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乾布(Songtsen Gampo ,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語拼音:Songzain Gambo;617-650年)。《新唐書》作棄宗弄贊、棄宗農,《冊府元龜》作器宗弄贊、器宋弄贊、不弗弄贊,《通典》作棄蘇農贊。窮哇達則(今西藏山南地區瓊結)人。據出土的藏文文書吐蕃大事紀年,松贊乾布卒於649年(漢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贊普位20餘年。
按照藏族的傳統,松贊乾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在位期間(629—650年),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平定吐蕃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隸主統治的吐蕃王國。他發展農牧業生產,推廣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頒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處理贊普王室與世家貴族、諸小邦及社會各階層的關係,創設行政制度和軍事制度,設定官職品階,頒布律令,統一度量衡和課稅制度,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確立了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法律等制度,並且從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乾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乾布又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學習詩書,請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時,松贊乾布獻金銀珠寶十五種,促進了漢藏文化的交流。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評價:舉凡吐蕃之一切純良風俗,賢明政事,均為此墀松贊王者(松贊乾布)之時出現也。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少年時代,嗣位平叛,遷都邏些,兼併羊同,慕唐求親,英年早逝,主要著作,為政舉措,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外交,軼事傳說,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親屬成員,祖輩,兄弟,妻子,後代,後世紀念,陵墓,故里,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隋義寧元年(617年),松贊乾布誕生於亞隆札對園的降巴木決嶺王宮(現位於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鄉)。父親朗日松贊是吐蕃王朝第32代贊普。當他3歲的時候,其父率兵滅掉了蘇毗部落,統一了西藏高原,由一個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領一躍成為吐蕃各部的君主。
松贊乾布母名薩頹格姆。藏族傳說他從小聰慧,沉毅,多才多藝,故其臣僚奉以尊號松贊乾布。一協企整斷些史書記載也都稱讚他“為人慷慨才雄”,“驍武絕人”,“多英略”,“通達工藝、歷算、武技”,是一個聰明而有才幹的英雄。松祝巴趨贊乾布之所以能成為這樣的人物,這是與他的家庭和所受的薰陶、教育分不開的。他是朗日論贊的獨生子,吐蕃贊普的合法繼承者,家庭和吐蕃臣民對他寄予厚望陵臘乃只,希望他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更大的幸福凳臘殼和發展。從幼年起他就在騎射、擊劍、武術等方面受過嚴格的訓練,十歲以後已經成為武藝超群的勇士。在文化修養方面,他能背誦贊普的世系,十分熟悉歷史英雄傳說。他喜歡吐蕃民歌,長於詩歌創作,常常在宴會上即興賦詩,他的作品是流傳的吐蕃文學作品中最早的。
朗日論贊十分關心對松贊乾布在品德方面的培養。為他選擇的朋友,都是道德品質好、行為端正、誠實謹慎的人,如吐蕃著名的大相尚囊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經常一同騎射、遊獵、唱歌、跳舞,也喜歡做陸博、圍棋等遊戲。松贊乾布雖是王子,他對待朋友都是推心置腹,以誠相見,性格豪爽而無驕貴烏簽頁習氣,因而深得人心。松贊乾布出生以後,就過著宮廷豪華優越的生活。當時的瓊巴,不僅是政治中心,經濟也十分繁榮,商賈雲集,遠方的食鹽、布帛、以及松耳石、珠翠等裝飾品,珍奇的物品,也都運到這裡,王宮的倉庫中收儲著各類珍寶和特產,供給王室的需要,松贊乾布就是在這種物質條件下度過他的童年。
嗣位平叛
朗日論贊依靠綝·臧古、巴·魚澤布、農·仲波等原蘇毗貴族的力量兼併了吉曲河流域等地,賜給他們領地和奴隸,這樣新貴族的地位就超越了舊貴族,王權因此大為增強。卻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引起吐蕃舊臣的不滿,因之心懷怨恨,陰謀叛亂。唐貞觀三年(629年),舊貴族一起舉兵進行叛亂,達波、工布、娘波等地區都被叛亂者所據,吐蕃西部的羊同、敵國蘇毗也與舊貴族內外呼應,蘇毗王子回到藏博乘機進行“復國”活動,他們與蘇毗舊貴族結合,起兵驅逐瓊波·邦色的官吏和駐軍,發兵攻打吐蕃,新建的吐蕃王國面臨新的危機。
這時,松贊乾布年僅十二歲,在這突如其來的危機時刻,在他叔父論科耳和宰相尚囊等親信的大臣擁戴下,登上贊普寶座。他一方面堅守山南瓊結、澤當一帶,一方面追查陰謀毒害他父親的人,經過一番追查,查出為首的幾個人,消滅了許多舊貴族,並消滅了在宮廷內部的敵對勢力,局勢很快就穩定下來。舊貴族力量逐漸削弱,羊同的進攻也被在年楚河地區的娘氏力量所抵制。
松贊乾布在局勢穩定以後,便親自渡過雅魯藏布江到吉曲河谷地區進行巡視,受到邏些貴族和庶民的歡迎和擁戴。彭域地區人們向他進獻貢品,並表示對他效忠,北方地區得到鞏固。松贊乾布見到支持他的人很廣泛,對重新統一吐蕃增強了信心。有些大貴族看到松贊乾布年幼她嘗,表現十分自負,松贊乾布為了招集和訓練士卒,與他們曲意周旋。松贊乾布作為王子的驕貴任情,受到壓抑,性格變成沉默寡言,少年老成,更符合“松贊乾布”的尊號。藏語“松贊”是端莊尊嚴的意思,“乾布”是深邃沉宏之意。松贊乾布在此結托中小貴族,深入民間,問民疾苦,厚賞士卒,經過三年,軍隊十分精銳,大約在貞觀六年(632年),開始出兵平定叛亂。在人心歸服,將士用命的情況下,很快平定了叛亂,攻占了叛亂者所占地方,舊貴族兵敗投降。這樣,松贊乾布把他們所占有的土地、民眾和軍隊完全收歸贊普統轄之下,吐蕃的統一又得到恢復。舊貴族受到嚴重打擊,他們喪失了原有的特權。
遷都邏些
松贊遷備烏乾布平定叛亂以後,便產生了遷都的想法。他北巡彭域時,曾到邏些地區,這裡的險要地理形勢,秀美的原野,雄峙的布達拉山,令他十分喜愛。在他平叛之前,曾在這裡招集士卒,訓練軍隊,與這裡的部落首領及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並得到他們的擁戴,他平定叛亂的武力,都是這裡的部落成員,如果想控制著這支兵力,就不能遠離這個地區。山南的瓊結、澤當一帶,雖然是吐蕃的發祥地,那裡有祖先的墳墓,但由於朗日論贊的被害,他始終對那裡的舊貴族心存疑慮。與小而窄的雅隆河谷相比,吉曲河谷地域更為廣闊,邏些(今西藏拉薩)地處吉曲河下游,是彭域的中心,曾是蘇毗的根據地,具有西藏高原政治中心的地位。邏些北有念青唐古拉山作屏障,東連娘波、工布等地,西鄰羊同,南依雅隆河谷,位置適中。遷都邏些,更有利於防禦北面的蘇毗和西方的羊同。由於以上各種考慮,在平定叛亂後,松贊乾布和大相尚囊等人相度形勢,決定遷都到邏些。
