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曼·魯西迪

薩爾曼·魯西迪

薩爾曼·魯西迪(Sir Salman Rushdie )爵士,1947年6月19日出生於印度孟買,中文名又譯為薩爾曼·拉什迪,十四歲移居英國讀書。其作品風格往往被歸類為魔幻寫實主義,作品顯示出東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1981年發表的《午夜之子》被視為他的代表作,獲得當年的布克獎,並且在2008年被評為“布克獎40周年最佳作品”。2007年,他因在文學上的成就,被英女王冊封為爵士。2008年他入選《泰晤士報》評選的“1945年以來50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家”榜單,排名第十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爾曼·魯西迪 
  • 外文名:Salman Rushdie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印度孟買 
  • 出生日期:1947年6月19日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 主要成就:1981年英國布克獎 
    1993年布克獎25周年最佳小說 
    2008年布克獎40周年最佳小說 
    2014年安徒生文學獎 
  • 代表作品:《午夜之子》《羞恥》《撒旦詩篇》 
人物介紹,代表作品,其他作品,諾獎爭議,批評莫言,

人物介紹

薩爾曼·魯西迪爵士,印度裔英國作家,1947年6月19日出生於印度孟買,薩爾曼本人從小不信仰宗教,被其父視為伊斯蘭教的“逆子”。祖父是一位烏爾都語詩人,父親則是劍橋大學商業系的畢業生。
薩爾曼·魯西迪薩爾曼·魯西迪
14歲時,他被送到英國的格拉比學校讀書。1964年他的父親搬到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居住。
那時候正值印巴戰爭,魯西迪繼續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求學,攻讀歷史。 複雜的宗教、文化和社會背景,注定了他對“歷史”、“政治”、“流亡”、“移民”、“混雜”、“文化翻譯”、“邊緣寫作”等問題的熱切關注。在劍橋大學期間,他加入著名的Cambridge Footlights戲劇社。
1981年,文學天賦不同凡響的他憑藉第二部小說《午夜之子》獲得了當年英國文壇最高獎項“布克獎”,卻因作品觸怒了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而被印度當局禁止在國內發行。此後,其小說《羞恥》又因中傷巴基斯坦前總統齊亞.哈克以及著名的布托家族,而導致該書不僅在巴基斯坦遭禁,他本人也被指控犯有誹謗罪。
1988年,魯西迪的小說《撒旦詩篇》(英文版)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爭議,於作者本人也是毀譽參半。故事源於一個傳說,撒旦在伊斯蘭教聖典《古蘭經》中加入自己的詩文。當天使透露有些經文有問題時,老先知穆罕默德就刪除了那些有問題的經文。小說中,主人公吉百利薩拉丁兩人從一場空難事故中奇蹟般倖存,並且獲得了神聖和邪惡的力量。
作品描寫了正義與邪惡的鬥爭,穿插了對伊斯蘭教和穆罕默德的不敬內容。伊斯蘭教基要主義者領袖抨擊它為瀆神之作。
1989年2月14日,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宣布判處魯西迪死刑,並號召教徒對其採取暗殺行動。一個財務實力雄厚的伊朗宗教組織提供270萬美元賞金。2012年,該賞金增加到330萬美元。2016年,在40家媒體機構此次追加60萬美元賞金後,刺殺拉什迪的賞金總額將達到390萬美元。
3月3日,英國首相和外交大臣發表講話,對《撒旦詩篇》傷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表示理解,並要求伊朗撤銷對魯西迪生命的威脅。
3月7日,伊朗政府正式宣布與英斷交。後魯西迪向穆斯林世界公開表示道歉。魯西迪潛藏多年,過著有警方保護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護費高達160萬美元。
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會支持對他的死刑判決後,魯西迪重新獲得自由。但在2005年,伊朗領袖哈梅內伊表示,針對拉什迪的追殺令“仍然有效”。伊朗文化部副部長薩利希(Seyed Abbas Salehi)對法斯社表示:“霍梅尼的追殺令是一項宗教教令,永遠不會失效或過時。”
儘管拉什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體侵犯,但《撒旦詩篇》的各國翻譯者與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刺身亡。1991年7月11日,《撒旦詩篇》的日文翻譯者五十嵐一遇刺身亡。該書義大利語譯者卡普里奧羅(Ettore Capriolo)在米蘭遇刺,僥倖生還;1993年,《撒旦詩篇》在挪威的出版商在奧斯陸遭到槍擊身亡。

