《新修本草》記載: “四月蒜熟時采,良葉形如大蒜”。《重修改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中所收的“峽州貝母”亦明顯為貝母屬植物。自唐代以後,以貝母屬植物作為中藥貝母正品一直沿用至今。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鱗莖深埋土中,外有鱗莖皮,通常由2(-3)枚白粉質鱗片組成(鱗片內生有2-3對小鱗片),較少由多枚鱗片及周圍許多米粒狀小鱗片組成,前者鱗莖近卵形或球形,後者常多少呈蓮座狀。莖直立,不分枝,一部分位於地下。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對生、輪生或散生,先端捲曲或不捲曲,基部半抱莖。花較大或略小,通常鐘形,俯垂(但在受精後花梗逐漸向上,在果期直立),輻射對稱,少有稍兩側對稱,單朵頂生或多朵排成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具葉狀苞片;花被片矩圓形、近匙形至近狹卵形,常靠合,內面近基部有一凹陷的蜜腺窩;雄蕊6枚,花葯近基著或背著,2室,內向開裂;花柱3裂或近不裂;柱頭伸出於雄蕊之外;子房3室,每室有2縱列胚珠,中軸胎座。蒴果具6棱,棱上常有翅,室背開裂。種子多數,扁平,邊緣有狹翅。
生長環境
貝母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種植為好。
主要種類
貝母屬是狹義百合科中的一個大屬,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尤以地中海北岸、伊朗、土耳其等地區分布的種類最為豐富。全屬分為5組,中藥貝母的基原植物主要來源於貝母組,在長期套用實踐中,迄今已形成6個大的主要產區,也即是中醫所稱的道地產區: 伊貝母(又稱新疆貝母)、平貝母、川貝母、湖北貝母、浙貝及皖貝(安徽貝母)。
對各種貝母的藥效評價,如張石頑的《本經逢原》中記述: “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所述川者即川貝母,質量最好,西者指新疆貝母質量次之,象山者即浙貝母質量又次之。古代本草的這種傳統經驗記述,與現代科學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伊貝母(新疆貝母)
伊貝母產區主要在新疆,其基原植物主要由2個栽培及產量大的伊貝母和新疆貝母組成。伊貝母在新疆具有較長的栽培歷史,並曾被引種到其他貝母產區,如陝西太白縣、湖北五峯縣等地。該種以其葉寬大,多互生,葉和苞葉先端不捲曲; 花黃色,無方格斑紋,花絲光滑等特徵而不同於新疆地區甚至中亞地區的其他貝母屬種類。
伊貝母在栽培條件下表現出一些變異,如在栽培植株中曾記錄了一花柱柱頭裂片長達9 mm、最下葉對生的植株。該種花顏色在不同開放時期表現出一定的變化規律,在開放初期花為黃色,中期花被片出現紅色斑塊,花被片將萎謝時呈藍色。此外,該種的葉片形狀也不是十分穩定,如橢圓形葉在栽培後可以變成披針形葉。
新疆貝母具有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特點。該種以花較大,窄鐘狀,花被片內面深紫色具白色斑點; 全部葉先端捲曲; 蒴果成熟時為長圓柱形,長大於寬等特徵而不同於其他新疆貝母種類。該種花被片外面顏色變化較大,易與黃花貝母F.verticillataWilldenow中的大花類型,以及直花貝母F.olgae Vved.相混淆。黃花貝母和直花貝母不是新疆的主流栽培種類,它們的藥用價值尚待研究。
平貝母
主產於我國東北。原植物為平貝母。本種在東北廣泛栽培,有一定產量。東北產的另一種貝母——輪葉貝母,屬多鱗片組,化學研究表明,其鱗莖中幾乎不含生物鹼,因而不宜作貝母用。植株較高大,葉多輪生或對生;花柱具乳突等是平貝母的主要鑑別特徵。
川貝母
川貝母是中藥貝母中藥用價值最高的類群,主要分布在橫斷山區。代表性種類有川貝母、甘肅貝母和暗紫貝母。這3個種不僅在地理分布上有重疊,特別在橫斷山區中部及北部地區3個種可同時出現,而且生境完全一致,均生長在海拔2800–4700 m的高山灌叢或草地中。它們的鱗莖為商品川貝母中“青貝”的主要來源,不少地區有栽培。一般來說川貝母的鱗莖較大,直徑可達2 cm,在栽培條件下鱗莖可更大,而甘肅貝母和暗紫貝母的鱗莖較小,直徑在1 cm左右,同樣,在栽培條件下鱗莖會更大。貝母商品中以鱗莖較小者為上,許多川貝母未開花植株的鱗莖與甘肅貝母和暗紫貝母的鱗莖在大小上無法區分。因此在這3種貝母均有分布的地區,它們是混在一起被採挖和出售的。