貞觀七年(633年),適應形勢,松贊乾布把都城從山南瓊結,遷到邏些。隨著都城的遷徙,許多依山而居的部落也紛紛遷到平原中居住,更多的人從事農耕,過去的遊牧也改變為定居放牧,促進生產的發展。遷都邏些,使吐蕃真正據有西藏高原心腹地區,可以居中控制四方,為吐蕃的發展與強盛提供了有利條件。遷都以後,平原出現了大片農田,牛羊遍野,馬匹肥壯。
吐蕃國力日益強盛,松贊乾布開始他統一西藏高原的計畫。當時吐蕃北面的諸羌中,最大的是蘇毗,平叛以後,雖然蘇毗的進攻被遏止,但其威脅仍然存在。所以松贊乾布決定派具有政治和軍事才能的宰相尚囊出征蘇毗。尚囊在打敗蘇毗的抵抗後,採取招撫的辦法,宣傳松贊乾布接納歸附者的政策,對蘇毗庶民與吐蕃本部民戶一樣對待,使之安居樂業;允許蘇毗貴族保留自己領地,按規定繳納貢賦,所以很快就招降了蘇毗各部,從此吐蕃的國土擴展到青海南部。
兼併羊同
在吐蕃西南,和田之南有羊同(又稱象雄),朗日論贊時,曾與吐蕃聯姻。平叛以後,松贊乾布親自征討羊同,羊同因而再次臣服吐蕃。松贊乾布將妹妹賽瑪噶嫁給羊同王為妃,對他進行籠絡。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乾布攻打吐谷渾進兵唐邊境時,羊同也出兵隨征,也曾與吐蕃使臣朝見唐太宗。但羊同王不甘心役屬於吐蕃,對徵調財物深為怨恨,屢次進行反吐蕃活動並發生軍事衝突。羊同王對賽瑪噶疏遠,寵愛原有王妃,賽瑪噶也決意消滅羊同王。貞觀十八年(644年),松贊乾布發兵攻入羊同,殺了羊同王,羊同部眾都歸附吐蕃,收為編民。這樣,松贊乾布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統一。以後羊同人和吐蕃境內人民經濟文化關係更加密切,逐漸融合形成統一的藏族,使我國西部邊疆得到開發。
在遷都邏些以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泥波羅(尼泊爾)國也開始與吐蕃通聘。泥波羅當時已進入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國王鴦輸伐摩於貞觀四年(630年)開始攝政,實行重商政策,極力開展對外貿易。泥波羅的工藝品極為精巧,其雕刻、繪畫、建築等都達到很高水平,為了向吐蕃推銷手工藝品,與吐蕃進行貿易,主動派使者到吐蕃通聘。松贊乾布為了建設都城,需要泥波羅人幫助,便立即答聘。在修建布達拉山頂的紅宮時,招聘不少泥波羅工匠。在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乾布向泥波羅求婚。貞觀十三年(639年),鴦輸伐摩國王把他女兒尺尊公主嫁給松贊乾布。同年松贊乾布派祿東贊、吞米等去泥波羅迎娶尺尊公主。尺尊公主入藏時帶來釋迦佛像、琉璃寶缽、珍寶綾羅、男女僕從等。尺尊公主的入藏,使吐蕃和泥波羅的關係更為親密。
松贊乾布滅掉這兩個王國後,不僅消除了來自西、北部方向的威脅,而且有利於吐蕃兵員、軍糧和馬匹的補充,使之得到了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為吐蕃王國的發展強大提供了物質保障。
慕唐求親
平定內亂、征服諸羌、重新統一西藏之後,富於政治遠見的松贊乾布一面積極主動地派遣使者赴鄰國泥婆羅(今尼泊爾),互相進行貿易,推銷手工藝品並聘請工匠及藝人傳授建築、繪畫、雕刻技藝;一方面與唐王朝取得聯繫。締結和發展了藏漢兩族的親密友好情誼。當時,中原地區的唐朝在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李世民的統治下,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促使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國力強盛,聲威遠振,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松贊乾布對於盛唐有著深遠的仰慕之情,貞觀八年(634年),他派出使者赴長安與唐朝通聘問好。唐太宗派使臣馮德遐持書信前往致意。松贊乾布見到馮德遐,非常高興。松贊乾布聽說突殿與吐谷渾都娶了唐朝的公主,於是遣使跟隨馮德遐入朝,送上金寶,奉表求婚。當時唐太宗沒有同意。使者返回後,對松贊乾布說:“剛到大國(唐朝)的時候,對我很好,允許嫁公主。恰好吐谷渾王入朝,在中間挑撥離間,因此禮薄,不許嫁公主。”松贊乾布於是與羊同聯合,發兵打吐谷渾,吐谷渾抵擋不了,逃到青海之上。貞觀十二年(638年)秋,松贊乾布率吐蕃大軍攻擊唐朝的松州,太宗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打敗了吐蕃軍。牛進達率領少量唐軍襲擊吐蕃軍營,仍然斬獲一千多吐蕃首級(輕兵襲擊吐蕃軍營來不及帶走大部分被殺敵人的首級,這種情況下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表現了強大的戰鬥力,松贊乾布大懼,率部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等地,遣使謝罪。松贊乾布派遣其宰相祿東贊致禮,進獻黃金五千兩、以及其他珍寶數百。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宗室女)嫁給松贊乾布。
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乾布25歲,唐朝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乾布親率禁衛軍勁旅從吐蕃遠道出迎。文成公主一行往西由倒淌河、日月山等地到達黃河河源附近的柏海(扎陵海),與松贊乾布迎親的隊伍相會。松贊乾布對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與文成公主返回吐蕃,對自己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松贊乾布為文成公主築城邑、立宮殿。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的赭面習俗,松贊乾布下令停止赭面習俗,自己也換下氈裘,穿上絲綢衣服,還派吐蕃貴族子弟到唐朝國學去學《詩》、《書》,又請唐朝識文之人管理吐蕃的表疏。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乾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蒙(btsan mo)、朱蒙、覺蒙(jo 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兼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 這兩項待遇,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乾布的女人里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關於泥婆羅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獻、吐蕃金石銘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謬成分較少的部分以及漢人史料的記載里,都有松贊乾布娶文成公主,卻都沒有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事僅來源於部分吐蕃書某些奇幻荒謬小說劇情過多的章節(例如柱間史(西藏的觀世音)、西藏王統記等書的某些章節)。甚至有國外藏學家寫了《松贊乾布的妻子》,說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是虛構的。實際上,泥婆羅尺尊公主地位比較低。
