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天文歷算

藏族天文歷算

藏族天文歷算之學是世代居住、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在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環境下,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不斷觀察日月星辰、冷暖氣候等天象和四時節氣、動植物生長變化等大自然現象,總結和積累實踐經驗並吸收周邊漢地和古印度的天文歷算學說而發展起來的。它是研究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中的分布、運行和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科學。它屬於藏族傳統文化大小十明(學科)中小五明之一,藏語叫“孜”即“算明”。簡單地說,藏族的天文歷算是通過對宇宙中星體的運轉以及對季節變化的各種數據進行計算,並參照一些物候,分別判斷出一歲中的年月日時,預推各種星體的運行規律及位置來了解氣候變化、事物發展的善惡,以幫助民眾在生活和生產中避惡揚善的一門獨特的學科。它總結了上觀天文,下查地理的各種經驗,並不斷地完善,是千百年來藏族人民與自然進行交流的智慧結晶。藏族人民根據古老的五行八卦理論,結合文成公主進藏帶去的天文歷算書籍,演變出的天文日曆算法,以白、黑、棕、綠、黃、紅等顏色標識不同年份。

2008年6月7日,藏族天文歷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藏族天文歷算
  • 類別:民俗
  • 起源時間:公元前100年
  • 申報地區:西藏自治區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X-121
歷史淵源,吐蕃時期發展,時輪經,藏曆的完善,算法體系,業務機構,基本體系,時輪歷體系,藏醫和藏曆,五行算法圖,藏曆內容,傳承創新,駁斥末日,

歷史淵源

藏曆的起源
藏曆有三個來源: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歷;二是從印度引進的時輪歷;三是從漢地引進的時憲歷。另外還有從漢族引進的“五行算”和從印度引進的“占音術”。
從有關文獻史料及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經擁有曆法。從上古藏族物候歷中觀察,吐蕃統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曆法有陰曆成分也有陽曆成分。在吐蕃王朝松贊乾布之前,在藏族世代居住的地方—青藏高原上雖然還沒有相對統一的文字,但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69年藏族第一個贊普即聶赤贊普即位時,當時西藏大地上便出現了十二位有智慧的苯教徒,其中就有專門從事“資益醫藥”的醫者和“卜卦占算”的算者,說明當時便有專業從事藏醫和歷算的人員,也說明當時就有相對系統的曆法。
據記載,早在公元前100年,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曆法,那就是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的苯教曆法。那時的新年初一,《紡織老人月算》,詳盡地總結了當時藏族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天文歷算知識。後來,文成公主進藏,帶來了許多經書典籍,其中天文歷算的書籍對原始藏曆的完善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吐蕃時期發展

到公元6世紀前後,西藏已經有了相對自然和準確的曆法。有關史料是這樣記載的:“其四時,以麥熟為歲首。”等等。現在,從民間流傳的天文歷算知識,以及殘存的極珍貴的文獻(如巴黎圖書館藏的敦煌藏文卷P.T.76、1、82、83、85和P.T.55的80、中國)中溯源,也能窺出吐蕃曆法之一斑。藏族天文歷算者和民間有此知識者,均肯定這樣的數字:一個是7分,一個是4個定點。這應該在吐蕃曆法中就已定型。正由於記月時的4個7,引出了以後藏族曆法中獨一無二的閏日和差日;用4分點法分出運算太陽時的四點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按高原氣候變化分為四季。若依照苯教傳統說法,在吐蕃時代已有瓊丹紀60周年的推算方法。這些都說明,吐蕃時代藏族曆法已比較完備了。但由於當時的整個古西藏是屬於苯教文化統治時期,所有歷算知識及實踐都以苯教文化作為理論及指導,後來隨著弘佛滅苯,許多苯教大算者受到迫害,苯教經典大量被毀,保存在苯教文化中的吐蕃古代天文歷算知識因而失傳,現代人已很難通曉當時的曆法了。
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建立後,統一了文字,確立了法典,採取了大興佛教、振興藏醫和歷算等一系列政策。從內地,以及當時的印度、大食等鄰近國家吸收了先進的醫學和歷算學內容,充實到西藏的天文歷算中來,從而使藏醫學和天文歷算學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藏醫鼻祖宇妥·雲丹貢布成名以後,編寫了藏醫經典名著《四部醫典》等諸多藏醫典籍和《歷算山塵論》等歷算學著作,培養了眾多的藏醫歷算人才,著名的有“藏醫九聖”和“歷算七賢”等人,他們在那個時期為發展西藏的醫藥歷算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此時期,從漢地引進生肖、五行推算法等知識,在結合古老的自然陰曆、自然陽曆及七曜歷基礎上,發展為獨特的陰陽合曆曆法。據《青史》記載:朗日松贊時期,從漢地傳入醫學和算明。尤其是藏曆鐵牛年(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時隨帶著許多天文曆法的經典,與此同時,將四名藏族青年派往長安求學,學習了《九部續》、《三部釋解》等算學經典,並譯成藏文,對吐蕃的天文歷算學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西藏傳播最廣的有:五行計算法、十二生屬記年法、八壽六十、八卦九宮、二十四個節氣、牛算等等。

