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

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

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主要流傳在四川省冕寧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冕寧藏族“趕馬調”(藏語稱“木弱加”)歷史悠久,是安寧河流域氂牛古道和滇西南的茶馬古道上流傳的趕馬調的一部分。它的音樂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特點,曲調高亢綿長、節奏自由,以五聲調式為主,也有六聲。“嗚呼呼—”“嘔—”裝飾首尾。歌詞內容集中,以反映趕馬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意願追求為主。如“天上飛的麻鷂子,地上走的馬腳子”“馱馬鈴兒噹噹響,喜上心頭把歌唱”“好久不到這方來,這方大路垮成岩”等。

2011年5月23日,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四川省冕寧縣
  • 遺產編號:Ⅱ-115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特徵,曲調結構,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冕寧地處古代“南絲綢之路”的氂牛古道上,歷史上曾是以藏族為主體之地,冕寧藏族先民可追溯到漢代活動於川西的古羌人部落白狼、氂牛等部落。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的產生與成型,與“茶馬古道”的產生和發展有同步的時序性。早先的記載有“秦開五尺道”(今冕寧、喜德一帶);《史記》司馬相如“通靈關,橋孫水,以通邛都”;張騫在大夏、身毒見到“蜀布”“邛竹杖”,說明已有古道存在。《西南夷列傳》載“開蜀故繳,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笮馬、僰僮、旄牛……”馱馬、馬隊(俗稱馬幫)就是古道上主要的交通工具,趕馬人(俗稱“馬腳子”)則是馬幫的主人。古道穿越窮山惡水,趕馬人冬去春來孤寂艱辛跋涉,在歲月的流逝和特定的生活環境裡,“情動於中,故形於聲”,“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經過漫長的積澱,歷代趕馬人的心聲凝聚,形成古道生活之歌的《趕馬調》。

基本特徵

主要特徵

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的主要特徵有:內容具有趕馬人生活為主體的鮮明性,音樂語言和風格的多樣性以及特有的生活氣息的濃郁性。
(一)鮮明的主體性和主題性
歌唱的主體是趕馬人或以其為對象,內容也與其生活相關。
(二)音樂語言和風格的多樣性
冕寧藏族《趕馬調》用藏語和漢語演唱,藏語稱“木弱加”。音樂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音調高亢綿長、節奏自由。歌詞一般為七言句式。歌的首尾有“嗚呼呼——”的喚馬聲腔。
氂牛古道與茶馬古道綿延千里,穿越川滇,又是多民族雜居地帶,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以地名命名的趕馬調、放馬歌、山歌,因此,音樂語言和風格特點有多民族、多地方特色的豐富性。
(三)特有生活氣息的濃郁性
趕馬調音樂形態和風格有其個性特徵,一般都高亢明亮、自由悠長、豪放風趣,特別是歌唱常在歌聲中或段落的結束加“嗚呼呼——”“嘔——”等趕馬呼喚腔,內容使人共鳴,似乎能聽見到馬鈴鐺、馬蹄叩擊在深山的迴響聲,聞著趕馬人和馱馬的呼吸氣息和汗味,給人聯想和展現出“山深林響馬幫來”的畫面。

曲調結構

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主要包括曲調和歌詞兩部分,音域寬廣,跌宕起伏,頭尾常有“嗚”“嗚呼呼——”吆喝馬兒的呼喚性腔調特點,歌詞內容主要反映趕馬人、牧馬人的生活、感情、願望,深深滲透著自然地理、社會人文元素,比如:
“馱馬鈴兒噹噹響,喜上心頭把歌唱。”
“高山跑馬路不平,雙手逮住馬韁繩;丟下韁繩任馬跑,丟下小妹萬不能。”
“砍柴莫砍葡萄藤,養女莫嫁趕馬人,三十晚上吃喜酒,初一早上要出門。”
“你歌莫得我歌多,我的歌兒使馬馱;前頭過了三百馱,後來還有安寧河。”
“你歌莫得我的多,我八匹騾子催上坡;帶頭騾子墜岩死,打落山歌一遍坡。”
“年年有個三月三,三月裡來好喜歡;好吃不過林青子,好耍不過趕馬人。”
“天上飛的麻鷂子,路上走的馬腳子。”
“趕馬大路無盡頭,趕馬調子如水流。那裡聽到大鈴響,那裡聽見金雞鳴。”
“好久沒到這方來,這方涼水起青苔;撥開青苔喝涼水,唱個山歌解心懷。”
“好久沒到這方來,走到地頭人不熟,哪天哪月耍熟了,青白苦菜當成肉。”
“好久沒趕新發街,新發鮮花正在開,心想摘朵鮮花戴,人生面熟口難開。”

代表作品

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代表作品有:《冕寧藏族趕馬調》《趕馬調》《冕寧民歌》《石壯聖》《伊格娃》、《呀拉哄》《沖白拉拉》《情歌》《夏姆滿格》《送客歌》《賀喜歌》《石樁盛》《氂牛山上望北京》《姐妹歌唱毛主席》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的重要的價值是南絲綢之路上的歷史見證,從中可透視“古道”路上的社會生活、民風民俗,有雋永的藝術魅力。
1、“南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氂牛古道(又稱靈關古道)、茶馬古道是連線中外的“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趕馬調》的產生、流傳就是對歷史的生動而形象的見證。
2、“古道”上社會生活民風民俗的科研價值
馬幫歌中唱道“天上飛的麻鷂子,地上走的馬腳子。”趕馬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從而具有社會學等多種學科價值。
3、雋永的藝術價值
《趕馬調》無論音樂還是歌詞,較多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有較強的欣賞性,是一筆寶貴的民族文化、民族音樂遺產。

傳承狀況

自2015年以來,冕寧組建了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演唱隊,每月固定安排集訓、展演等活動,負責排練、演唱等傳承工作。較多藏族同胞都慕名前來學唱趕馬調,文化館舉辦的趕馬調傳承人培訓班,由伍德芬擔任教師,同時為50餘名民選傳承人教授趕馬調。

傳承人物

伍德芬,女,藏族人,是2011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代表性傳承人,由四川省冕寧縣文化館申報。她參加了藏族“趕馬調”項目及傳承人申報非遺全程工作,每年參加藏曆年歌曲比賽,多次獲得一等獎。

保護措施

2005年,出版的《冕寧民間歌曲集》收錄了40多首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歌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冕寧縣文化館獲得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藏族民歌(藏族趕馬調)項目評估合格,冕寧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表演活動
2017年,在冕寧彝海紅色記憶音樂節系列9《冕寧藏族民歌聯唱》中,伍德芬、伍春花、趙先芝對歌演唱《趕馬調》《石壯聖》等歌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