唐太宗伐高句麗返回,松贊乾布使祿東贊上書說:“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其獻的金鵝高七尺,中實酒三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出使,被中天竺劫掠,松贊乾布派精兵跟從王玄策擊破中天竺,派人來獻俘虜。
英年早逝
永徽元年(650年),松贊乾布去世,享年34歲。其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由於尺尊公主感染了瘟疫後傳染給了松贊乾布,不久松贊乾布便在彭域的色莫崗(位於今西藏自治區林周縣彭波農場附近)逝世;另一說松贊乾布是被仇視佛教的苯教教徒暗殺而死的。次年吐蕃以極為隆重的葬禮,在瓊結的吐蕃歷代贊普王陵之間為松贊乾布建起了一座很高大的墳墓,稱之為“木日木波”。由於其子共日共贊早逝,遂由孫芒松芒贊嗣位,大論祿東贊攝政。
鹹通十年(869年),吐蕃本土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乾符四年(877年),起義達到最高峰,吐蕃境內的王室、貴族、大小奴隸主幾乎被逐殺殆盡,四名奴隸軍首領將歷代贊普王陵瓜分並大肆挖掘。松贊乾布的“木日木波”陵被沒廬氏和久氏(黨氏)分得,因此未被挖掘,保存至今。
主要著作
7世紀,松贊乾布的大臣吞米桑波扎創建藏文後,首次在古卡爾瑪日宮殿向松贊乾布講授藏文。松贊乾布很快學會,並套用自如,先後撰寫了三部著作(說法不一)。其中一部著作早已失傳,另一部由於當時落後的印刷技術和經歷的長遠歷史,到阿底峽大師時期,基本已殘缺不全,後來被人整理時根據記憶增加了不少內容,使其本來的面貌蕩然無存。《嘛呢全集》相傳為松贊乾布所著,但從書中所反映的密法修持和中觀思想分析,《嘛呢全集》是松贊乾布所著的可能性極小。《嘛呢全集》內容涉及廣泛,包括松贊乾布的傳記及拉薩祖拉康(大昭寺)修建的歷史過程;從唐都迎娶文成公主及迎請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的歷史過程;觀世音菩薩之瑜伽修行法;告王妃、大臣、民眾的遺教等。是一部聚歷史、宗教、法律、傳記等為一體的珍貴文獻史料。
為政舉措
政治
吐蕃王廷官制,原來專設大論(宰相)一人,統領內政外交,權力極大。松贊乾布在大論以外,增設宰相多人,其中有小論(副相)、兵馬都元帥宰相同平章事、副元帥同平章事,統領全國軍隊。此外,還有掌管民政的四個最高長官,都稱為“宰相同平章事”,他們與大論共掌國政,一切重大國事都由宰相會議研究決定,報請贊普批准後執行。在宰相之下設定各類官員,分掌各種政務。其中有曩論(內相),掌管官員升遷調補等內政,相當於吏部尚書。紕論(外相),相當於鴻臚寺卿,掌管外國使臣的接待等外政事務。“岸奔”(度支使),分掌財政。資悉波折逋(大會計官),掌管徵收賦稅。喻塞波掣逋(斷事官長),又稱“整事大相”,掌管刑政,相當於刑部尚書。此外還有掌管宣發詔令的給事中等官員,合稱宰相僚屬。在上述諸官中,大論最尊,總攬政務,事無大小,必須由他批准。上述的官職都由貴族擔任,父死子代,世襲其職。這樣貴族就不能各行其是,而國家政治、軍事等各項政務由王廷統一管理,加強了王廷權力。
松贊乾布在官吏制度上還制定了官階品級制度,向各級官員頒發告身(一種章飾),分六種,各有大小二等,共十二等。最上等為瑟瑟,次為金、銀、鍍金、銅、鐵。
松贊乾布制定和頒布法律。據吐蕃史書說“松贊乾布在位,以臣民於君前忿教爭競,無禮無儀,乃創十善法律,使善者有所勸,惡者知所戒”。據記載當時頒布的律文有二十條,其主要內容在於:“令行善者勸,作惡者懲,強梁者以律繩之,貧弱者以法扶之,設四兵以為禁衛”。“定度量衡之法,設阡陌之制。教民習書,為馬裝備,創興禮義。”這都是說的立法的意義。至於法律律文,有“爭鬥者罰金,殺人者依其大小抵償。盜竊財物者,罰賠八倍,並原物為九。通姦者,斷肢體而流之。誑語者,割舌”(劉立千譯《史鑑》)。各種記載不同,有的說棄宗弄贊有“十善法律”,有的說有“德行誡命十八條”,多為道德訓條,有些是出於後世附加的。根據史籍記載棄宗弄贊時制定法律,用刑罰來維護社會秩序,是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史書記載說吐蕃“用政嚴酷,人無敢違”。“其刑,雖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為鞭,抶之從喜怒,無常算(數);其獄,窟地深數丈,納囚於中,二三歲乃出”。當時吐蕃社會發展比較落後,制定這樣落後的刑罰,也完全符合奴隸制度的情況。
軍事
在兵制方面,松贊乾布把地方行政組織與軍事組織結合起來,把吐蕃全國分成四個如:伍如(中翼),轄以邏些為中心的雅魯藏布江以北地區;約如(右翼),轄以雅隆河谷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葉如(左翼),轄雅魯藏布江上游南北之地;拉如(後翼),轄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北之地。征服蘇毗後又設一孫波如。“如”有“翼”、“旗”的意思,是吐蕃的大軍事區和行政區。每如分為上下兩個分如,共八個分如,每個分如各有四個千戶所,每個如又各有一個下千戶所,四如共有三十二個千戶所和四個下千戶所。另外,還有四個禁軍千戶所分鎮四如。每個分如有元帥一人,副將一人,判官一人。分如在旗幟和馬匹上各有不同顏色,作為區別。軍隊編制以一百餘人為單位,設一個百夫長。一個大五百統帥五個百夫長,一個千夫長統率兩個大五百,實際上每個千夫所有各約萬人左右,統率二十個大五百,以後稱為萬戶府或萬夫長。各千戶既是軍事組織單位,也是地方行政單位,同時也是原來的貴族領地。大將以下各級官員,都是由當地的大小貴族擔任,世襲其職,但須經王廷的任命。所有士兵都登記造冊,由朝廷掌管,全國軍隊由兵馬都元帥統率,調動以贊普的金箭為憑。
據藏文史籍《五部遺教》、《賢者喜宴》等記載,改編後的兵力總計402400人,這與《新唐書·吐蕃傳》中吐蕃“勝兵數十萬”的記載相吻合。
經濟
吐蕃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為有利於生產,繁榮經濟,松贊乾布從唐朝的均田制中得到啟發,他結合當地的社會實際,施行了一種比較特殊的均田制。根據自由民在吐蕃社會所處的重要地位,他下令,首先把王田和一部分國家財物(如牲畜)分給了貧苦的自由民,“開拓荒地,劃分良田牧場”,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與畜牧業,並制定了“綠冊”,登記平民的戶口和耕地面積,隨土地而固定賦稅。
土地分配之法還曾推行於奴隸中,耕種王田的每戶奴隸可按勞動力的多少分配一份土地,也立有專門的戶籍冊,並規定了所使用的土地及擔負的租賦與勞役。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與社會安定,吐蕃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
畜牧業上,飼養的牲畜以氂牛、馬、羊為主,亦雜有豬、狗等家畜。春、夏季逐水草而居,秋、冬季節有固定的草場。“牛羊蕃息,蹊徑皆滿,”吐蕃王朝徵收的“牛腿稅”從側面也反映了牧業發達的程度;農業上,此時已有了較高的生產水平,培育和引進了新品種,農作物以青稞、小麥、蕎麥、豆類為主。在耕作技術上,一般採用“二牛抬扛”式的犁耕,農田相連,人民以“高地蓄水為池,低地於河中引水灌溉……開闢阡陌”並“廣開田畝,興修水利,溝渠縱橫。”這些比以前都大大地進步了;商業、手工業得到了發展,淬火和磨礪技術的掌握,冶金業水平的提高,為干戈風雲、馳騁疆場的千軍萬馬提供了足夠的鎧甲刀箭等。吐蕃商隊的足跡,踏遍了中亞細亞各國,創造了高原上前所未有的奇蹟。
文化
松贊乾布在文化方面的建樹,最為人稱頌的是創製文字,派吐蕃子弟求學長安和崇奉佛教等項。從前,吐蕃沒有文字,“其吏治……結繩齒木為約。”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吐蕃古昔並無文字,乃於此王(松贊乾布)之時出現也。
