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噶瑪嘎孜畫派屬於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畫派)之一,流行於藏區東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為中心,相傳在16世紀由南喀扎西活佛創建,以噶瑪巴大法會而得名,又譯“嘎瑪嘎赤畫派”,亦簡稱“噶孜派”。噶孜畫派顯著的特點是施色濃重,對比強烈,畫面富麗堂皇,故在數百年中逐漸形成一套顏料製作與使用的特殊技法。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申報的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Ⅶ-1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遺產編號:Ⅶ-14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噶瑪嘎孜畫派,相傳在16世紀由南喀扎西活佛創建,以噶瑪巴大法會而得名,又譯“嘎瑪嘎赤畫派”,亦簡稱“噶孜派”。
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噶瑪嘎孜畫派的風格來源較為複雜,其創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亞梵式銅佛像為范,深受勉唐派繪畫大帥嘎丹夏覺巴·頁覺彭德的影響。經與南喀扎西同時期的八世噶瑪巴活佛米久多吉總結先師及自己的經驗,撰成《線準太陽明鏡》,從而奠定了噶孜畫派的理論基礎。其後,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從一套羅漢絲絹唐卡中發現了漢族界畫和青綠山水技法的妙處,開始以工筆重彩繪製唐卡,作品具有濃重的漢族風格,有別於衛藏地區的勉唐、欽則兩大畫派。在南喀扎西之後,又有兩名畫師繼承了噶孜派畫風,一是卻吉扎西,以青綠設色著稱;一是噶旭噶瑪扎西,以獨創出新著稱。他們與南喀扎西一道,被譽為“噶孜三紮西”。
繼“噶孜三紮西”之後,康巴爐霍郎卡傑大師的微型唐卡堪稱一絕,而被譽為工巧天毗首羯摩化身的德格普布澤仁大師留存在德格印經院的畫版幾乎成為噶孜畫派的範本。噶孜畫派承傳譜系十分明晰,歷代名家輩出。派系傳承中因地域、師承諸種關係而派生分支,導致風格變化,形成“舊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公元18世紀後,德格家族歷經元、明中央王朝的扶持和自身的發展,其勢力範圍和影響不斷擴大,至清初時已成為金沙江畔較大的地方政治勢力。德格家族在宗教上提倡各教派和諧共處,在文化上提倡兼收並蓄,從而使德格成為當地藏族文化的箇中心,為藏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此原噶瑪丹薩寺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活佛決定重建八邦寺,由他確立的“新噶孜”畫派繼續推動了這個畫派的發展。而噶舉派(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在藏東的宗教勢力中心也從西藏昌都的噶瑪丹薩東移至四川德格境內。
司徒·曲吉迥乃的佛畫創作對康區的噶瑪嘎孜的繪畫流派產生了影響。他的幾幅組畫,如《如意藤本生故事》等都被後來的藝術家視為範本。他去世時創作的唐卡有100多幅,包括了20幅一套的《如意藤》組畫、成套的八大成就組畫及《六莊嚴》組畫等,都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繪畫手法,使人耳目一新。
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1980年,藏族畫家仁真郎加和漢族畫家梅定開組織了一批在甘孜州工作的中年藏、漢族畫家到德格地區深入生活。他們在德格認真考察了當地的傳統繪畫藝術,反覆學習和研究著名畫師的作品,從豐富的民族和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開創了一條探索藏畫藝術的新路子。同年,他們集體創作了新藏畫《嶺格薩爾王》《吉祥如意》《1936年朱德會見格達活佛》。

