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主要流傳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歷史悠久,具有生動樸實、通俗易唱和抑揚頓挫的風格特徵。按內容可分為敘事曲、情歌、哭嫁歌、諷喻歌、勸解曲、詼諧歌、迎賓曲等;其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對唱、齊唱、載歌載舞及問答式等多種。代表作品有《福祿綿羊歌》《創世紀三部曲》《席贊》等。

2008年6月7日,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Ⅱ-115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題材種類,美學特徵,文學特徵,音樂舞蹈,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藏族民歌源遠流長,根據吐蕃敦煌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六世紀時已經產生。由於藏族所處的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存在差異,風俗習慣更有不同,民歌的發展也就形成了衛藏、康巴和安多三大不同風格的流派。華銳屬於安多藏區,包括今青海省湟水以北的樂都北山、互助、大通、門源等縣藏區和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張掖東部馬蹄寺、皇城區、天祝縣及永登、古浪等邊緣地帶。現今的天祝藏族自治縣是華銳藏區的主體,也是華銳藏區內唯一實行以藏族為主體民族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
華銳藏族民歌流傳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及其周邊區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據敦煌文獻資料的藏文殘卷記載,古代藏族人有用民歌作為交流溝通方式的習慣。到公元11世紀,“勒”體民歌成為安多藏區民眾較為喜愛的民歌形式之一,逐步繁衍發展起來。

基本特徵

題材種類

華銳藏族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幾乎涵蓋了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藏族人民的社會生產、生活禮儀以及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緊緊結緣。一般可分為:頌歌、讚歌、迎賓歌、問候歌、哭嫁歌、婚禮祝福歌、逗趣歌、勸解歌、擠奶歌、情歌和敘事長歌等。
華銳藏族民歌中的敘事長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拉央與英措》,內容主要反映拉央與英措的愛情悲劇。另一種是問答形式的酒麴,主要有《酒贊》《羊贊》《馬贊》《帽贊》和《衣服贊》等。

美學特徵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有著較為豐富的美學藝術特徵,這一點在讚歌中較為明顯。在多數的讚歌中會對一些自然景色、風景進行真實的描繪,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有的真實感受,藏族民眾通過歌聲表達自己較為真實的感受。這些歌曲在華銳藏族民歌中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這是藏族人民對自然的一種崇敬與熱愛,在多數的讚歌中的首段歌詞中都對自然中的景色如藍天、白雲、雪山、農田、草原、湖泊等進行了描繪。

文學特徵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是一種高度普及的形式,如果單純地基於文字的角度對民歌進行分析,會發現其中蘊含著大量的語言藝術之美以及文學特徵,其大量的套用了各種比喻以及描繪手法,人們通過生動形象的文學比喻、語言結構也相對較為嚴謹,有著一定的邏輯性。這一點在華銳藏族民歌的《青稞的來歷》《新娘哭嫁歌》中就可以發現,這些歌曲中蘊含著大量的人物形象、對於細節進行了大量的描繪,人們在吟唱中、閱讀中都會被激發出無盡的想像。

音樂舞蹈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中的音樂舞蹈特徵在華銳藏族民歌中與其他藏族地區相對比來說,其多數的曲調都是低沉的,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整個曲調、唱腔低沉、歌詞委婉,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在華銳藏族民歌中音樂與舞蹈有著密切的關係,其整體的舞蹈節奏緩慢、曲調悠揚、舞蹈風格濃郁,這與華銳藏族的歷史發展以及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華銳藏族別具一格的特色。

代表作品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代表作品有《福祿綿羊歌》《創世紀三部曲》《席贊》《青稞的來歷》《新娘哭嫁歌》《拉央與英措》《酒贊》《羊贊》《馬贊》《帽贊》《衣服贊》《格薩爾王》《霍嶺大戰》《降伏妖魔》《阿達拉姆》《地獄救母》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以及文化價值。華銳藏族民歌盛行於各種集慶宴會和生活場合,它集娛樂性、藝術性、地方性、民族性於一體,肩負著文化啟蒙的重任,其內容十分廣泛,從原始宗教文化到歷史地理,從風土人情到社會生產,全面反映了民族變遷歷程中華銳藏人對生命的深刻體悟和對和諧自然的廣泛認知,在表現廣闊社會生活的同時,將倫理道德等意識形態內容貫注其中,成為一部華銳藏族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華銳藏族民歌的人文價值:華銳藏區地處絲綢之路,其藏族民歌便帶著自身特有地域的邊緣性和多民族交流的融合性,如:華銳藏族民歌中充滿悲傷的長調,更是藏族民歌中少有的類型。據說這種長調的產生是因為華銳人大多都是駐守邊界的軍人,不僅遠離故鄉,而且長臨戰事,生離死別便是他們詠唱的主題,悠長婉轉的曲調便是他們抒發悲傷的最佳途徑。也有說這種長調的形成跟蒙古族的長調有關,華銳民歌詞曲的形成與華銳藏區的歷史發展軌跡是分不開的,它是地處絲綢之路的華銳藏族人歷史的寫照和生命的詠嘆。

傳承狀況

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受傳統生活方式快速變遷的影響,天祝縣的民間藝術團體紛紛解散,而當地的音像保存手段又相對滯後。在此情勢下,華銳藏族民歌的傳播途徑日趨狹窄,生存出現危機,急需儘快投入人力物力展開搶救保護工作。
產生這種危機的原因表現在多個方面:1.華銳藏區使用藏語的地區逐漸縮小,青海省的樂都、互助、大通、門源等縣除了交通極不發達的個別村落外,已經無人能使用藏語交流了。甘肅省的永登、古浪等地也是如此,就連天祝藏族自治縣也只有很少幾個鄉村會用藏語交流。語言的同化已使藏族民歌失去了存在的土壤;2.現存的華銳藏族民歌藝人已經為數不多,已逐漸失去傳承的能力,無力創新,並後繼無人;3.由於華銳藏區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牧區逐漸縮小,使民歌演唱逐漸失去了特定的場所;4.華銳藏區旅遊業的興起一味地增強著民歌傳唱的商業目的,使其即將被不倫不類的形式所吞沒;5.現代化的發展使華銳藏族民歌難以吸引人們的參與,也削弱了民歌的諸多功能。

傳承人物

馬建軍,男,1946年5月出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代表性傳承人。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申報,項目名稱: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

保護措施

2011年3月,天祝縣多次組織隊伍深入甘肅、青海等地,尋找民間藝人。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當地蒐集整理了3000餘首民歌和50餘種民歌調類,整理出版了70餘萬字的《藏曲珠海之寶》;2010年翻譯出版了30餘萬字的《華銳民歌詞曲精粹》。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天祝藏族自治縣藏語言文字指導中心獲得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項目保護單位天祝藏族自治縣藏語言文字指導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表演活動
2011年3月13日,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舉辦華銳藏族民歌傳承演習活動圓滿結束,這是當地為保護這一民歌形式採取的措施之一。
2019年7月10日,甘肅省天祝縣藏語言文字指導中心在松山鎮達隆村舉辦以“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為主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銳藏族民歌原生態演唱大賽。 此次大賽,共有47名選手參賽,通過預賽決賽的角逐,共有25名選手獲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