根據吐蕃對外關係、生產發展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公元7世紀初,松贊乾布派出以吞彌·桑布扎為首的16名貴族子弟到天竺(印度)等地留學,研究梵文和西域各國文字。經過反覆的比較,採取筆劃簡單明確、易於書寫的不同形體,創製了有30個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都是輔音),又利用輔音重疊或在輔音上添加一定的符號構成複輔音。另外又設計了4個元音符號,加在字母的上下,用來拼寫藏語。
藏文創製後,松贊乾布不但身體力行,自己專心學習了4年,而且他號召大臣們學習藏文,特別規定青年貴族子弟必須學習,學業好的還要給以獎勵。他又命吞彌·桑布扎撰寫了《文法根本三十頌》,以韻文歌訣說明主要的文法規則,包括8種“格”和虛字的使用法,作為學習藏文的教科書(儘管有人對吞彌·桑布扎一人創製藏文之說持有異議,或者說是眾多無名英雄的集體勞動成果,但藏文的創製的確是在松贊乾布任吐蕃贊普時完成的,這一點一直為眾所公認)。由此,吐蕃的民族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和廣泛的傳播。
松贊乾布在位時,選派了一批精通藏文的貴族子弟到唐都長安,入太學學習《詩》、《書》,讓他們大量地接受唐朝先進的文化。唐高宗時的吐蕃使臣仲琮精通藏漢兩種文字,辯才無礙,曾為唐人所稱道。又如唐中宗時赴唐迎娶金城公主的吐蕃使臣明悉獵與漢族文人對詩,由於其“玉醴由來獻壽觴”極為得體,被傳為佳話。
宗教
吐蕃人原來信奉苯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災、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為其主要活動。傳說吐蕃先王以苯教治國,直到7世紀時,苯教首領在贊普朝廷中還保持著較高的地位,如大小盟會時告神的巫者即是。松贊乾布從泥婆羅、唐朝引進佛教,將佛像、佛經、法物等輸入到吐蕃。據載,吞彌·桑布扎回國時也帶來了幾部佛教經典,以後譯成藏文,自此佛教開始傳入了吐蕃。松贊乾布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二寺以及12座佛教寺廟。不過當時吐蕃人絕大部分是信奉苯教的,即所謂“好咒誓、諂鬼神”,還沒有多少人出家為僧。直到赤德祖贊贊普時代(704—755年),佛教才逐漸在吐蕃境內傳播開來。
外交
松贊乾布對周邊各國,採取了睦鄰友好的政策。他在位期間,把堅持發展與唐的親密關係,作為締造強大繁榮昌盛的吐蕃王朝的基本國策,使吐蕃和唐朝的關係極為和睦,雙方之間互敬互助,加強了彼此的友好情誼。儘管後來雙方的統治者屢次失和,但兩族的傳統友誼卻一直繼續下來,雙邊使節往來與年俱增,絡繹不絕,並在往返的信件中經常提到相互“雖雲兩國,實若一家”“舅甥修其舊好,同為一家。”
據粗略統計,自貞觀八年(634年)至會昌六年(846年)的212年內,雙方遣使來往達到200餘次之多,平均近1年就有1次。為了便利交通,吐蕃境內進一步完善了驛站制度,“百里一驛”,驛有“量頓官”,對唐使“接待殷勤,供應豐厚。”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遠征遼東返回。松贊乾布立即派祿東贊入長安上奉表文,並獻用黃金鑄成的金鵝一隻,“高七尺,中可實酒三斛”,作為吐蕃對唐友好的表示。
《新唐書》記載:(松贊乾布)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應差赴西域途中在中天竺被劫,所攜財物被搶一空,王玄策前往吐蕃尋找援兵。松贊乾布聞訊立即派出精兵千餘人,又請尼婆羅出騎兵7千多人協助,由王玄策指揮,擊敗了中天竺劫賊,虜其王執獻長安,再次體現了蕃唐間的互助友好關係。
如吐蕃人原來“以氈帳而居”,穿氈裘衣,此後不少人“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了。“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唐代詩人陳陶的這幾句詩,正是對蕃唐和親後,公主入藏對吐蕃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作用的讚頌和真實寫照。同樣,吐蕃派遣青年到唐朝讀書,吐蕃婦女流行的椎髻、赭面,以及吐蕃社會傳統的馬球遊藝等,也傳到了中原地區,為藏漢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太子李治繼位,他授於松贊乾布“駙馬都尉”之職,封爵“西海郡王”。松贊乾布對唐朝新君繼位當即上表效忠朝廷,致書唐朝宰相長孫無忌表示:如果在朝廷內部或外部有人想借太宗新喪和高宗新立之際而發動叛亂,他將親自點兵赴難,共同討伐叛賊。並獻金銀珠寶15種,請置太宗靈前。唐高宗李治對松贊乾布的忠心大為欣賞,特加封他為“賨王”,下令雕刻松贊乾布的石像,與其他業績昭著的王公將相的石像一道列於唐太宗墓陵旁邊,以示對他的最高獎賞。
軼事傳說
文成公主知書識禮,博學多才,篤信佛教,她作為漢藏民族團結友好的先驅,將中原文化傳播入藏,對於增進漢藏民族的親密團結,促進中原和吐蕃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據西藏民歌流傳,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去穀物3800類,牲畜5500種,工匠5500人。儘管這些數字無疑有誇大、言過之詞,但是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基本事實:隨著文成公主的入藏,內地平原地區諸如農具製造、紡織、繅絲、建築、造紙、釀酒、制陶、碾磨等生產技術和歷算、醫藥等科學知識,皆陸續傳到了吐蕃。使當地人民的衣、食、住等方面發生了變化。
人物評價
總評
松贊乾布是西藏歷史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藏王。松贊乾布的一生,功績卓著,他統一了西藏,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溝通了與內地唐朝的友好關係,推動了漢藏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松贊乾布為加強與鞏固政權,曾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遷都拉薩並建造布達拉宮;把西藏劃為六大行政區域;推廣佛教;創製文字;與唐王朝聯姻,迎娶文成公主,並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統一席量衡制度;鼓勵眾民開墾荒地;保護水利資源;開山修路以促進貿易,等等。這些對發展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藏族歷來十分敬重松贊乾布,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另兩位法王是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
歷代評價
當時的臣民,這樣稱讚文治武功的松贊乾布:上有首領如棄蘇農贊(即松贊乾布)之深沉,下有大臣如東贊(即祿東贊)之賢明,為首領者替天行道,為大臣者澤被大地,權位威嚴,治理有方,外蕃鹹服,內政修明,黔首黎民,尊卑有次,征斂有則,居處受益,春秋有序,心愿有償,強橫則囚,頑抗是懲,凌犯者抑,善良者彰,賢明稱讚,勇武蒙恩,為官稱職,為民淳樸,普皆利樂。吐蕃昔無文字,松贊乾布此時始命制定;建立法律官服,權別大小,職分高低,獎勵忠貞,懲處悖逆。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評價:舉凡吐蕃之一切純良風俗,賢明政事,均為此墀松贊王者(松贊乾布)之時出現也。
親屬成員
祖輩
祖父:達布聶西。
祖母:東君卓嘎。
父親:朗日松贊,吐蕃王朝第32代贊普。
母親:薩頹格姆。
兄弟
