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藝術設計符號基礎
- 作者: 胡飛
- ISBN: 9787302178507
- 頁數:227頁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版次:1
-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產品尺寸重量:28.2 x 20.6 x 1.4 cm ; 558 g
- ASIN:B001E0X264
前言,目錄,
前言
恩斯特·卡西爾(Enst Cassirer,1874—1945)的一句“人是符號的動物”成為符號學的至理名言。人並非生活在一個單純的自然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自己創造的符號世界之中。語言、神話、宗教、科學、藝術、技術等構成人造的符號宇宙,符號化思維和符號化行為成為人類生活中最富於代表性的特徵。
生活的無限豐富性和發展性決定了設計的豐富性和發展性,而藝術正是實現設計多樣性的重要手段,藝術的真諦就在於創造新符號、新秩序、新形式、新思想的過程。藝術設計導引了生活的藝術化方式,創造出藝術化生活的可能性工具。設計已成為一種符號學現象,它依賴於認知和發展的過程,並包含了集體和個體的環境的文化共存; 純粹滿足功能的賦形活動已無法滿足人們的欲求,意義的賦予和表達日益成為設計的核心。
近年來,設計符號理論在國內設計界可謂“吹皺一池春水”,學術界與企業界,設計師與消費者均競相追捧。由於符號學自身的開放性和複雜性,關於設計符號的研究可從符號學、語言學、邏輯學、傳播學等不同角度著手。本書未拘泥於任何一種視角、一種理論和一家之言,而是針對藝術設計學科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運用語言符號學和邏輯符號學的一些基本觀念、理論與方法,對藝術設計自身進行分析。
生活的無限豐富性和發展性決定了設計的豐富性和發展性,而藝術正是實現設計多樣性的重要手段,藝術的真諦就在於創造新符號、新秩序、新形式、新思想的過程。藝術設計導引了生活的藝術化方式,創造出藝術化生活的可能性工具。設計已成為一種符號學現象,它依賴於認知和發展的過程,並包含了集體和個體的環境的文化共存; 純粹滿足功能的賦形活動已無法滿足人們的欲求,意義的賦予和表達日益成為設計的核心。
近年來,設計符號理論在國內設計界可謂“吹皺一池春水”,學術界與企業界,設計師與消費者均競相追捧。由於符號學自身的開放性和複雜性,關於設計符號的研究可從符號學、語言學、邏輯學、傳播學等不同角度著手。本書未拘泥於任何一種視角、一種理論和一家之言,而是針對藝術設計學科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運用語言符號學和邏輯符號學的一些基本觀念、理論與方法,對藝術設計自身進行分析。
內容主要包括: 藝術設計符號的毗鄰軸與系譜軸,意義的外延、內涵與意識形態,圖像性、指示性和象徵性的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傳達與符號的分析,隱喻、換喻、提喻與諷喻,以及走向信息化、數位化、網路化的藝術設計符號。並通過大量生動翔實的例證,以期構築出設計符號理論的基本框架。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適用於普通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產品設計、服裝染織設計、裝飾藝術設計等方向)本科的設計符號學課程及相關課程(如圖形符號學、產品語義學等)的教學,也可供設計藝術專業研究生以及企事業單位的科研、設計人員參考,以符號學的視角切入設計、展開設計。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適用於普通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產品設計、服裝染織設計、裝飾藝術設計等方向)本科的設計符號學課程及相關課程(如圖形符號學、產品語義學等)的教學,也可供設計藝術專業研究生以及企事業單位的科研、設計人員參考,以符號學的視角切入設計、展開設計。
章節中間設定的討論題供教師和學生進行課堂分析、比較、討論; 每章後的“延伸閱讀”介紹有關知識點的參考文獻,便於感興趣的學生課餘閱讀; 思考題供學生課後思考和整理,進一步掌握知識要點,也可由教師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此外,教師可結合本校具體情況制定部分設計課題,將基礎知識融會在專業實踐之中。
從靳埭強在平面設計中將水墨、書法與傳統器物巧妙融合,到李寧牌水墨系列籃球鞋,中國元素、中國風格似乎正成為一種設計時尚; 一些設計競賽也常常冠以“中國風”、“傳統文化”的主題。誠然,引進、模仿之後的中國設計,正在探索自身的存在; 但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設計作品將傳統紋樣直接“貼”到表面,傳統符號標籤化、臉譜化。曲解了中國傳統符號的意義、結構與法則,忽略了傳統符號形成的原因和使用的情境,而濫用中國傳統符號的形式,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空洞之中。