文化特徵

噶瑪嘎孜畫派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布局上疏密參差,以虛濟實,活潑多變。畫法上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種種。
噶瑪嘎孜畫派的基本特點主要體現於以下方面:在畫面布局上,中心突出,講求對稱;在造型上,以線描為造型骨架,多採用鐵線描,高古遊絲描,工細秀麗;在著色上,設色濃重,對比度強,大膽使用金、銀二色,色彩富麗堂皇;細膩的寫實手法較為突出,重點表現在一些高僧大德的人物形象造型上;時空處理較為靈活,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手法,使畫面顯得更為深邃而豐富;細部圖案繁密精巧,具有濃郁的裝飾韻味。除此而外,“噶瑪嘎孜”畫派一個突出的特點,便如司徒·曲吉迥乃自己所概括的那樣:“噶瑪嘎孜畫派的用筆和色調吸收了內地工筆畫的風格,而空間環境的布局則採納了印度畫風,在總體格調上繼承了‘門派’和‘欽派’的傳統,兼容了三種繪畫的優點和長處。”從美術理論上說,“噶孜”畫派在散點透視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實踐。
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噶瑪嘎孜畫派顯著的特點是施色濃重,對比強烈,畫面富麗堂皇,故在數百年中逐漸形成一套顏料製作與使用的特殊技法。創作中以白、紅、黃、藍、綠為母色,能調出9大支32中支進而變化出158小支諸種色相。黃金的運用是藏傳佛教繪畫的一大特色,因使用金色被視為對神佛最神聖的供養。噶孜畫派有一套研製金汁及塗金、磨金、勾金線、刻金、染金的絕技,可將金色分成多種冷暖變化,可在黑地上用金線勾畫十幾種不同的層次效果,還可在大片塗金的地方用九眼石製成的筆摁出各種線條(俗稱“寶石線”)。

製作工序

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標準起稿,面部五官、頭、胸、腰等各個部位的比例均有嚴格的要求。然後著色,用色上強調對比,講究色彩富麗,追求金碧輝煌的效果,並用點金和其他中和色統一畫面。最後線描,線條勾勒,一種線粗細一致、剛柔相濟,另一種運筆有粗有細,頓挫變化,隨畫面的區別而運用,有的線條粗獷有力,有的圓潤流暢,均能達到傳神動人的效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唐卡與壁畫的內容或表現技法類似。有宗教畫、傳記畫、肖像畫、故事畫、風俗畫、建築畫、歷史畫,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堪稱形象的百科全書。這些藝術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詩。唐卡畫的題材基本上和壁畫一樣。有些唐卡畫選材上具有一定分量,使之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它的歷史“文獻”價值超過了它的藝術觀賞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唐卡製作程式複雜,成本昂貴,方法考究,且技藝長期以來均是師徒相承、口耳相傳,維繫力量十分微弱,極易中斷。近年來,很多民間畫師以價格低廉的現代合成顏料替代傳統顏料,對傳統的唐卡造成巨大衝擊。現代傳統天然顏料的製作方法和使用技法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噶孜畫派傳統的繪畫風格也在發生著變化,亟需保護和搶救。

傳承人物

顏登澤仁,男,1954年生,藏族, 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申報地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拉孟,男,藏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申報地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保護措施

2015年,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傳承人拉孟在成都註冊成立了“成都拉孟繪畫藝術交流中心”,該中心在2015年10月被四川省文化廳升級為四川省唐卡(嘎瑪噶孜畫派)傳習基地。
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2016年,“成都拉孟繪畫藝術交流中心”被設立為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唐卡專業)校外教學點。
2019年1月18日,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成都拉孟繪畫藝術交流中心”為“全國格辦格薩爾繪畫藝術創作示範基地”。這是“全國格辦”授予的第一家“格薩爾繪畫藝術創作示範基地”,它是“全國格辦”對拉孟繪畫藝術中心的信任和取得的藝術成就的肯定,也是格薩爾文化研究傳承向繪畫藝術領域一次有益的拓展和創新實踐。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館獲得“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1981年,藏族唐卡《嶺格薩爾王》《吉祥如意》《1936 年朱德會見格達活佛》三件作品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嶺格薩爾王》又於同年被選送參加了法國秋季沙龍畫展,後均收藏於北京民族文化宮。
噶瑪嘎孜畫派唐卡藝術展噶瑪嘎孜畫派唐卡藝術展
2017年6月10日,第六屆國際非遺節在成都開幕,來自甘孜州的13個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參加本次非遺節展覽展銷,其中,噶瑪嘎孜畫派唐卡等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參與展覽。
2018年5月1日,噶瑪嘎孜畫派唐卡藝術展“佛在人間”在上海浦東新區園中路888號的泰會生活文化園金剛博物館開幕,展覽地點位於金剛博物館海上畫派館內,持續至5月12日閉幕。
榮譽表彰
1981年,《嶺格薩爾王》和《吉祥如意》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中被評為優秀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