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習俗》是三江源兄弟組合演唱的一首歌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家習俗
- 歌曲原唱:三江源兄弟組合
- 音樂風格:民族
- 歌曲語言:藏語
《藏家習俗》是三江源兄弟組合演唱的一首歌曲。
藏族有一個習俗,就是客人來了,必須飲下三杯青稞酒。好在是藏民自己釀造的,大約只有10°。族很講究男尊女卑的,所以男士們先進去,然後女士才能進去。進屋用餐,屋子裝飾的很美,牆壁上,屋頂上都帖著畫,整個屋子是紅色的。屋子的四面擺滿了桌子,桌子也是紅色的,每一面都畫著各種圖案。桌子上擺上了一些...
藏家習俗 《藏家習俗》是三江源兄弟組合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信息 藏家習俗 演唱:三江源兄弟組合 歌曲語言:藏語
生活習俗 廿九粥(古突)/175 糌粑/179 青稞酒/181 人參果米飯/183 茶/184 新年頭道水/188 喪葬祭祀 喪葬/191 天葬/193 喪葬佛事/194 飾品 生肖銅鏡/197 圍裙(邦典)/199 豹皮衣邊/201 其他 字頭符/205 牛軛飾物/207 敬語/209 藏族起名法/210 藏漢詞條對照表/212 後記/216 作者簡介 薩孔·旺堆 1935年...
《藏地風俗》是2008年6月1日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廖東凡。本書主要介紹了西藏本土傳統文化等內容。內容簡介 以藏語採集,以漢文筆錄,四十多年來激情不減、故事泉涌的,除了廖東凡先生,還會有誰?本套叢書以十種之盛:從神山聖湖的動人傳說,到四季節慶的民間生活;從歷史人事的掌故種種,到市井鄉間的...
女方允親後,媒人再次帶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禮,聘禮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鄰親友議論。送過聘禮,可根據男女雙方生辰選定吉日,準備成親。也有的地區盛行由男女雙方私下約定,出走成婚的習俗,但近年來逐漸減少。戀愛結婚基本上父母不包辦代替,但仍然基本遵循過去遺留下來的求婚、訂婚和婚禮程式。求婚 這是...
西藏民俗文化論, 民俗是生活於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西藏民俗文化論 西藏,這個聳立於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餘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
1.從傳統的角度看,天葬風俗與佛教教義十分吻合,是與佛教的發展息息相關的一種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捨。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標誌之一,它直接關係到信徒未來能否成佛得道的關鍵,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捨”。按照佛教教義,人死以後,靈魂便離開肉體進入新的輪迴,而肉體只像一件衣服一樣再無...
說到藏傳佛教不得不說具有藏傳佛教特色的天葬。從傳統的角度看,天葬風俗與佛教十分吻合,是與佛教的發展息息相關的一種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捨。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標誌之一,它直接關係到信徒未來能否成佛得道的關鍵,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捨”。按照佛教教義,人死以後,靈魂便離開肉體...
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特別是金沙江上游兩岸,風馬旗成林、成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歲歲年年、日日夜夜在風中飄揚,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
有學者根據漢文史籍《大唐西域記》中關於天竺(古印度) 有“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日野葬,棄林飲獸”風俗的記載,認為西藏所行之天葬風俗源於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宗傳承的本土儀式。在藏文史籍中也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並明確地說天葬之俗是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由在藏區創立希解和覺...
千百年來,它已演變成為卓倉藏人們日常的社會性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 卓倉射箭文化 編輯 播報 卓倉藏族 青海有射箭習俗的地方主要是在河湟之南。而經常開展射箭活動的地區除樂都南山外,有民和的南部、平安縣的南部、化隆縣的北部,還有海西州、海南州、格爾木等的部分地區。據考察,這些地區的射箭者絕大部分是由樂都...