時輪經

11世紀從印度傳入《時輪經》曆法,同一時期的波斯的班智達達互貢布入藏,著名譯師卓希繞扎同他合作翻譯了《時輪續文釋解》。翻譯 《時輪釋解》的時間恰逢火兔年,故印度的“繞瓊”之推算法開始傳播,並取代了西藏原有的“瓊日”推算法,延續使用至今。“繞瓊”的推算法是以鐵、木、 水、火、土(加以陰陽區別)與十二地支相配合,六十年一輪,即為一繞瓊。如第一繞瓊的第一年(1027年)為陰火兔年,到現在已傳為第十六繞瓊了。這一推算法與農曆相似。
《時輪經》傳入吐蕃以後.雖然藏地仍有多種多樣的紀年、年首設定及閏月設定方法在流傳,但藏族天文曆法的計算基本是依據時輪歷的。由於藏傳時輪歷既有藏族古老曆法的基礎,又從漢族地區不斷吸收有用的內容予以調整和完善,所以它在時輪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1687年,著名的大學者第司桑結嘉措對西藏的天文歷算做了認真細緻的研究,吸收了漢族和印度歷算的合理部分,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創造性地編著了《白疏璃》一書。該書分別敘述了編定曆書的規模、項目和內容,並逐月繪出固定的表格模式,對西藏的天文歷算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藏曆的完善

曆書是曆法思想的集中體現,天文曆法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會出現曆書。據有關苯教文化的傳說及記載來推斷,在吐蕃時期藏族就可能已有曆書產生了,只是目前尚無文獻資料證實。現有史可證的藏族曆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曆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從現有文獻來看,藏族曆書的產生完善有這樣一些過程:
11世紀,山南敏竹林寺天文歷算學校成立,並開始出版著名的《敏竹林曆書》。
1206年,西藏第一本完整的曆書問世,名為《薩迦曆書》。此曆書的內容包括氣候、季節變化以及各種事態善惡的日期等等,為農牧民的生活、生產和出行活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1425年,粗浦·嘉央傲色著《粗浦曆書》。
1916年,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在拉薩創立了醫算院(即“門孜康”),頒布了以《敏竹林曆書》為藍本的《門孜康曆書》,每年以木刻版印製後向全藏發行。
西藏和平解放後,自治區藏醫院下設了藏曆編輯室,負責編歷工作。1978年,藏曆編輯室升格為天文歷算研究所,並於1981年成立了西藏天文歷算學會,開展天文歷算研究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此後,大部分地區藏醫院中建有天文歷算研究室,並出版發行各具地方特色的藏曆曆書。據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銀巴所長介紹,現在每年出版發行的藏曆曆書數量達到了10萬多冊,是除了藏文教科書以外發行量最大的藏文書,並遠銷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和我國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省的藏區。
從1993年起,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利用天文歷算學原理做出的每日天氣預報開始在西藏電視台和西藏人民廣播電台中播出,受到西藏各界人士的歡迎,也達到了較高的準確率。
古代藏曆吸收了來自中原內地的五行八卦理論,以白、黑、棕、綠、黃、紅等顏色標識不同年份。藏曆里的確有"黑年"之說,但此"黑年"與"藏青會"的"黑年"之說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藏青會"借藏曆的"黑年"說事,不僅蠱惑老百姓,而且辱沒了神聖的藏曆傳統。只有豬、虎、蛇、猴等四個屬相的年份,有可能成為“黑年”,而且大約每隔9年才有一個“黑年”。2007年是豬年,被藏曆視作“黑年”,下一個“黑年”則是2016年的猴年
編制藏曆曆書對於西藏自治區藏醫院來講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每十二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數據運算是門孜康約定俗成的傳統。歷史上曾經於1921年、1938年、1947年和1957年先後四次在欽熱羅布大師的親自主持下組織各地的天文歷算學專家集中對藏曆曆書的有關內容和體例進行了深具影響的研討和厘定工作。
改革開放以後,在強巴赤列院長的親自領導和安排下,於1987年8月,由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牽頭,召集日喀則、山南、那曲阿里、昌都地區藏醫院的天文歷算專家共二十餘人,對公元1989年至2000年間的天文歷算學基本數據進行了統一計算,通過這次計算工作,既保障了1989至2000年間藏曆曆書的編制有了科學的依據,同時又培養和鍛鍊了新一代天文歷算工作人員,由於當時各個地區藏醫院的參與,計算的所有數據也被複印後由各地藏醫院分享。
至1998年上一輪運算數據已接近用完,開展新一輪十二年的數據運算勢在必行,此事關係到未來十二年藏曆的編制工作,事關重大。為了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將此項目計畫列為98年工作重點,並從97年開始作了一些部署和前期準備事宜,課題組於1998年6月3日正式投入計算項目,最後圓滿完成全部人工計算任務