從靳埭強在平面設計中將水墨、書法與傳統器物巧妙融合,到李寧牌水墨系列籃球鞋,中國元素、中國風格似乎正成為一種設計時尚; 一些設計競賽也常常冠以“中國風”、“傳統文化”的主題。誠然,引進、模仿之後的中國設計,正在探索自身的存在; 但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設計作品將傳統紋樣直接“貼”到表面,傳統符號標籤化、臉譜化。曲解了中國傳統符號的意義、結構與法則,忽略了傳統符號形成的原因和使用的情境,而濫用中國傳統符號的形式,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空洞之中。
傳統”不應該是以實體為形式,不應是外在的顯露的符號重複,而應是內在的、潛意識的、人文化了的“事”中之“物”所體現出的人類智力、精神風格、韻律之凝聚,並且是在不斷發展、演化的積澱過程。
設計師應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當代設計之中,成為一種自覺的體現,而非刻意的追求; 展現給世界的應該是“中國味道”,而非“中國符號”。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武漢理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胡俊、戢利霞、李翠、周坤、廖丹等協助整理了部分文字和圖片,在此深表感謝。
筆者學養有限,書中難免有所疏漏和言誤之處,敬請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武漢理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胡俊、戢利霞、李翠、周坤、廖丹等協助整理了部分文字和圖片,在此深表感謝。
筆者學養有限,書中難免有所疏漏和言誤之處,敬請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胡飛
2008年2月10日於武漢馬房山
2008年2月10日於武漢馬房山
目錄
第1章符號、藝術與設計
1.1藝術與設計
1.1.1藝術與設計同“源”論
1.1.2藝術與設計同“元”論
1.1.3設計中的科技與藝術
1.2關於符號
1.2.1語言、信號與符號
1.2.2符號形式的歷史演進
1.2.3符號思想的歷史回溯
1.3現代符號理論與設計
1.3.1現代符號理論的發展
1.3.2現代符號理論在設計中的套用
思考題
1.1藝術與設計
1.1.1藝術與設計同“源”論
1.1.2藝術與設計同“元”論
1.1.3設計中的科技與藝術
1.2關於符號
1.2.1語言、信號與符號
1.2.2符號形式的歷史演進
1.2.3符號思想的歷史回溯
1.3現代符號理論與設計
1.3.1現代符號理論的發展
1.3.2現代符號理論在設計中的套用
思考題
第2章毗鄰軸與系譜軸
2.1符號的坐標
2.1.1毗鄰軸與系譜軸
2.1.2符號的潛在替換關係
2.2藝術設計符號的毗鄰軸
2.2.1形體
2.2.2色彩
2.2.3材質
2.2.4空間
2.2.5光影
2.3藝術設計符號的系譜軸
2.3.1風格
2.3.2識別
思考題
2.1符號的坐標
2.1.1毗鄰軸與系譜軸
2.1.2符號的潛在替換關係
2.2藝術設計符號的毗鄰軸
2.2.1形體
2.2.2色彩
2.2.3材質
2.2.4空間
2.2.5光影
2.3藝術設計符號的系譜軸
2.3.1風格
2.3.2識別
思考題
第3章外延、內涵與意識形態
3.1功能: 藝術設計符號的外延意義
3.1.1符號系統與意義序列
3.1.2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外延
3.2價值: 藝術設計符號的內涵意義
3.2.1內涵意義的產生
3.2.2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內涵
3.3意識形態: 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第三序列
3.3.1符號意義的第三序列
3.3.2藝術設計中的風格與主義
3.4約定: 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來源
3.4.1人的約定
3.4.2環境的約定
3.4.3生活方式的約定
思考題
3.1功能: 藝術設計符號的外延意義
3.1.1符號系統與意義序列
3.1.2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外延
3.2價值: 藝術設計符號的內涵意義
3.2.1內涵意義的產生
3.2.2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內涵
3.3意識形態: 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第三序列
3.3.1符號意義的第三序列
3.3.2藝術設計中的風格與主義
3.4約定: 藝術設計符號意義的來源
3.4.1人的約定
3.4.2環境的約定
3.4.3生活方式的約定
思考題