另據野史記載,松贊乾布小時候有一長兄達贊乾布,出生不滿一年即因病夭折,因忌諱此事當地人均忌口不談,後文獻亦均無記載,故無從考證。
妻子
文成公主、蒙氏妃(即蒙薩妃)、尺尊公主。
後代
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沒有後代。松贊乾布跟蒙氏妃生一子,稱為貢松貢贊。松贊乾布的兒子貢日貢贊逝世於松贊乾布之前。所以松贊乾布歿後由貢日貢贊之子芒松芒贊繼任贊普。
後世紀念
陵墓
瓊結縣的藏王墓是西藏保存下來的最大規模的王陵,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都長眠於此。藏王墓位於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境內,是吐蕃王朝時期第29代贊普至第40代(末代)贊普、大臣及王后的墓葬群,總面積385平方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松贊乾布墓。墓群背靠丕惹山,前臨雅礱河,說明吐蕃當時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風水"了。整個陵墓群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約10米左右。墓頂呈平頂形,跟內地饅頭形封土顯然不同,這與《通典》所作"其墓方正,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的記載基本上是吻合的。封土經夯實,夯層清楚,每層厚度約20-40厘米。
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眾說不一。由於長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積,位於山坡的幾座陵墓已與丘陵相混,不易辨認,從現在看到的封土堆似為九座。
故里
西藏墨竹工卡縣第二屆甲瑪松贊文化藝術節2011年08月22日在“松贊乾布故里”——墨竹工卡縣甲瑪鄉隆重舉行。近年來,西藏墨竹工卡縣積極打造松贊乾布故里旅遊文化品牌,探索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共同繁榮發展,甲瑪松贊旅遊文化品牌正日益深入人心。2007年,西藏墨竹工卡縣舉行了首屆甲瑪松贊文化藝術節。如今,甲瑪松贊文化節內容正日益豐富,藝術節不僅成為廣大農牧民展示歌舞的舞台,同時也成為當地民眾銷售土特產品、旅遊文化紀念品的重要載體。近幾年,墨竹工卡縣加大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利用墨竹工卡縣財政和江蘇省南京市援藏資金,投巨資開工建設了包括松贊乾布出生地紀念館、古城牆及松贊聖泉改擴建和松贊拉康等為內容的甲瑪景區規劃開發項目。
藝術形象
出品時間 | 影視劇 | 扮演者 |
---|---|---|
1986年 | 《文成公主》 | 王伯昭 |
1999年 | 《文成公主》 | 索次 |
2000年 | 《文成公主》 | 仁青頓珠 |
這時,松贊乾布年僅十二歲,在這突如其來的危機時刻,在他叔父論科耳和宰相尚囊等親信的大臣擁戴下,登上贊普寶座。他一方面堅守山南瓊結、澤當一帶,一方面追查陰謀毒害他父親的人,經過一番追查,查出為首的幾個人,消滅了許多舊貴族,並消滅了在宮廷內部的敵對勢力,局勢很快就穩定下來。舊貴族力量逐漸削弱,羊同的進攻也被在年楚河地區的娘氏力量所抵制。
松贊乾布在局勢穩定以後,便親自渡過雅魯藏布江到吉曲河谷地區進行巡視,受到邏些貴族和庶民的歡迎和擁戴。彭域地區人們向他進獻貢品,並表示對他效忠,北方地區得到鞏固。松贊乾布見到支持他的人很廣泛,對重新統一吐蕃增強了信心。有些大貴族看到松贊乾布年幼,表現十分自負,松贊乾布為了招集和訓練士卒,與他們曲意周旋。松贊乾布作為王子的驕貴任情,受到壓抑,性格變成沉默寡言,少年老成,更符合“松贊乾布”的尊號。藏語“松贊”是端莊尊嚴的意思,“乾布”是深邃沉宏之意。松贊乾布在此結托中小貴族,深入民間,問民疾苦,厚賞士卒,經過三年,軍隊十分精銳,大約在貞觀六年(632年),開始出兵平定叛亂。在人心歸服,將士用命的情況下,很快平定了叛亂,攻占了叛亂者所占地方,舊貴族兵敗投降。這樣,松贊乾布把他們所占有的土地、民眾和軍隊完全收歸贊普統轄之下,吐蕃的統一又得到恢復。舊貴族受到嚴重打擊,他們喪失了原有的特權。
遷都邏些
松贊乾布平定叛亂以後,便產生了遷都的想法。他北巡彭域時,曾到邏些地區,這裡的險要地理形勢,秀美的原野,雄峙的布達拉山,令他十分喜愛。在他平叛之前,曾在這裡招集士卒,訓練軍隊,與這裡的部落首領及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並得到他們的擁戴,他平定叛亂的武力,都是這裡的部落成員,如果想控制著這支兵力,就不能遠離這個地區。山南的瓊結、澤當一帶,雖然是吐蕃的發祥地,那裡有祖先的墳墓,但由於朗日論贊的被害,他始終對那裡的舊貴族心存疑慮。與小而窄的雅隆河谷相比,吉曲河谷地域更為廣闊,邏些(今西藏拉薩)地處吉曲河下游,是彭域的中心,曾是蘇毗的根據地,具有西藏高原政治中心的地位。邏些北有念青唐古拉山作屏障,東連娘波、工布等地,西鄰羊同,南依雅隆河谷,位置適中。遷都邏些,更有利於防禦北面的蘇毗和西方的羊同。由於以上各種考慮,在平定叛亂後,松贊乾布和大相尚囊等人相度形勢,決定遷都到邏些。
貞觀七年(633年),適應形勢,松贊乾布把都城從山南瓊結,遷到邏些。隨著都城的遷徙,許多依山而居的部落也紛紛遷到平原中居住,更多的人從事農耕,過去的遊牧也改變為定居放牧,促進生產的發展。遷都邏些,使吐蕃真正據有西藏高原心腹地區,可以居中控制四方,為吐蕃的發展與強盛提供了有利條件。遷都以後,平原出現了大片農田,牛羊遍野,馬匹肥壯。
吐蕃國力日益強盛,松贊乾布開始他統一西藏高原的計畫。當時吐蕃北面的諸羌中,最大的是蘇毗,平叛以後,雖然蘇毗的進攻被遏止,但其威脅仍然存在。所以松贊乾布決定派具有政治和軍事才能的宰相尚囊出征蘇毗。尚囊在打敗蘇毗的抵抗後,採取招撫的辦法,宣傳松贊乾布接納歸附者的政策,對蘇毗庶民與吐蕃本部民戶一樣對待,使之安居樂業;允許蘇毗貴族保留自己領地,按規定繳納貢賦,所以很快就招降了蘇毗各部,從此吐蕃的國土擴展到青海南部。
兼併羊同
在吐蕃西南,和田之南有羊同(又稱象雄),朗日論贊時,曾與吐蕃聯姻。平叛以後,松贊乾布親自征討羊同,羊同因而再次臣服吐蕃。松贊乾布將妹妹賽瑪噶嫁給羊同王為妃,對他進行籠絡。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乾布攻打吐谷渾進兵唐邊境時,羊同也出兵隨征,也曾與吐蕃使臣朝見唐太宗。但羊同王不甘心役屬於吐蕃,對徵調財物深為怨恨,屢次進行反吐蕃活動並發生軍事衝突。羊同王對賽瑪噶疏遠,寵愛原有王妃,賽瑪噶也決意消滅羊同王。貞觀十八年(644年),松贊乾布發兵攻入羊同,殺了羊同王,羊同部眾都歸附吐蕃,收為編民。這樣,松贊乾布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統一。以後羊同人和吐蕃境內人民經濟文化關係更加密切,逐漸融合形成統一的藏族,使我國西部邊疆得到開發。
在遷都邏些以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泥波羅(尼泊爾)國也開始與吐蕃通聘。泥波羅當時已進入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國王鴦輸伐摩於貞觀四年(630年)開始攝政,實行重商政策,極力開展對外貿易。泥波羅的工藝品極為精巧,其雕刻、繪畫、建築等都達到很高水平,為了向吐蕃推銷手工藝品,與吐蕃進行貿易,主動派使者到吐蕃通聘。松贊乾布為了建設都城,需要泥波羅人幫助,便立即答聘。在修建布達拉山頂的紅宮時,招聘不少泥波羅工匠。在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乾布向泥波羅求婚。貞觀十三年(639年),鴦輸伐摩國王把他女兒尺尊公主嫁給松贊乾布。同年松贊乾布派祿東贊、吞米等去泥波羅迎娶尺尊公主。尺尊公主入藏時帶來釋迦佛像、琉璃寶缽、珍寶綾羅、男女僕從等。尺尊公主的入藏,使吐蕃和泥波羅的關係更為親密。
