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衛藏一帶,邦典是用三條長短一樣的色條
氆氌縫製而成,據說“中間一條代表家庭主人即丈夫,右邊代表自己,左邊代表子孫後代”。節慶日佩戴的邦典兩邊上角有一對金絲彩緞,中間還有方形四指寬的彩緞或布條,這些在藏語裡稱“卓典”,起到裝飾或固定邦典帶子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所佩戴的邦典沒有卓典裝飾。在西藏牧區,邦典是用各種堆繡的方形綢緞或布料裝飾,最下面還有五彩絲絛裝飾。牧區邦典風格與衛藏地方完全不同,邦典上還裝飾琳琅滿目的飾品。在昌都芒康縣和甘孜嘉榮還有佩戴素(黑色)邦典的習俗。目前不少人認為,邦典是藏族婦女已婚的標誌,事實並非完全這樣。據調查,西藏很多地方,未婚婦女也可佩戴邦典,在山南和拉薩一帶,佩戴邦典是姑娘成人的一種標誌,傳統意義上講姑娘年滿15歲才能佩戴邦典。現實生活中,生活需要,未成年佩戴邦典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廣大牧區和後藏很多地方。在山南措美、浪卡子縣和曲松縣等地很多女孩從小佩戴邦典,但是幼女佩戴的邦典只有兩條。
邦典的起源與變遷
追溯邦典的歷史源頭,我們只能追溯邦典最初的料子---氆氌的源頭來推斷。氆氌在《藏族大辭典》中這樣解釋“藏族傳統的手工毛呢,做服飾鞋帽的重要材料。氆氌花色品種並不多,但很有民族特色。氆氌的毛呢是白色,寬20-30厘米不等,可做男裝,但一般染成黑、紅、綠等色,最典型的要算色條氆氌,使用各色絲線紡織成寬窄不同的色條呢,可用來做服飾和裝飾。”通過最初的囊布邦典名字來看,邦典是氆氌的一個品種,是從色條氆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演變過來,是從氆氌中分化出來帶有條狀色彩的典型裝飾物。
自古以來,山南是西藏地方政府朝貢氆氌和西藏曆代高僧和貴族之家氆氌和邦典的重要來源之地。這裡的氆氌和邦典名揚臨近民族和國家,不僅成為中國上流服飾,也成為鄰國商人首選貨物,如今山南有“氆氌之鄉”的美譽,傑德秀有“邦典之鄉”的美名。
邦典種類
邦典種類有許多,可按照以下幾個方法分類。按質地和材料劃分為:絲線邦典、氆氌邦典、布邦典等;根據質地不同又可分為:謝麻邦典、囊布邦典、絲線邦典等;根據花紋或顏色大致可分為:查青(寬條紋的彩虹色彩)、噶察(白色為主調,搭配其他顏色)、降查(綠色為主調,搭配不鮮艷的色彩)、歐窮(藍色為主調,搭配淺藍色和深棕色)、色夏(是尼姑常系的圍裙)、那松(即三色邦典,只有三種顏色的邦典。在山南扎囊和貢嘎一帶又有自己的分法,根據色彩搭配不同,可分為:馬森穹朱、嘎查貝薩、賈珠貝薩、囊卡加寸、囊卡加赤等等);根據紡織者不同,可分為:曲珍拉、唐姐多吉、德慶措吉、扎西卓瑪等等。
典實用功能
日常生活中邦典功能多樣。例如,因為藏袍厚不易清洗,洗了也不易乾,抱小孩或勞動時為減少磨損和避免弄髒袍子前部,常會佩戴邦典。它的背面可以當手帕,用來擦臉、手、鼻等,在野外,小孩可墊著睡覺,遇到陣雨還可當雨披。邦典的毛料除製作圍裙外,還可製作帽子、衣服、馬甲、大褂、藏袍的鑲邊,鞋子的裝飾品、背包、帶子等。
舊社會時,邦典還是“噶廈政府四品以上的俗官節日期間的重要衣飾,用來當袈裟”,這種裝飾叫“加魯且”,也叫古裝。裝飾西藏佛教界舉行盛大法會時僧人必穿的披風“達崗”。
在山南,有時專門用整條邦典鋪在迎親隊伍路過的地方表示歡迎,迎親的人必須送些錢來表示吉祥。山南有些地方如瓊結和乃東等地,女兒出嫁之前,男方的聘禮中必須有個邦典,專門贈與岳母,感謝其養育之恩。
