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傳於四川省西部藏族區域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歷史悠久,是藏族人民在放牧、伐薪、田間勞動過程中為驅散疲勞、抒發感情而創作的歌曲,它產生並流傳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爐霍縣等地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馬爾康、金川等部分地區。川西藏族山歌在衛藏地區稱為“拉魯”,康巴地區稱為“魯”,安多地區稱為“勒”,是一種在山野里自由演唱的歌曲。演唱看似簡單,其實頗有難度,樂句中間常出現許多密集音符組成多變音型的情況,一般人難以駕馭。要真正唱好藏族山歌,不僅需要有一副高亢甜美的好嗓子,還需要具備靈活嫻熟的演唱技巧。

2008年6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爐霍縣聯合申報的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爐霍縣
  • 遺產編號:Ⅱ-115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總體風格,民歌種類,旋律結構,樂曲特點,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先輩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先民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精神信仰、欲望情感,成為山歌產生和創作的土壤,也是山歌的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和民間藝人口述,早在公元8世紀以前就出現了名為“魯”的民歌體裁,這就是藏族山歌的初期形態。藏族山歌在藏語中稱為“拉魯”(laglu)或“魯”(glu),是一種純民歌形式,可以由歌者根據情緒狀態而即興發揮。
由於草場的限制,他們不是群體生活,而是零星分散。一個草壩一條山溝,一戶或幾戶人牧放著各自的畜群,夏天分散,冬天集中。全年除了部落首領組辦的一年一度的賽馬會外,人們是很難相聚在一起的,所以他們的娛樂生活也就有它獨特的方式。

基本特徵

總體風格

川西藏族山歌的基本特徵是集體創作、口頭傳承,通過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的加工完善,用以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是藏族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歌舞的形式表現,採用比興手法,語言風趣生動,又接近口語,使用諺語、歇後語,生動刻畫人們生活中的事物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唱腔自由、旋律優美跌宕,突現各區域民族特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民歌種類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勞動歌在藏語中稱為“勒諧”,種類甚多,幾乎在各種勞動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愛情歌包括情歌和情茶歌,風俗歌則包括酒歌、猜情對歌、婚禮歌、箭歌、告別歌等。誦經調亦稱“六字真言歌”,是信佛民眾在寺院朝拜神佛時所唱的一種歌曲。
四川阿壩州藏族由於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和方言語音的差異,分為草地藏族、嘉絨藏族和白馬藏族。藏區放牧有牧歌,割草歌,擠奶歌,趕氈歌,農區有割麥歌,背柴歌,鋤草歌,打牆歌,耕地歌,總之情歌,悲歌,祈禱歌,祝賀歌,酒歌,應有盡有,人們習慣性的將這些歌曲統稱為山歌,如果按照音樂界劃分,山歌指野外唱的歌,民族歌曲中分為民歌,小曲。

旋律結構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節奏非常自由,旋律結構基本上採用分節歌的形式,一般以上下兩個樂句或兩至三個樂句構成樂段,第二樂句在演唱中不斷重複或變化重複。藏族山歌常見的調式為羽、商、徵調式,旋律均為五聲音階,音域非常寬廣,音程起伏也很大,有“雲的飄逸,風的瀟灑”之評,人們稱之為“康巴昂疊”,意為康巴花材性的山歌,又稱“康巴昂任”,意為康巴長調。其歌詞多為三段,前兩段常採用比擬手法,直到第三段才點出主題。

樂曲特點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中的草地山歌的曲式結構大多為五聲音階羽調式。樂曲以二樂句為主,四樂句較少,因此一段唱詞要分兩次才能唱完,樂曲具有如下的特點:
1、節奏自由:一般是一口氣唱完一個樂句。開始第一個音樂時值很長,尾音時值也很長,這牧民與放牧時悠然自得的心情分不開。
2、連音多:一個樂句內的音符幾乎都是連貫的,九連音,甚至二十五連音都有,三連音五連音更是普遍。
3、裝飾音,依音、顫音多:但這三種音都是根據演唱者的性別年齡及技巧而定,可多可少,可有可無。
4、音高低起伏大:草地山歌除了節奏較強的幾類歌《敘事歌》《格薩爾》《諷刺歌》外,旋律不固定在某個音區,它突而在低音區,突而上升到高音區,不象其它民歌音高漸進轉換。
5、很少有調式上的轉換和變化。

代表作品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的代表曲目主要有《打牆歌》《扎西學哆》《情歌》《扎西學哆》《崗珠歌曲》《吉祥的歌》《美麗的地方》《在大山頂上》《我唱一支祝賀向上的歌》《春天來了》《達爾尕底》《達爾尕仁》《尕爾覺忠則》《莫雅切桶》《孔雀戲水》《斯寧乾秦郎》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是幾千年藏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孕育積累而形成的,是木里藏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它記錄了藏族人民的生存鬥爭,繁衍生息,它所表現人民民眾的思想是真實、深切的,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藝術特性。木里藏族中分支較多,如普咪、呷咪、俚汝等。而各支系的山歌卻記錄下了許多關於各支系的珍貴歷史資料,對於研究各支系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川西藏族山歌分類細緻、特色鮮明、歷史久遠、集中體現了當地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較強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客群面小、人民的“非遺”保護性匱乏、參與度不高,除此之外,收集不全面。藏族人民根據地域甚至是牧場的不同也會有不同旋律特色的山歌,這些都是川西藏族山歌的一部分,但是被人們所知道的,卻只有少數的幾首山歌。大眾普遍認識川西藏族山歌都是從新聞媒體這種渠道看到他們對於山歌的記錄報導開始了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使得報導出來的川西藏族山歌數量大大縮減。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一直以自發的方式在民間傳承,但在現代文明的進程中這種民族音樂後繼無人,處於高度瀕危狀態,急需制定計畫,全力保護。

傳承人物

降巴其扎,男,藏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四川省爐霍縣,編號:05-2122。

保護措施

2019年4月15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召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山歌”的保護與推廣項目研究會。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美術館)、爐霍縣文化館獲得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項目保護單位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館評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美術館、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爐霍縣文化館(爐霍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10月13日,由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主辦,阿壩州文化館、四川省藏族民歌發展促進會承辦的“川西行走之聲”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大賽總決賽在成都少城視井文創產業園舉行。川西藏族山歌大賽總決賽王姆、俄波澤仁、仁真約里獲得本次大賽三等獎,蔣卡木、蘭鳳獲得大賽二等獎,班馬仁真獲得冠軍。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川西藏族山歌大賽暨非遺音樂會圓滿落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