松贊乾布滅掉這兩個王國後,不僅消除了來自西、北部方向的威脅,而且有利於吐蕃兵員、軍糧和馬匹的補充,使之得到了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為吐蕃王國的發展強大提供了物質保障。
慕唐求親
平定內亂、征服諸羌、重新統一西藏之後,富於政治遠見的松贊乾布一面積極主動地派遣使者赴鄰國泥婆羅(今尼泊爾),互相進行貿易,推銷手工藝品並聘請工匠及藝人傳授建築、繪畫、雕刻技藝;一方面與唐王朝取得聯繫。締結和發展了藏漢兩族的親密友好情誼。當時,中原地區的唐朝在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李世民的統治下,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促使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國力強盛,聲威遠振,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松贊乾布對於盛唐有著深遠的仰慕之情,貞觀八年(634年),他派出使者赴長安與唐朝通聘問好。唐太宗派使臣馮德遐持書信前往致意。松贊乾布見到馮德遐,非常高興。松贊乾布聽說突殿與吐谷渾都娶了唐朝的公主,於是遣使跟隨馮德遐入朝,送上金寶,奉表求婚。當時唐太宗沒有同意。使者返回後,對松贊乾布說:“剛到大國(唐朝)的時候,對我很好,允許嫁公主。恰好吐谷渾王入朝,在中間挑撥離間,因此禮薄,不許嫁公主。”松贊乾布於是與羊同聯合,發兵打吐谷渾,吐谷渾抵擋不了,逃到青海之上。貞觀十二年(638年)秋,松贊乾布率吐蕃大軍攻擊唐朝的松州,太宗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打敗了吐蕃軍。牛進達率領少量唐軍襲擊吐蕃軍營,仍然斬獲一千多吐蕃首級(輕兵襲擊吐蕃軍營來不及帶走大部分被殺敵人的首級,這種情況下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表現了強大的戰鬥力,松贊乾布大懼,率部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等地,遣使謝罪。松贊乾布派遣其宰相祿東贊致禮,進獻黃金五千兩、以及其他珍寶數百。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宗室女)嫁給松贊乾布。
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乾布25歲,唐朝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乾布親率禁衛軍勁旅從吐蕃遠道出迎。文成公主一行往西由倒淌河、日月山等地到達黃河河源附近的柏海(扎陵海),與松贊乾布迎親的隊伍相會。松贊乾布對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與文成公主返回吐蕃,對自己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松贊乾布為文成公主築城邑、立宮殿。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的赭面習俗,松贊乾布下令停止赭面習俗,自己也換下氈裘,穿上絲綢衣服,還派吐蕃貴族子弟到唐朝國學去學《詩》、《書》,又請唐朝識文之人管理吐蕃的表疏。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乾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蒙(btsan mo)、朱蒙、覺蒙(jo 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兼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 這兩項待遇,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乾布的女人里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關於泥婆羅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獻、吐蕃金石銘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謬成分較少的部分以及漢人史料的記載里,都有松贊乾布娶文成公主,卻都沒有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事僅來源於部分吐蕃書某些奇幻荒謬小說劇情過多的章節(例如柱間史(西藏的觀世音)、西藏王統記等書的某些章節)。甚至有國外藏學家寫了《松贊乾布的妻子》,說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是虛構的。實際上,泥婆羅尺尊公主地位比較低。
唐太宗伐高句麗返回,松贊乾布使祿東贊上書說:“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其獻的金鵝高七尺,中實酒三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出使,被中天竺劫掠,松贊乾布派精兵跟從王玄策擊破中天竺,派人來獻俘虜。
英年早逝
永徽元年(650年),松贊乾布去世,享年34歲。其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由於尺尊公主感染了瘟疫後傳染給了松贊乾布,不久松贊乾布便在彭域的色莫崗(位於今西藏自治區林周縣彭波農場附近)逝世;另一說松贊乾布是被仇視佛教的苯教教徒暗殺而死的。次年吐蕃以極為隆重的葬禮,在瓊結的吐蕃歷代贊普王陵之間為松贊乾布建起了一座很高大的墳墓,稱之為“木日木波”。由於其子共日共贊早逝,遂由孫芒松芒贊嗣位,大論祿東贊攝政。
鹹通十年(869年),吐蕃本土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乾符四年(877年),起義達到最高峰,吐蕃境內的王室、貴族、大小奴隸主幾乎被逐殺殆盡,四名奴隸軍首領將歷代贊普王陵瓜分並大肆挖掘。松贊乾布的“木日木波”陵被沒廬氏和久氏(黨氏)分得,因此未被挖掘,保存至今。
主要著作
7世紀,松贊乾布的大臣吞米桑波扎創建藏文後,首次在古卡爾瑪日宮殿向松贊乾布講授藏文。松贊乾布很快學會,並套用自如,先後撰寫了三部著作(說法不一)。其中一部著作早已失傳,另一部由於當時落後的印刷技術和經歷的長遠歷史,到阿底峽大師時期,基本已殘缺不全,後來被人整理時根據記憶增加了不少內容,使其本來的面貌蕩然無存。《嘛呢全集》相傳為松贊乾布所著,但從書中所反映的密法修持和中觀思想分析,《嘛呢全集》是松贊乾布所著的可能性極小。《嘛呢全集》內容涉及廣泛,包括松贊乾布的傳記及拉薩祖拉康(大昭寺)修建的歷史過程;從唐都迎娶文成公主及迎請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的歷史過程;觀世音菩薩之瑜伽修行法;告王妃、大臣、民眾的遺教等。是一部聚歷史、宗教、法律、傳記等為一體的珍貴文獻史料。
為政舉措
政治
吐蕃王廷官制,原來專設大論(宰相)一人,統領內政外交,權力極大。松贊乾布在大論以外,增設宰相多人,其中有小論(副相)、兵馬都元帥宰相同平章事、副元帥同平章事,統領全國軍隊。此外,還有掌管民政的四個最高長官,都稱為“宰相同平章事”,他們與大論共掌國政,一切重大國事都由宰相會議研究決定,報請贊普批准後執行。在宰相之下設定各類官員,分掌各種政務。其中有曩論(內相),掌管官員升遷調補等內政,相當於吏部尚書。紕論(外相),相當於鴻臚寺卿,掌管外國使臣的接待等外政事務。“岸奔”(度支使),分掌財政。資悉波折逋(大會計官),掌管徵收賦稅。喻塞波掣逋(斷事官長),又稱“整事大相”,掌管刑政,相當於刑部尚書。此外還有掌管宣發詔令的給事中等官員,合稱宰相僚屬。在上述諸官中,大論最尊,總攬政務,事無大小,必須由他批准。上述的官職都由貴族擔任,父死子代,世襲其職。這樣貴族就不能各行其是,而國家政治、軍事等各項政務由王廷統一管理,加強了王廷權力。
