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烏蘇組

薩拉烏蘇組

薩拉烏蘇組(Salawusu Fm)曾稱薩拉烏蘇建造(Salawusu formation)、薩拉烏蘇河組(Sala'us gol Fm)。屬更新世薩拉烏蘇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拉烏蘇組
  • 外文名:Salawusu Fm
  • 地理位置:薩拉烏蘇河流域
生態,形成,時代,命名,特徵,

生態

內蒙古河套地區薩拉烏蘇組主要分布於內蒙古烏審旗薩拉烏蘇河、納林川、悖牛川烏蘭木倫河等地,常構成Ⅱ、Ⅲ級階地。下段主要為灰綠或灰白色粘土質粉砂與粘土互層,夾黃色細砂、灰黃色粉砂層,底部含鈣質結核,砂層具水平微細層理和交錯層,厚約44米;上段主要為灰黃或棕黃色細、粉砂,及1~2層灰黑或灰綠色粘土薄層,厚20~30米。在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境內紅柳河岸堆積階地中,發現晚期智人化石和哺乳動物群化石,自下而上為湖相堆積、河流相堆積、湖相堆積,總厚大於70米,不整合於古(新)近紀或白堊紀地層之上。

形成

人化石和大批哺乳動物化石發現於距現代河面約10米的砂和粉砂層中,即1~5層的湖相堆積中,共含有35種哺乳動物,含河套人和典型的更新世晚期薩拉烏蘇動物群。嚙齒類和有蹄類占其組成的80%以上,大都為寒冷、乾旱或半乾旱地區的類型,孢粉數量多,種類複雜,木本植物中以Pinuspollenites為主,次為Betual,草本植物為Chenopodiaceae和Artemisia最多,從動植物所反映的情況說明,“河套人”生活在與今相當(或稍偏涼)的氣候條件下併兼有森林和草原的環境中。本組所含石器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產物。根據幾個地點含人化石和舊石器層位的樣品鈾系測年,其時代為5萬~3.7萬年,范家溝灣14C測年結果為3.5萬年,與洛川黃土剖面對比,可能相當於L1中的中間細粒層;與深海氧同位素曲線對比,可能相當於第3階段。從動物組合看,其時代為更新世晚期。薩拉烏蘇動物群化石,還有鴕鳥(Struthio)、兀鷹(Buteo)、山鶉(Coturnix)、沙雞(Syrrhqptes)、和野鴨(Anas)等化石。哺乳動物中有些現代已經絕滅了,還有相當一部分現生種。

時代

Qp3-3

命名

桑志華,德日進,1924年命名為薩拉烏蘇河建造。

特徵

主要為灰綠,灰白色粘土質粉砂與粘土互層,夾黃色細砂,灰黃色粉砂層及泥炭層,底部含鈣質結核。在湖相堆積中含智人化石(河套人)和大批哺乳動物化石發現於距現代河面約10米的砂和粉砂層中,即1~5層的湖相堆積中,共含有35種哺乳動物,含河套人和典型的晚更新世化石,哺乳動物有Megaloceros ordosianus,Bubalus wansjocki,Bos primigenius,中、晚更新世常見的有Crocuta ultima,Panthera tigris,Equus cf. przewalskyi,E. hemionus,Palaeoloxodon naumanni等,還有Coelodonta antiquitatis,Camelus knoblocki等,嚙齒類和有蹄類占其組成的80%以上,大都為寒冷、乾旱或半乾旱地區的類型,也有像Palaeoloxodon naumanni,Bubalus wansjocki等喜暖的森林灌叢的棲息者。孢粉數量多,種類複雜,木本植物中以Pinus為主,次為Betula,草本植物為Chenopodiaceae和Artemisia最多。根據幾個地點含人化石和舊石器層位的樣品鈾系測年,其時代為5萬~37萬年,范家溝灣14C測年結果為3.5萬年。自下而上為湖相堆積、河流相堆積、湖相堆積。本組整合於下伏離石黃土(層)或不整合超覆於古老(第三系或白堊系)基岩之上;其上與城川組亦為整合接觸。總厚度大於70米。在泥炭層中14C年齡為10380±350a,炭化木14C年齡為9680±520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