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
草本,有白色
乳汁。根
胡蘿蔔狀。莖單生,高40~20厘米,直徑可達近1厘米,無毛,常多少之字形曲折,有時具分枝。基生葉心勝腎形,寬超過長;莖生葉具2~6厘米長的葉柄,葉片心形或在莖上部的葉基部近於平截形,通常葉基部不向葉柄下延成翅,頂端鈍至短漸尖,邊緣為單鋸齒或重鋸齒,長3~13厘米,寬2~8厘米,無毛或僅沿葉脈疏生短硬毛。花序分枝大多長而幾乎平展,組成大圓錐花序,或分枝短而組成狹、圓錐花序。花萼筒部倒三角狀圓錐形,裂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13毫米,寬2.5~4毫米;
花冠鐘狀,藍色、藍紫色或白色,長2~2.5厘米,裂片寬三角狀半圓形,頂端急尖,長5~7毫米;花盤筒狀,長2~3毫米,上下等粗或向上漸細;
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蒴果卵狀圓錐形,長7毫米,直徑5毫米。種子黃棕色,兩端黑色,長矩圓狀,稍扁,有一條棱,棱外緣黃白色,長0.8~1.5毫米。
花期7~9月。
變型亞種
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附近。本種可分為兩個亞種。
薺苨(原亞種)subsp. trachelioides,莖、葉、花萼、花盤均無毛。
蘇南薺苨(亞種)subsp. giangsuensis Hong, subsp. nov. in Addenda,莖和葉常密被白色硬毛,葉背面常呈灰白色,少較稀的;花萼和花盤常被白毛,無毛者極少。花冠淡紫色。
生長環境
薺苨(原亞種)生於山坡草地或林緣。
蘇南薺苨(亞種)生山坡。
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林緣、林下或草地。
地理分布
在地理分布上,本種與A.remotiflora在遼寧東部部分重疊,在這一區域內,少數個體在性狀上有交叉,這說明兩個種的分化尚不完全。
薺苨(原亞種)產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北部)、浙江(天目山)、安徽(黃山),據記載,山西五台山也有,但未見標本。
蘇南薺苨(亞種)產江蘇南部(南京、鎮江、太湖)。生山坡。
醫藥價值
本種藥用部位為薺苨的根。又稱杏參、杏葉沙參、白面根、甜桔梗、土桔梗、地參。中國各地山野原均有野生。春、秋季採收,除去莖葉、洗淨鮮用,或曬乾颳去外表精皮用。
名醫別錄
⑴《
本草圖經》:薺苨,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根,但無心為異。潤州尤多,人家收以為果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杏參生淄州田野,根似小菜根,五月內采苗葉,彼土人多用之。
⑵《
救荒本草》:杏葉沙參一名白面根,生密縣山野中。苗高一、二尺,莖色青白,葉似杏葉而小,邊有叉芽,又似山小菜葉,微尖而背白,梢間開五瓣白碗子花、根。
保健膳食
⑴薺苨枇杷葉湯:薺苨30~60g,枇杷葉15g。加水煎湯服。
本方以二藥配伍,以增強清熱化痰、止咳作用。用於痰熱咳嗽之輕者。
⑵薺苨鮮汁:鮮薺苨100g,搗爛絞取汁液服(另以渣敷患處)。
本方取薺苨解毒之長。用於瘡毒癰腫或服熱藥引起的不良反應。
物種區別
本種常被一些作者與A.remotiflora相混。過去常把這個種稱為A.remotiflora,而《蘇聯植物志》24卷 (1957)的A.trachelioides卻又是真正的A.remotiflora,蘇聯並無本種分布。其實,這兩個種的界線基本上是清楚的,A.remotiflora的葉薄,膜質,葉基部多為平截形至圓鈍或寬楔形,少為心形,多沿葉柄下延成翅,頂端漸尖。但以前未注意到花萼筒部的形態,本種的萼筒倒三角狀圓錐形,而A.remotiflora的萼筒則為倒卵狀或倒卵狀圓錐形,這是很穩定的,抓住這一點,再結合葉片的差別,兩個種是可以劃分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