代表作品

魯西迪的第二部小說作品《午夜之子》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譽為繼《百年孤獨》之後,最令人驚嘆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小說以印度次大陸為背景,內容涉及印巴分治前後的政治動亂、社會變革、宗教糾紛等複雜的現象。書中採用的是印度史詩如《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中講述故事的傳統方式,時間跨度長達62年,覆蓋的地域包括克什米爾、德里、孟買、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地。英文原版於1981年推出後獲獎無數,不僅奪得當年的布克獎,還在1993年獲得為紀念布克獎25周年設立的“特別布克獎”。2008年,這本書又獲得為紀念布克獎設定40周年特設的“最佳布克獎”。
羞恥
《羞恥》於1983年出版。小說明顯地影射了巴基斯坦動盪不安的近代史。書中人物影射兩位主要政治人物:布托及齊亞哈克。這是一部充滿諷刺、揶揄與怪誕的小說。這部小說因中傷巴基斯坦前總統齊亞·哈克以及著名的布托家族,而導致該書不僅在巴基斯坦遭禁,他本人也被指控犯有誹謗罪。
1989年,魯西迪的《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或譯《魔鬼詩篇》)因為責罵伊斯蘭教的不公平,而遭伊朗精神領袖阿亞圖拉.魯霍拉赫.霍梅尼下達追殺令。

其他作品

午夜之子》《佛羅倫斯的神女》《格林姆斯》《哈倫與故事海》《她腳下的大地》《憤怒》《想像的家園》《越界:非小說文集1992-2002》《小丑薩利瑪》《羞恥 (魯西迪)》《摩爾人的最後嘆息》《東方,西方》《美洲豹的微笑:尼加拉瓜之旅》《想像的家園》。

諾獎爭議

1989年,瑞典文學院內因薩爾曼·魯西迪爆發了200年來最大的爭議,以至有3名院士憤而辭職,其中還包括文學院前任常務秘書(1977年至1986年)兼諾獎評審會主席(1981年至1987)居連斯登教授,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當時兩名女院士之一艾克曼。
起因是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下令追殺《撒旦詩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薩爾曼· 魯西迪而舉世震驚,瑞典各文化團體尤其是作家紛紛發表抗議聲明,瑞典文學院院士的基本道義傾向雖然是支持魯西迪的,但是多數院士仍然以文學院不應干預政治為理由,拒絕了以文學院名義發表聲明的提議。因此,3名異議院士公開宣布退出文學院,儘管文學院基於終身制的規定不予批准,他們也不再參加文學院的活動。
1996年,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們的後塵,因類似原因退出文學院活動。此後,文學院開會時,14名院士只能面對4把無人就座的空交椅。原坐第二把交椅的院士去世,隆德大學的拉爾夫教授才坐上那把空了10年的交椅。因此,如今的諾貝爾文學獎是15名院士選出的。

批評莫言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由於莫言沒有在聯名書上籤名,薩爾曼·魯西迪在社交網站上批評莫言是“和肖洛霍夫一樣的體制內懦夫”。
但另一個著名印度作家潘卡吉‧米什拉(《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的作者)則在《衛報》發表文章反擊薩爾曼·魯西迪,稱薩爾曼·魯西迪應該反省自己,並且指出英美作家並沒有因為不關心政治而遭到批評,他指責英美作家沒有勇氣站出來反對美國政府到處發動的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