第4章圖像、指示與象徵
4.1符號類型理論基礎
4.1.1艾柯的符號類型理論
4.1.2皮爾士的符號類型理論
4.1.3莫里斯的符號類型理論
4.2藝術設計中的圖像性符號
4.2.1再現的圖像性符號
4.2.2類比的圖像性符號
4.2.3幾何的圖像性符號
4.3藝術設計中的指示性符號
4.3.1因果的指示性符號
4.3.2鄰近的指示性符號
4.3.3制度的指示性符號
4.4藝術設計中的象徵性符號
4.4.1單一的象徵性符號
4.4.2綜合的象徵性符號
4.4.3象徵性符號約定的任意性
4.4.4符號類型的相對性
思考題
4.1符號類型理論基礎
4.1.1艾柯的符號類型理論
4.1.2皮爾士的符號類型理論
4.1.3莫里斯的符號類型理論
4.2藝術設計中的圖像性符號
4.2.1再現的圖像性符號
4.2.2類比的圖像性符號
4.2.3幾何的圖像性符號
4.3藝術設計中的指示性符號
4.3.1因果的指示性符號
4.3.2鄰近的指示性符號
4.3.3制度的指示性符號
4.4藝術設計中的象徵性符號
4.4.1單一的象徵性符號
4.4.2綜合的象徵性符號
4.4.3象徵性符號約定的任意性
4.4.4符號類型的相對性
思考題
第5章意義的傳達
5.1藝術設計符號的傳播
5.1.1符號與傳播
5.1.2符號傳播的模式
5.1.3藝術設計符號傳播的要素
5.1.4案例: 廣告設計中的符號傳播
5.2藝術設計符號的認知
5.2.1感覺與知覺
5.2.2聯想與記憶
5.2.3思維與理解
5.2.4案例: 產品設計中的符號認知
5.3意義的形變
5.3.1意義的衍生
5.3.2意義的理解不足
5.3.3意義的誤解
5.3.4意義的視界融合
5.3.5意義的傳達極限
思考題
5.1藝術設計符號的傳播
5.1.1符號與傳播
5.1.2符號傳播的模式
5.1.3藝術設計符號傳播的要素
5.1.4案例: 廣告設計中的符號傳播
5.2藝術設計符號的認知
5.2.1感覺與知覺
5.2.2聯想與記憶
5.2.3思維與理解
5.2.4案例: 產品設計中的符號認知
5.3意義的形變
5.3.1意義的衍生
5.3.2意義的理解不足
5.3.3意義的誤解
5.3.4意義的視界融合
5.3.5意義的傳達極限
思考題
第6章從分析到創造
6.1藝術設計符號的分析原則
6.1.1設計符號學的一般原則
6.1.2藝術設計符號分析的基本原則
6.2藝術設計符號的分析方法
6.2.1關鍵點分析法
6.2.2對比分析法
6.2.3語意差異法
6.3藝術設計符號的運用程式
6.3.1基於對比觀點的符號設計程式
6.3.2基於文化符碼的符號設計程式
思考題
6.1藝術設計符號的分析原則
6.1.1設計符號學的一般原則
6.1.2藝術設計符號分析的基本原則
6.2藝術設計符號的分析方法
6.2.1關鍵點分析法
6.2.2對比分析法
6.2.3語意差異法
6.3藝術設計符號的運用程式
6.3.1基於對比觀點的符號設計程式
6.3.2基於文化符碼的符號設計程式
思考題
第7章隱喻、換喻、提喻與諷喻
7.1當代設計的修辭轉向
7.1.1無處不修辭
7.1.2符號學視角的修辭類型
7.2藝術設計中的隱喻
7.2.1隱喻的相似性關聯
7.2.2牽強的隱喻與新穎的隱喻
7.3藝術設計中的換喻
7.3.1換喻與隱喻的區別
7.3.2換喻的方式
7.4藝術設計中的提喻
7.4.1提喻與換喻的區別
7.4.2提喻的方式
7.4.3提喻的意義傳達
7.5藝術設計中的諷喻
7.5.1諷喻與隱喻的區別
7.5.2諷喻的方式
7.5.3後現代主義設計與諷喻
思考題
7.1當代設計的修辭轉向
7.1.1無處不修辭
7.1.2符號學視角的修辭類型
7.2藝術設計中的隱喻
7.2.1隱喻的相似性關聯
7.2.2牽強的隱喻與新穎的隱喻
7.3藝術設計中的換喻
7.3.1換喻與隱喻的區別
7.3.2換喻的方式
7.4藝術設計中的提喻
7.4.1提喻與換喻的區別
7.4.2提喻的方式
7.4.3提喻的意義傳達
7.5藝術設計中的諷喻
7.5.1諷喻與隱喻的區別
7.5.2諷喻的方式
7.5.3後現代主義設計與諷喻
思考題
第8章走向信息化
8.1信息化、數位化、網路化的藝術設計符號
8.1.1信息化的符號所指
8.1.2數位化的符號能指
8.1.3網路化的符號傳播
8.2網路界面設計中的指示性符號
8.2.1地圖中的指示性符號
8.2.2網站中的指示性符號
8.2.3動態導航圖中的指示性符號
8.3圖形界面設計中的符號隱喻
8.3.1圖形界面隱喻的關係建構
8.3.2圖形界面隱喻的原則
8.3.3圖形界面隱喻的誤區
8.4互動界面設計中的符號運用
8.4.1元媒介: 互動性
8.4.2網路媒介的互動用戶
8.4.3網路媒介的互動界面
8.4.4網路媒介的互動創造
思考題
8.1信息化、數位化、網路化的藝術設計符號
8.1.1信息化的符號所指
8.1.2數位化的符號能指
8.1.3網路化的符號傳播
8.2網路界面設計中的指示性符號
8.2.1地圖中的指示性符號
8.2.2網站中的指示性符號
8.2.3動態導航圖中的指示性符號
8.3圖形界面設計中的符號隱喻
8.3.1圖形界面隱喻的關係建構
8.3.2圖形界面隱喻的原則
8.3.3圖形界面隱喻的誤區
8.4互動界面設計中的符號運用
8.4.1元媒介: 互動性
8.4.2網路媒介的互動用戶
8.4.3網路媒介的互動界面
8.4.4網路媒介的互動創造
思考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