算法體系

藏曆規定一年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一千日左右,便有一個閏月,用來調整月份和季節的關係。藏曆採用時輪制的紀年法,把天體分為十二宮,即:牡羊雙魚金牛摩羯雙子、獅子、巨蟹、寶瓶、人馬、室女、天蠍、天秤。用十二屬相配五行紀年。以十二年為一小循環,六十年為一大循環,稱為一“繞炯”(即一時輪)。第一“繞炯”是從公元1027年開始的。1987年是第十七個“繞炯”的第一年。1991年藏曆稱為金羊年。這與漢地農曆的紀年法相似,屬相也一致。

業務機構

按藏族慣例,天文歷算的業務設在藏醫院。編制藏曆曆書對於自治區藏醫院來講已有100年的歷史,每十二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數據運算是“門孜康”約定俗成的傳統。

基本體系

通俗地講,天文歷算就是通過加減乘除等數學運算方法,把各種天體運動的方位、時間、面積等未知的東西,用數字的方式表達出來,並進行計算的一門自然科學。它是高原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不斷觀察日月星辰、冷暖氣候等天象和四時節氣、動植物生長變化等大自然現象,總結和積累起來的實踐經驗。
天文歷算學不僅包括了五大行星運動值的推算、閏月和重缺日的設定、日月食的預報等,還涉及到依據天文歷算學原理推算各地事宜的農耕牧作時機、物候節令、人體脈相變化周期,特別是中長短期天氣預報等,而每年由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推算編制的藏曆曆書基本包括了上述內容。因此,藏曆曆書是天文歷算研究成果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自11世紀從印度傳入《時輪經》曆法以後.雖然藏地仍有多種多樣的紀年、年首設定及閏月設定方法在流傳,但藏族天文曆法的計算基本是依據時輪歷的。