松贊乾布在官吏制度上還制定了官階品級制度,向各級官員頒發告身(一種章飾),分六種,各有大小二等,共十二等。最上等為瑟瑟,次為金、銀、鍍金、銅、鐵。
松贊乾布制定和頒布法律。據吐蕃史書說“松贊乾布在位,以臣民於君前忿教爭競,無禮無儀,乃創十善法律,使善者有所勸,惡者知所戒”。據記載當時頒布的律文有二十條,其主要內容在於:“令行善者勸,作惡者懲,強梁者以律繩之,貧弱者以法扶之,設四兵以為禁衛”。“定度量衡之法,設阡陌之制。教民習書,為馬裝備,創興禮義。”這都是說的立法的意義。至於法律律文,有“爭鬥者罰金,殺人者依其大小抵償。盜竊財物者,罰賠八倍,並原物為九。通姦者,斷肢體而流之。誑語者,割舌”(劉立千譯《史鑑》)。各種記載不同,有的說棄宗弄贊有“十善法律”,有的說有“德行誡命十八條”,多為道德訓條,有些是出於後世附加的。根據史籍記載棄宗弄贊時制定法律,用刑罰來維護社會秩序,是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史書記載說吐蕃“用政嚴酷,人無敢違”。“其刑,雖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為鞭,抶之從喜怒,無常算(數);其獄,窟地深數丈,納囚於中,二三歲乃出”。當時吐蕃社會發展比較落後,制定這樣落後的刑罰,也完全符合奴隸制度的情況。
軍事
在兵制方面,松贊乾布把地方行政組織與軍事組織結合起來,把吐蕃全國分成四個如:伍如(中翼),轄以邏些為中心的雅魯藏布江以北地區;約如(右翼),轄以雅隆河谷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葉如(左翼),轄雅魯藏布江上游南北之地;拉如(後翼),轄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北之地。征服蘇毗後又設一孫波如。“如”有“翼”、“旗”的意思,是吐蕃的大軍事區和行政區。每如分為上下兩個分如,共八個分如,每個分如各有四個千戶所,每個如又各有一個下千戶所,四如共有三十二個千戶所和四個下千戶所。另外,還有四個禁軍千戶所分鎮四如。每個分如有元帥一人,副將一人,判官一人。分如在旗幟和馬匹上各有不同顏色,作為區別。軍隊編制以一百餘人為單位,設一個百夫長。一個大五百統帥五個百夫長,一個千夫長統率兩個大五百,實際上每個千夫所有各約萬人左右,統率二十個大五百,以後稱為萬戶府或萬夫長。各千戶既是軍事組織單位,也是地方行政單位,同時也是原來的貴族領地。大將以下各級官員,都是由當地的大小貴族擔任,世襲其職,但須經王廷的任命。所有士兵都登記造冊,由朝廷掌管,全國軍隊由兵馬都元帥統率,調動以贊普的金箭為憑。
據藏文史籍《五部遺教》、《賢者喜宴》等記載,改編後的兵力總計402400人,這與《新唐書·吐蕃傳》中吐蕃“勝兵數十萬”的記載相吻合。
經濟
吐蕃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為有利於生產,繁榮經濟,松贊乾布從唐朝的均田制中得到啟發,他結合當地的社會實際,施行了一種比較特殊的均田制。根據自由民在吐蕃社會所處的重要地位,他下令,首先把王田和一部分國家財物(如牲畜)分給了貧苦的自由民,“開拓荒地,劃分良田牧場”,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與畜牧業,並制定了“綠冊”,登記平民的戶口和耕地面積,隨土地而固定賦稅。
土地分配之法還曾推行於奴隸中,耕種王田的每戶奴隸可按勞動力的多少分配一份土地,也立有專門的戶籍冊,並規定了所使用的土地及擔負的租賦與勞役。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與社會安定,吐蕃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
畜牧業上,飼養的牲畜以氂牛、馬、羊為主,亦雜有豬、狗等家畜。春、夏季逐水草而居,秋、冬季節有固定的草場。“牛羊蕃息,蹊徑皆滿,”吐蕃王朝徵收的“牛腿稅”從側面也反映了牧業發達的程度;農業上,此時已有了較高的生產水平,培育和引進了新品種,農作物以青稞、小麥、蕎麥、豆類為主。在耕作技術上,一般採用“二牛抬扛”式的犁耕,農田相連,人民以“高地蓄水為池,低地於河中引水灌溉……開闢阡陌”並“廣開田畝,興修水利,溝渠縱橫。”這些比以前都大大地進步了;商業、手工業得到了發展,淬火和磨礪技術的掌握,冶金業水平的提高,為干戈風雲、馳騁疆場的千軍萬馬提供了足夠的鎧甲刀箭等。吐蕃商隊的足跡,踏遍了中亞細亞各國,創造了高原上前所未有的奇蹟。
文化
松贊乾布在文化方面的建樹,最為人稱頌的是創製文字,派吐蕃子弟求學長安和崇奉佛教等項。從前,吐蕃沒有文字,“其吏治……結繩齒木為約。”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吐蕃古昔並無文字,乃於此王(松贊乾布)之時出現也。
根據吐蕃對外關係、生產發展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公元7世紀初,松贊乾布派出以吞彌·桑布扎為首的16名貴族子弟到天竺(印度)等地留學,研究梵文和西域各國文字。經過反覆的比較,採取筆劃簡單明確、易於書寫的不同形體,創製了有30個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都是輔音),又利用輔音重疊或在輔音上添加一定的符號構成複輔音。另外又設計了4個元音符號,加在字母的上下,用來拼寫藏語。
藏文創製後,松贊乾布不但身體力行,自己專心學習了4年,而且他號召大臣們學習藏文,特別規定青年貴族子弟必須學習,學業好的還要給以獎勵。他又命吞彌·桑布扎撰寫了《文法根本三十頌》,以韻文歌訣說明主要的文法規則,包括8種“格”和虛字的使用法,作為學習藏文的教科書(儘管有人對吞彌·桑布扎一人創製藏文之說持有異議,或者說是眾多無名英雄的集體勞動成果,但藏文的創製的確是在松贊乾布任吐蕃贊普時完成的,這一點一直為眾所公認)。由此,吐蕃的民族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和廣泛的傳播。
松贊乾布在位時,選派了一批精通藏文的貴族子弟到唐都長安,入太學學習《詩》、《書》,讓他們大量地接受唐朝先進的文化。唐高宗時的吐蕃使臣仲琮精通藏漢兩種文字,辯才無礙,曾為唐人所稱道。又如唐中宗時赴唐迎娶金城公主的吐蕃使臣明悉獵與漢族文人對詩,由於其“玉醴由來獻壽觴”極為得體,被傳為佳話。
宗教
吐蕃人原來信奉苯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災、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為其主要活動。傳說吐蕃先王以苯教治國,直到7世紀時,苯教首領在贊普朝廷中還保持著較高的地位,如大小盟會時告神的巫者即是。松贊乾布從泥婆羅、唐朝引進佛教,將佛像、佛經、法物等輸入到吐蕃。據載,吞彌·桑布扎回國時也帶來了幾部佛教經典,以後譯成藏文,自此佛教開始傳入了吐蕃。松贊乾布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二寺以及12座佛教寺廟。不過當時吐蕃人絕大部分是信奉苯教的,即所謂“好咒誓、諂鬼神”,還沒有多少人出家為僧。直到赤德祖贊贊普時代(704—755年),佛教才逐漸在吐蕃境內傳播開來。
外交
松贊乾布對周邊各國,採取了睦鄰友好的政策。他在位期間,把堅持發展與唐的親密關係,作為締造強大繁榮昌盛的吐蕃王朝的基本國策,使吐蕃和唐朝的關係極為和睦,雙方之間互敬互助,加強了彼此的友好情誼。儘管後來雙方的統治者屢次失和,但兩族的傳統友誼卻一直繼續下來,雙邊使節往來與年俱增,絡繹不絕,並在往返的信件中經常提到相互“雖雲兩國,實若一家”“舅甥修其舊好,同為一家。”
