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審美是一種專業的能力和素養

藝術審美是一種專業的能力和素養

《藝術審美是一種專業的能力和素養》是藝術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發表於《 美術報》,並被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文藝評論網、廣西文聯網等轉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藝術審美是一種專業的能力和素養 
  • 作者:王進玉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美術報 
作品原文,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審美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包含很多方面,也涉及很多層次、門類和領域,比如有文學上的審美,有藝術上的審美等,文學上的審美又可分為古典文學上的審美、現代文學上的審美等,藝術上的審美也可分為傳統藝術上的審美、現代藝術上的審美等。當然,如果再細分的話,還可分出更多的審美單元與內容,而且面對不同的審美對象,審美的視角、標準等也都各不相同。所以探討有關審美的話題,一定不能泛泛而談。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這么細分呢?首先是事物與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學科分工不斷細化、深化的結果。其次筆者發現,現實中很多文化程度頗高的人,或者說具有一定知識,在文學上也有著一定修養的人,對藝術方面尤其牽扯到對藝術本體的認識與評價時,卻知之甚少,分不清到底什麼是高級的藝術,什麼是低俗的藝術,什麼是專業的藝術,什麼是江湖的雜耍,只會在美學的某些常識層面發表一下個人看法,卻難以觸及到藝術創作的本體部分,難以展開較為深刻的、具體的、富有針對性的闡釋和論述。換句話說,即便知識儲備再足、文化修養再高,倘若沒有經過相對專業的藝術審美方面的影響和訓練,可能依然是個美盲、藝盲。
另外筆者也一直認為,有了知識不等於有了審美,有了文化也不等於有了審美,知識和文化本身並不會自動生變成審美力。何況文學上的審美與藝術上的審美,本身也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和概念,雖然彼此之間會有密不可分的交集,但也絕不能簡單劃上等號。不是說一個人有了知識、有了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沒那么簡單。也就是講,藝術審美其實是一種相對專業的能力和素養。既然屬於專業範疇,毋庸置疑這中間就存在必要的培育、轉化環節,比如需要我們主動對所要了解的藝術門類進行相關的學習、參悟,甚至反覆體驗、實踐,還需要依靠專業人士的點播、周圍良好環境的薰染等,方能得以更好實現,否則,恐怕知識依舊是知識,文化依舊是文化,都與審美力尤其是藝術上的審美力產生不了多少實際的關聯和反應。
更何況在整個藝術界特別是書畫界普遍存在輕文重墨、文墨分離,以及新思潮、新理念等不斷湧現的當下,即便是藝術家群體自身,傳統派與現代派、架上繪畫與觀念藝術等,對彼此領域也往往存在著很大的認知盲區和審美偏見。很多傳統一路的藝術家根本不具備現當代藝術審美思維,而很多現當代藝術家也根本不具備傳統美學底蘊,就更別說林林總總、高高低低的個體化審美能力差異問題了。
其實不只藝術界如此,文學界也是。很多搞古典文學的看不上搞現代文學的,搞現代文學的又看不上搞當代文學的,而且彼此之間也大都不具備跨學科、跨領域融會貫通的審美創造與感知能力,以致於搞現當代文學的不會寫,也不懂得如何欣賞古體詩文,搞古典文學的不會寫,亦不懂得如何欣賞現當代文學創作,這樣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既是現象又揭示了問題的本質,即不同門類、不同領域的審美,需要相應的、專業的審美素養才能保證其完成。但可悲的是,一些人卻總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總是自以為是,自認為掌握了審美要義,通曉了審美規律及內涵,其實不過是一家之言、管窺之見,自欺欺人罷了。
因此無論是文學上的審美,還是藝術上的審美等,都絕非一個簡單的問題,絕不能敷衍對待,因為它涉及方方面面,也關乎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肯定地講,沒有正確的、高級的審美觀、審美能力,看問題、做事情就會無趣很多,甚至會帶來難以想像的不良後果。譬如,很多地方在文物修復過程中就因此出現了紕漏,把原本滄桑莊嚴的千年佛像修繕成了“小鮮肉”,造成了文物的嚴重損害。再譬如,在城市設計規划過程中也因此鬧出了笑話,為圖省事,有關部門把原本琳琅滿目、各具特色的街道招牌簡單粗暴地整改成了統一黑底白字“殯葬式”“靈堂式”的裝飾風格,極大地破壞了城市美學應有的品味,拉低了大眾審美應有的水平。難怪會有專家、學者及網友不斷呼籲並提出“美盲比文盲更可怕”“管理並不可怕,低級審美才最可怕”等的觀點。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審美問題,既要切實加強美育工作的全面開展落實,又要尊重它的專業性,使其從根本上得以更好地改善和提升。不能只圖所謂的管理方便,或者一味追求所謂的實用主義而導致社會審美能力的逐漸麻木、退化,甚至喪失。相反,要在我們曾經有過的、璀璨的歷史文藝審美基礎之上,結合健康的時代風貌,創造並彰顯出更高水準的當代審美特色與格調,唯有如此,才會不負時代的發展,不負文明的進步,才會跟得上大眾日益增長的審美意識,才會滿足大家過上美好精神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而作為一名專業的文藝家、評論家,也一定要對此具有高度的思想認識、深厚的人文情懷,不僅要積極投身到大眾美育的普及中去,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社會做出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同時還要對一切肆意踐踏和傷害美的行為,敢於指出,勇於糾正,真正體現出新時代一個文藝工作者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作者介紹

王進玉,安徽宿州人,現居北京,知名青年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專委會委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新水墨專委會(新水墨畫院)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報》《中國美術報》、新浪網等知名媒體專欄評論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等。已在《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評論文章三百餘篇,評論、詩詞、散文、雜文等總計百餘萬字。出版有評論集《發現》《讓評論家說話》、詩文集《愛在繼續》《母親花》、書法集《王進玉自作詩詞書法》等多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