川貝母的形態特徵包括葉先端捲曲與否、葉狀苞片的數目、花被片的顏色、斑塊的大小和多少、花被片的形狀以及雄蕊花絲是否具乳突等特徵均表現出較大的變異範圍。正因為如此,自1966年開始,國內學者先後發表了36個與川貝母相近的名稱,形成一個龐大的分類複合群。根據對野外和栽培川貝母形態特徵的觀察和分析,將該複合群分成4個種。這4個種有不同的地理分布範圍,但在形態上沒有明顯的界限。從這些類群的化學成分來看,來自川貝母複合群的種類也沒有差異。因此,認為從貝母商品角度來看,可以考慮將川貝母複合群所有種類均作為川貝母來處理。
梭砂貝母是橫斷山區另外一類比較常見的貝母,主要生長於海拔3800–5600 m的砂石地或流砂岩石縫中。該種主要以葉較少(3–5枚,包括苞葉),緊密生於植株中下部; 宿存花被片直立包被未成熟蒴果直至成熟時才萎蔫,而不同於其他貝母種類。橫斷山區所產其他貝母屬種類,如粗莖貝母F. crassicaulis S.C.Chen、中華貝母F. sinica S.C.Chen、高山貝母F. fusca Turrill、大金貝母和米貝母 F. davidii Franch.等由於分布比較狹窄,而沒有成為該地區貝母商品的主流。
湖北貝母(鄂貝母)
湖北貝母是近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栽培比較廣泛的一種貝母。產量很大,其商品量僅次於浙貝。該種與天目貝母在形態上沒有明顯差異。考慮到湖北貝母栽培較廣,研究深入,並已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中。湖北貝母以葉較寬,通常3–7枚輪生,苞片先端捲曲,花梗長1–2 cm以上而不同於天目貝母。值得注意的是蒲圻貝母鱗莖的化學成分十分獨特,但形態上卻與天目貝母和湖北貝母十分接近,僅在生境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前者主要生長在海拔200–400 m的低山地區,而後兩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m左右的山地。需進一步研究來確定蒲圻貝母的分類地位。蒲圻貝母的栽培範圍也有限,其藥用價值待研究。
浙貝母
浙貝母主要生於海拔600 m以下的竹林或稍蔭蔽的地方,浙江及其鄰近省份栽培也較多,產量極大,居商品貝母的首位。日本也有栽培,有時逸出成為野生狀態。浙貝母中有一種植株較矮小,鱗莖較小的類型被稱為東貝母。商品東貝母流傳較廣,使用時間較長。考慮到貝母商品中鱗莖小的商品價值較高,因此我們推測東貝母可能是由於具有較高的商品價值而被人為地從浙貝母中選育出來的品種。
皖貝母(又稱安徽貝母)
皖貝母為近年發展的中藥貝母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湖北貝母形態相近的貝母種類還有安徽貝母,後者主要以鱗莖由2–3枚大鱗片包著數量不等、大小、形狀相異的小鱗片,這種鱗莖結構與多鱗組不同,後者是大鱗片外著生許多小鱗片。安徽貝母作為商品貝母栽培的規模目前還不大。
栽培技術
浙貝母、川貝母、平貝母栽培一般採用鱗莖繁殖,播種時需對鱗莖大小進行分類,並確定栽培密度;選擇地塊一般是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排灌性好,清除雜草根、樹根、石塊等雜物。底肥施腐熟豬糞、牛糞、羊糞及鹿糞等糞便 15 t/hm,耙鬆土壤。耙平、做畦,畦寬 100~120 cm,畦面弓形,間距 30 cm。浙貝母一般於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進行播種,川貝母一般於 3 月中旬左右播種,平貝母多在 6 月中旬至 7 月下旬播種。大量試驗研究表明,合理施肥對促進貝母鱗莖膨大、增加貝母產量具有重要的意義,貝母常規施肥模式由於施肥量大,有利於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為維護土壤養分的動態平衡,同時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群落數和活性,建議貝母常規施肥與施用生物有機肥交替隔年套用,注意氮、磷、鉀平衡施用,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在平貝母上的覆膜試驗表明,要根據貝母特性選擇適宜的薄膜顏色,同時利用川貝母生長地中禾本科雜草與川貝母在生長周期上的差異,用黑膜覆蓋的方法進行除草可以大大地減少人工除草的工作量和對鱗莖的傷害,並能有效保證土壤良好的團粒結構性狀,促進川貝母翌年的生長。平貝母和川貝母相比較,浙貝母在苗期過程中要注意遮蔭處理。
主要價值
許多貝母屬植物傳統上被用作草藥,在日本、土耳其、巴基斯坦和東南亞地區屬於民間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