據粗略統計,自貞觀八年(634年)至會昌六年(846年)的212年內,雙方遣使來往達到200餘次之多,平均近1年就有1次。為了便利交通,吐蕃境內進一步完善了驛站制度,“百里一驛”,驛有“量頓官”,對唐使“接待殷勤,供應豐厚。”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遠征遼東返回。松贊乾布立即派祿東贊入長安上奉表文,並獻用黃金鑄成的金鵝一隻,“高七尺,中可實酒三斛”,作為吐蕃對唐友好的表示。
《新唐書》記載:(松贊乾布)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應差赴西域途中在中天竺被劫,所攜財物被搶一空,王玄策前往吐蕃尋找援兵。松贊乾布聞訊立即派出精兵千餘人,又請尼婆羅出騎兵7千多人協助,由王玄策指揮,擊敗了中天竺劫賊,虜其王執獻長安,再次體現了蕃唐間的互助友好關係。
如吐蕃人原來“以氈帳而居”,穿氈裘衣,此後不少人“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了。“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唐代詩人陳陶的這幾句詩,正是對蕃唐和親後,公主入藏對吐蕃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作用的讚頌和真實寫照。同樣,吐蕃派遣青年到唐朝讀書,吐蕃婦女流行的椎髻、赭面,以及吐蕃社會傳統的馬球遊藝等,也傳到了中原地區,為藏漢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
軼事傳說
文成公主知書識禮,博學多才,篤信佛教,她作為漢藏民族團結友好的先驅,將中原文化傳播入藏,對於增進漢藏民族的親密團結,促進中原和吐蕃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據西藏民歌流傳,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去穀物3800類,牲畜5500種,工匠5500人。儘管這些數字無疑有誇大、言過之詞,但是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基本事實:隨著文成公主的入藏,內地平原地區諸如農具製造、紡織、繅絲、建築、造紙、釀酒、制陶、碾磨等生產技術和歷算、醫藥等科學知識,皆陸續傳到了吐蕃。使當地人民的衣、食、住等方面發生了變化。
人物評價
總評
松贊乾布是西藏歷史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藏王。松贊乾布的一生,功績卓著,他統一了西藏,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溝通了與內地唐朝的友好關係,推動了漢藏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松贊乾布為加強與鞏固政權,曾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遷都拉薩並建造布達拉宮;把西藏劃為六大行政區域;推廣佛教;創製文字;與唐王朝聯姻,迎娶文成公主,並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統一席量衡制度;鼓勵眾民開墾荒地;保護水利資源;開山修路以促進貿易,等等。這些對發展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藏族歷來十分敬重松贊乾布,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另兩位法王是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
歷代評價
當時的臣民,這樣稱讚文治武功的松贊乾布:上有首領如棄蘇農贊(即松贊乾布)之深沉,下有大臣如東贊(即祿東贊)之賢明,為首領者替天行道,為大臣者澤被大地,權位威嚴,治理有方,外蕃鹹服,內政修明,黔首黎民,尊卑有次,征斂有則,居處受益,春秋有序,心愿有償,強橫則囚,頑抗是懲,凌犯者抑,善良者彰,賢明稱讚,勇武蒙恩,為官稱職,為民淳樸,普皆利樂。吐蕃昔無文字,松贊乾布此時始命制定;建立法律官服,權別大小,職分高低,獎勵忠貞,懲處悖逆。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評價:舉凡吐蕃之一切純良風俗,賢明政事,均為此墀松贊王者(松贊乾布)之時出現也。
親屬成員
祖輩
祖父:達布聶西。
祖母:東君卓嘎。
父親:朗日松贊,吐蕃王朝第32代贊普。
母親:薩頹格姆。
兄弟
另據野史記載,松贊乾布小時候有一長兄達贊乾布,出生不滿一年即因病夭折,因忌諱此事當地人均忌口不談,後文獻亦均無記載,故無從考證。
妻子
文成公主、蒙氏妃(即蒙薩妃)、尺尊公主。
後代
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沒有後代。松贊乾布跟蒙氏妃生一子,稱為貢松貢贊。松贊乾布的兒子貢日貢贊逝世於松贊乾布之前。所以松贊乾布歿後由貢日貢贊之子芒松芒贊繼任贊普。
後世紀念
陵墓
瓊結縣的藏王墓是西藏保存下來的最大規模的王陵,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都長眠於此。藏王墓位於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境內,是吐蕃王朝時期第29代贊普至第40代(末代)贊普、大臣及王后的墓葬群,總面積385平方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松贊乾布墓。墓群背靠丕惹山,前臨雅礱河,說明吐蕃當時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風水"了。整個陵墓群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約10米左右。墓頂呈平頂形,跟內地饅頭形封土顯然不同,這與《通典》所作"其墓方正,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的記載基本上是吻合的。封土經夯實,夯層清楚,每層厚度約20-40厘米。
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眾說不一。由於長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積,位於山坡的幾座陵墓已與丘陵相混,不易辨認,從現在看到的封土堆似為九座。
故里
西藏墨竹工卡縣第二屆甲瑪松贊文化藝術節2011年08月22日在“松贊乾布故里”——墨竹工卡縣甲瑪鄉隆重舉行。近年來,西藏墨竹工卡縣積極打造松贊乾布故里旅遊文化品牌,探索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共同繁榮發展,甲瑪松贊旅遊文化品牌正日益深入人心。2007年,西藏墨竹工卡縣舉行了首屆甲瑪松贊文化藝術節。如今,甲瑪松贊文化節內容正日益豐富,藝術節不僅成為廣大農牧民展示歌舞的舞台,同時也成為當地民眾銷售土特產品、旅遊文化紀念品的重要載體。近幾年,墨竹工卡縣加大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利用墨竹工卡縣財政和江蘇省南京市援藏資金,投巨資開工建設了包括松贊乾布出生地紀念館、古城牆及松贊聖泉改擴建和松贊拉康等為內容的甲瑪景區規劃開發項目。
藝術形象
出品時間 | 影視劇 | 扮演者 |
---|---|---|
1986年 | 《文成公主》 | 王伯昭 |
1999年 | 《文成公主》 | 索次 |
2000年 | 《文成公主》 | 仁青頓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