邦典也是西藏文藝演出的重要服飾。如藏族最古老的卓舞演員和藏戲中女演員的服飾也都是邦典所制。現在還用來裝作房子的屋檐和整座房子的外觀。
佩戴邦典的禁忌
藏族認為,妻子不圍邦典會縮短丈夫壽命,更有可能使丈夫染上一些疑難雜症,甚至會剋死丈夫。若在別人後面甩拍邦典,相當於詛咒他人倒霉,因此藏族人禁忌在別人後面甩拍邦典。到了夏天,若婦女沒佩戴邦典穿梭田野,將會招來冰雹、洪水、乾旱等自然災難,所以禁忌婦女不穿戴邦典穿梭田野。過去舊社會,在盛大節日上,婦女必須佩戴邦典和巴珠,雪頓節時沒有佩戴邦典和巴珠的婦女不讓進羅布林卡大門。西藏重要人物圓寂時,禁忌婦女佩戴邦典。
邦典選材及處理工藝
西藏傳統工藝生產中,邦典,一般都用羊毛紡織。紡織所用的羊毛因季地產地不同,有多種分法。剪羊毛季節的不同可分為春羊毛,秋羊毛;產地不同劃分為高寒羊毛,山地羊毛,河谷羊毛;由綿陽身上的毛的不同部位劃分為頸部羊毛,肚子羊毛,背部羊毛,臀部羊毛。在山南,紡織邦典的最好原料是山南河谷羊毛,也叫“謄白”,這種羊毛也分春秋所產的兩種羊毛,春羊毛為上等 。其次是山地羊毛,即羊湖邊的羊毛,也叫“卓白”最後是高寒牧區的羊毛叫“羌白”。(這裡是以羊毛中含絨量高低劃分)一隻綿羊身上質量也有好壞,比如制一個質量上等的“謝麻邦典”,所選必須是河谷羊頸部和腹部的羊毛。中等的邦典選用羊背部羊毛,織最差的邦典選用臀部周圍的羊毛。河谷羊毛是邦典紡織者首選原料,其中綿羊頸部和腹部羊毛最好。
選材之後,洗滌羊毛,摻入黃黏土揉搓之後,再一次用清水漂洗乾淨,再找平地晾乾。泡黏土的目的是去掉羊毛身上的油脂,等羊毛曬乾後,把羊毛披在皮墊上。用兩根細長結實的繩子拍打,目的是拍打黏土雜質使羊毛變得蓬鬆,過去有時直接用手蓬鬆。紡線之前用梳毛工具(最好用細竹子做的梳毛工具現手工梳毛的很少,這一工程已經被機械代替,)把羊毛刷成蓬鬆柔軟的長條便於紡線。紡織線的羊毛一般不用刷,直接用毛梳理成長條。
紡織工藝
紡織邦典時所用羊毛有兩種:一種是一種是細而結實的經線,一般紡輪紡成。另一種是發鬆軟而比經線稍微粗一點的緯線,一般都坐著用紡錘紡線,其選材上沒有紡線的要求高,所以男女老少都可進行這工作。紡完後捲成球形,紡線的要求比緯線更高。所需的羊毛必須比較發達,這種羊毛一年剪一次,一般由經驗特別豐富的婦女來承擔。她把每一次紡的經線纏成幾個坨,以便紡織使用。
當所有的毛線準備完以後,將紡線的一頭固定在“囊縝”的圓棍上,另一頭纏繞在另一根“赳縝” 的圓棍上,進行下一步工作。
染色工藝
以山南邦典氆氌生產為參照,邦典染色時,先把毛線在纏線機上纏成易漂洗,易染色的蓬鬆形狀的“朵馬”,然後進行漂洗,染色,再漂洗。染料除當地純天然染料之外,也引進他鄉異國染料。山南傑德秀一直用純天然染料,主要有:核桃皮(棕色)、黃連根(黃色)、曲羅葉(大黃)、涅羅等,還有瓊結和仁布產的酸土,洛扎產的薩租(血藤)、日喀則產的納彩(黑色)。從印度和尼泊爾進口的染料有:硃砂、壤以及其他染料。
色之前先磨一種藏族叫做“壤”的染料,一鍋染料一般磨一周左右,必須邊加水邊磨。之後將磨好的染料放進叫罷日的陶罐,另加泡開的曲羅和薩租的澄清水進行加熱,然後藏在農家熱性肥料(馬糞牛糞等)中放一夜。第二天早上取出來,趁熱開始染色,這一鍋至少可以染七種顏色,從深色到淺色逐步染:深藍色、天藍色、淺藍色、黃色、深綠色、綠藍色、綠黃色。另外染色時,先用印度引進的叫“加翠”染成紅色以後,再往剛才染鍋里繼續漂染,可以染出深粉色和淺粉色兩種染色。染色過程中,攪動技術十分重要,次數越多,染出的顏色更均勻,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