時輪歷體系

藏傳時輪歷具有陰陽合曆的特徵。以月相圓缺的變化周期為一月,以季節變化的周期為一年;由於年、月的長度不成整數比例,除每個平年設定12個太陰月(即朔望月)以外,還要設定閏月來調整季節變化;同時,它又擁有一套獨特的原理和數據系統,以推算預報天象,日、月食和預報一天中28宿和五星的方位,以及預報日、一月食的各個項目等。
計算時間
藏傳時輪歷中計算時間的單位有7個:息(呼吸頃),6息為一分(漏分)60分為一刻(漏刻)60刻為一日,30日為一月,12個月為一年。其中“息”的測計方法為健康的壯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的時間,約等於一個太陽日的1/21600;一刻相當於24分鐘。
計算方法
藏傳時輪歷的計算方法也很獨特。它測定每個太明月為29.53058太陽日,但又規定每個太陰月為30個整太陰日。為了相應地配合太陽日與太陰日之間的日序。便出現了“閏日和差日”,月的大小就依據同日和差日來解決。有差日無閏日或差日多於閏日的月份為小月,每月29天;閏差相抵或無閏日無差日的月份為大月,每月30天。
閏日與基日根法則:藏族學者自己編著的《時輪歷精要》歸納出了簡明扼要的口訣,即“重者去大,缺者重小”。兩句話的第四個字表示天文歷算中給出的日曜(星期)序數,第三個字代表曆書中的日期,第四個字代表先後兩天太阻日結束時刻數值的大小。日曜次序出現重複者就要把太陽日序去掉一個,日曜次序出現短缺者就增補一個太陽日序,主要依據日曜序數來保持日期的連續性。
藏傳時輪曆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五要素”和“三日算”。五要素或稱為“五括”:①曜(指太陰日結束的時刻);②日期(指日期與喜、善、勝、定、滿五名稱的配合);③星宿(指太陽日月宿,也就是當天太陽日開始時月亮所在之宿);④“會合“(由定日與月宿舍和而成);⑤“作用”(指作用的前後分)。①②③是歷算中的科學成分;④⑤與占卜之術有關。“三日算”指太陽日(從頭天天明到第二日天明為一完整太陽日)、太陰日(指月亮運行白分、黑分弧長的各1/15所需的時間長度)、宮日(指太陽通過一宮所需的135弧刻時間長度的1/30)。
以上的“閏日和差日”設定、五括和三日算,是藏傳時輪曆法計算的最根本基礎,被稱為“歷算要害”。其中“三日算”在推算五星運行時,往往3種算法同時進行,起到相互覆核的作用。
各種名稱比例關係
時輪歷還有3種年、月、日,各有太陽、太陰、宮的名稱,其比例關係是:
1太陽年=12太陽月=360太陽日
1太陰年=12太陰月=360太陰日
1宮年=12宮月=360宮日
65宮日=67太陰日
64太阻日≈63太陽日
時輪歷中所說的宮年就是現代所說的恆星年。在時輪歷中恆星年與回歸年不分,只用宮年。在實際推算中,作用最大的是宮年、太陽日、太陰月和太陰日四要素,而時輪歷中的太陽年和太陽月在天文學上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假想天體
時輪歷中還有兩個假想的天體,即羅睺劫火(羅睺尾)。再加長尾彗星。它們也稱為“曜”,共為“10曜”。五星的各個周期同現代科學測出的數據相同或近似。時輪歷中視羅睺與其他天體一樣,有自己的運行周期,不同的是只有數而無“象”,是個“隱曜”。它的運動周期為30個太陰月,合計6792.04太陽日,已相當精確(今測為6793.460日)。羅睺的方位以黃經表示,以周長27宿相減,所得結果在時輪歷中稱為“羅睺頭”,與之相對的稱“羅睺尾”,相當於天文學上的黃白升交點和降交點。時輪歷中的長尾彗星就是九曜中的計都。
日、月食推算過程
推算過程是:先由積月除以羅睺的周期,商余化成日數,然後若推算日食加30日,推算月食加15日,再乘以羅睺每日運行的度數得到羅睺頭數值(在此數值上以半周相加,則得到羅睺尾的數值);接著求出太陽、月亮的黃經,以太陽、凡亮的黃經與羅睺頭、尾數值中最為接近者相減;最後以所得差數來判斷有無日、月食。

藏醫和藏曆

在西藏,藏醫和藏曆是緊密聯繫的。8世紀,藏醫學家宇陀寧瑪·元丹貢布的藏醫學著作《四部醫典》的部問世,使藏醫學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系統。由於藏醫認為隨著季節的變化,人體五臟中的氣和血液循環狀況也有所不同,所以藏醫十分重視觀察星、雲、風、湖水和鳥類的變化。
按藏族慣例,天文歷算的業務設在藏醫院。藏醫院裡薈萃著一批學者。每年的曆書都是前一年由藏醫院裡的學者測算的。
藏族天文歷算
藏曆的正式使用,是在公元1027年開始的,並流行至今。本來,公元前一世紀藏族便有了自己的歷算法,那就是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的苯教曆法,那時的新年初一,相當於現在的藏曆十一月一日。有一本古老的歷算書叫做《紡織老人月算》,詳盡地總結了當時藏族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天文歷算知識。後來,文成公主進藏,帶來了許多經書典籍,其中天文歷算的書籍對原始藏曆的完善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時,新年日期的確定,已從月亮的亮度進步到以星辰為主要依據,即以鬼星的亮度、位置為標準。但是,新年還是現在藏曆的十一月一日。後來,原始藏曆吸收了漢地的歷算技術,逐漸完善成為今天的藏曆。
藏曆規定一年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一千日左右,便有一個閏月,用來調整月份和季節的關係。藏曆採用時輪制的紀年法,把天體分為十二宮,即:牡羊、雙魚、金牛、摩羯、雙子、獅子、巨蟹、寶瓶、人馬、室女、天蠍、天秤。用十二屬相配五行紀年。以十二年為一小循環,六十年為一大循環,稱為一“繞炯”(即一時輪)。第一“繞炯”是從公元1027年開始的。1987年是第十七個“繞炯”的第一年。1991年藏曆稱為金羊年。這與漢地農曆的紀年法相似,屬相也一致。
藏曆不僅預報下一年度是否風調雨順,是否有旱災、雪災或地震,而且連某日有雨,每一天的吉凶都一一標明。據說,那曲藏醫院預報1986年間藏北的三次地震,大體時間和方位都準確。主要是根據天象預報的。天象,是一尊大佛形態。巨佛象徵地球,巨佛姿勢有象徵意義,假如巨佛站著,就表示有地震、颶風和瘟疫等;巨佛坐著,人間就平安。