所以,在藏民族的英雄崇拜信仰中,力量、勇敢、智慧成為嚮往、崇拜的對象,成為衡量男人價值的標誌。長期以來,格薩爾成了藏民族的驕傲和崇拜的對象。久而久之,這種崇拜風俗文化在藏族人民中間根深蒂固,並融於賽馬活動之中,並由此形成了長期在草原上過遊牧生活的藏民族的勇敢、慓悍的性格。從古至今,馬與藏族人民...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歷史了。那么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族同胞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習俗 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
節日習俗 在一年一度的“達瑪”(即意為跑馬射箭)節上,西藏江孜農民騎著馬表演古代武士舞。達瑪節是一個獨具藏族特色,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達瑪節期間,除進行民眾文藝演出外,還將進行賽馬、賽氂牛和跑馬射箭、足球、籃球、拔河等比賽活動,上萬名江孜農牧民和城鎮居民參加了此次“達瑪”節活動。藏曆四月...
據史料記載,“香浪節”最早是拉卜楞寺四世嘉木樣大師尕藏圖丹旺季之時所創。久而久之,居住在寺院附近村莊的人們也竟相效仿,把僧人的這種活動當做一個非常好的勞動娛樂風俗推廣並傳承了下來,相沿成習。“香浪”節的內容不斷豐富,影響不斷擴大,成為生活在拉卜楞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節日。大夏河流過曼達拉山和...
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安多藏區有插箭祭神山的傳統習俗。每個村寨各有自己的固定神山,也有幾個村寨共祭一山的。農曆六月十四日那天一大早,各村寨的男人們都騎著駿馬,穿上節日盛裝,帶上白布帳篷及新宰的羊、新磨的糌粑、新打的酥油和奶油炸糕、優酪乳、青稞酒等傳統食品,以及各種菜餚、糖果。此外,每人手持約六米長...
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時間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在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
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充滿濃厚的民族和宗教色彩,是整個西藏文化習俗的一個縮影。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近些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變,西藏已經不再是遠不可及的天邊城市,新事物隨著交通工具湧入了這片土地。藏族人在慶祝藏曆年的時候,開始把更多的新鮮事物融入到節日的慶祝活動之中,例如現在很多藏族人在新年時開始貼對聯...
說法三:藏族古代先民曾信仰苯教。苯教徒以釁牲對神、氏族將士每年祭祀一次,期間手舞足蹈,輕歌曼舞。《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其樂,吹螺,擊鼓”。以此可以說明從那時候起就已經有了擊鼓的習俗。藝術特色 表演形式 螭鼓舞為多段體例,結構較為完整、嚴謹、動作整齊劃一,不能自由發揮。基本動作為“上步前曲...
嘉絨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州東部丹巴等地和雅安市寶興及阿壩州的金川、馬爾康、小金等縣,而丹巴地處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的源頭。是嘉絨藏族聚居地,當地藏族民眾多有自製藏酒習俗,且所制藏酒風味獨佳。由於釀酒全過程及所有原料為本地獨有,使嘉絨藏酒風味與眾不同,其釀酒方法有以下過程:首先,具備酒麴(...
茶味的濃淡、酥油的多少及鹹淡,因人而異。一般體力勞動者,尤其是男性,喜茶味濃重,酥油多得喝起來拉粘兒的酥油茶,“那才喝得過癮,那才叫酥油茶呢”。而老人、兒童、女性,則飲味道清、淡、香的。酥油茶不宜喝冷的,否則傷腸胃。藏族家裡平時少不了這上等佳飲。藏族習俗 又由於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
藏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藏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藏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藏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
《西藏的民俗》是2008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輝麟。本書全面詳細地介紹了藏族的服飾藝術、飲食風俗、居住風格、宗教信仰、生俗禮儀、婚姻習俗、喪葬儀軌、娛樂活動等,內容豐富,獨具風采,悅人心目。內容簡介 書中穿插諸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向人們展示了西藏人民純樸濃郁的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敘述詳盡...
在昌都芒康縣和甘孜嘉榮還有佩戴素(黑色)邦典的習俗。不少人認為,邦典是藏族婦女已婚的標誌,事實並非完全這樣。據調查,西藏很多地方,未婚婦女也可佩戴邦典,在山南和拉薩一帶,佩戴邦典是姑娘成人的一種標誌,傳統意義上講姑娘年滿15歲才能佩戴邦典。現實生活中,生活需要,未成年佩戴邦典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