五行算法圖

此圖主要展示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具體推算等法。整個圖案主體從內至外有四個環形色帶,分別為黃、藍、紅和綠色,依次代表“四大”中的土、木、風、火,餘下的空白代表“空”。圖的中心部位是佛教認為的世界中心須彌山,黃色的四周分別為南瞻部洲等四大洲,藍色環形代是日月星運行的軌道,即“郭拉”。

藏曆內容

天文歷算學在藏族人民的實際生活中套用範圍很廣,如授時、編制曆法、測定方位等。其內容不僅僅是探討天體運行和大自然變化的規律,而且還探討疾病的診斷治療與季節氣候變化的密切關係(學習者有兼學醫、算的傳統,至今西藏天文歷算研究所還隸屬藏醫院領導)。藏曆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氣象預報。藏族古代就發明了許多氣象預測方法,如通過觀察植物、動物、河水、星體、冰床、雲的顏色和形狀、風的方向等來判斷氣象變化;通過對狐日、鳥日、正日、觜日、兩至日、室壁日、白膠日等期間天氣狀況的觀察和分析,結合獅座圖、烏龜圖以及五星運動值等預測來年天氣狀況,諸如有無雪災、冰雹、霜露、旱澇及地震等自然災害。又根據野鴨、杜鵑鳥、戴勝鳥、大雁、烏鴉、燕子等候鳥的季節性活動時間來安排西藏各地的早、中、晚播等農事事宜等等。這種方法至今仍然廣泛使用於廣大的農村牧區。
此外,藏曆還包括五行、七曜、八卦、九宮、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六十周年、春牛芒神、韻律占、身命氣雲、堪輿風水等等依附的內容。

傳承創新

藏曆的編制首先要立足於科學的數據運算,沒有科學的、準確無誤的基本數據作為依據,藏曆的科學性與準確度也就無從談起,為了確保計算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本輪計算他們準備繼續採取人工計算和電腦編程計算結合對照的方法。
為了確保這個項目的順利實施,藏曆天文歷算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們已經於兩年前就專門定做了數量足夠、質量過關的歷算工具--沙盤,並從2010年開始就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把2011年曆書的編寫工作提前到了2009年底開展,又將2012年曆書的編寫提前到2011年1月份開展,已經基本完成編寫任務,為12年項目的開展創造了條件。
為了保障計算結果的準確性,由銀巴帶頭的課題組歷史性地第一次將電腦編程計算運用到了項目之中。就是把人工計算完成的數據,利用銀巴編寫的計算機應用程式,將公元2001至2012年共十二年間的所有體系派五要素、作用派五要素和太陽日五大行星運動值等所有數據全部計算後列印輸出,實現了與人工計算結果的對照校對,使運算結果的準確性得到了保障。這一舉措使得計算機投入藏曆天文歷算工作首開先河,意義深遠。
截止到2011年5月為止,上一輪計算的12年曆算數據已經全部用完,又一輪新的12年曆算數據計算工作迫在眉睫。

駁斥末日

西藏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的專家,從藏族天文歷算學角度對“末日”論進行了駁斥。
2012年“世界末日”的說法來源於瑪雅曆法,考古學家曾發現瑪雅的曆法終止於2012年12月21日,人們便猜測,這一天是世界末日;加之上述電影又對這一天加以虛構和渲染,誤導了很多人。
與瑪雅曆法相似,據銀巴介紹,藏族天文歷算學裡也有關於五大行星在同一條直線上的記載,但這種情況下,只是計算五大行星運行過程中的餘數全部歸零,僅在曆法計算層面上有影響而已,並沒有典籍記載會發生自然災害,或者是什麼末日。
藏族天文歷算將兩次五大行星連珠的間隔年數稱為“入空年數”。銀巴說,上一次“入空”至今的年數如果表示成現代阿拉伯數字會有二十幾位,而距離下一次“入空”的年數也是一個二十幾位的天文數字。
西藏有上千年歷史的天文歷算已完成2012年往後12年間的藏曆基本數據運算,並可排算出2150年的曆書日序。歷算專家從天文歷算、宗教和現代科學角度批駁“2012末日論”荒謬可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