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礦技術》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採礦學術委員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採礦信息網承辦,兩大信息交流組織也自然是刊物的顧問委員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採礦技術
- 語言:中文
- 類別:科學
- 主管單位:長沙礦山研究院
- 主辦單位:長沙礦山研究院
- 創刊時間:2001年
- 國內刊號:43-1347/TD
- 國際刊號:1671-2900
- 地 址:長沙市麓山南路343號
- 郵政編碼:410012
期刊介紹,來稿要求,高引論文,注意事項,單層崩落採礦技術,
期刊介紹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採礦學術委員會的52名委員來自有色、冶金、黃金、化工、核工業等系統的大型礦山企業和與礦業有關的科研、教育、設計單位及行業管理部門,由長沙礦山研究院院長簡富昌任主任委員,長沙礦山研究院副院長周愛民、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副院長饒綺麟、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彭懷生、金川有色金屬公司副總經理劉同有、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善元、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規劃發展司副司長王春生、中南大學科技處處長吳愛祥任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古德生院士、於潤滄院士為高級顧問,集中代表了我國硬岩開採領域的先進水平。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採礦信息網成立於1975年,理事長(網長)單位為長沙礦山研究院,副理事長單位為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江西銅業公司、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銅陵有色集團金屬公司、中金嶺南股份有限公司、金堆城鉬業公司、南京鉛鋅銀礦、黃沙坪鉛鋅礦、柳州華錫集團公司、白銀有色金屬公司、長城鋁業公司、雲浮硫鐵礦等12個礦業企業單位,是一個礦業企事業單位自願以單位參加的全國性的礦業信息交流共享團體。現有191個理事單位,包括礦山企業、科研設計單位、高等院校、礦山設備廠商,涉及有色、黑色、黃金、化工和核工業等系統。
《採礦技術》是為了順應廣大礦山企業技術進步與創新的要求, 在長沙礦山研究院的支持下,經湖南省、國家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期刊主管部門批准於2001年創刊的公開出版刊物。
《採礦技術》作為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採礦學術委員會的會刊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採礦信息網的網刊,將取代創辦於1975年的內刊《有色金屬採礦》,並繼承原《有色金屬採礦》的優良傳統,繼續植根於廣大礦山企業,保持其礦山企業自己的專業性刊物的良好形象,以服務礦山,推廣先進實用的技術,溝通、傳播國內外信息為宗旨, 為發展礦業竭盡全力。
《採礦技術》正刊為季刊,版面為大16開,設有綜合評述、資源開採與綜合利用、礦山機電與系統工程、環境控制與保護、礦業經濟與管理和信息園地等六個主要欄目,將從不同側面展示我國礦業發展的成就和業績。
《採礦技術》作為採礦學會的會刊和採礦信息網的網刊,其讀者群除礦山企業的一般科技人員外,學會的委員和信息網的理事都是它的特定讀者,這些特定讀者一般都是礦山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或生產技術主管,因而歷來為礦山企業所重視。
投稿要求說明
本刊只刊登首發稿。來稿文責自負,為保證作者的署名權和智慧財產權以及防止泄密的需要,作者應自行完成智慧財產權和保密等相關事項的審查。本刊編輯在收稿後2個月內,確定該文是否刊用,並發函通知作者。為適應我國信息化建設,增強論文的傳播效果,提高作者及本刊在知識信息交流中的地位,本刊已加入清華、萬方、維普等期刊全文資料庫,,凡在本刊上發表的論文,即認為作者默認並同意其論文被以上資料庫收錄使用,在向國內外文獻資料庫檢索機構報送時,不再徵求作者同意。稿件一經刊出,即付稿酬,包括上述資料庫的稿酬(合著的文章稿酬統一寄第一作者),本刊編輯部對來稿有文字修改權,對所發稿有相應著作權。
作者投寄的稿件請附寄相關電子檔案。電子檔案格式最好是方正書版,Word系統生成的文檔格式,其他格式的檔案均應轉換為.rtf格式或純文本檔案(圖片另附)。
來稿要求
來稿應是有創新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概念、新的交叉學科或新的發現等)的論文;有重要意義(對本研究領域或相關領域有重大促進作用,或有可能促成新的交叉學科生長點,或對礦業有重要的影響等等)的研究報告,評述礦業各有關領域的最新進展(應評述結合,而不是只述不評)的文獻綜述等。稿件要求主題突出,論點明確,數據可靠,內容充實,層次清晰,結構完整,論證嚴謹,文字精煉,標點準確。文稿篇幅(含正文、圖、表、參考文獻):原則上2500~4000字左右,文獻綜述性論文,一般不超過8000字。
高引論文
侯萬榮,李體剛,等.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2006-3,被引80次
李管; 曾慶田; 賈明濤.數字礦山整體實施方案及其關鍵技術,2006-3,被引73次
注意事項
文稿內容應包括標題、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單位、文摘、關鍵字、中圖分類號、正文、參考文獻。
文稿卷面:用A4紙列印。用5號字,行間距等於1倍字高,各邊空白不小於30 mm。文稿首頁下方應有作者簡介和基金項目等注釋,注釋文字格式為: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別,出生地,職稱,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等。
基金項目:基金項目類別(項目編號)。本刊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省(部)級以上重大攻關項目和開放實驗室研究項目等優秀論文優先發表。
中文標題一般不超過20字。應準確、簡明地反映文章內容,避免使用未約定俗成的縮寫詞、字元、代號等。
作者姓名按署名順序排列,姓名之間以逗號分隔。
作者工作單位應寫正式全稱,不用簡稱,後加省名、城市名、郵政編碼。多位作者不同單位時,請在作者姓名右上角用數字與作者單位一一對應,同一名作者跨多個單位時,在該作者姓名右上角用數字區分(數字間用逗號間隔)。
文摘應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研究結論4個層次。研究方法中可有主要的原理、邊界條件,使用的主要設備、儀器或軟體;結論中可有成果或套用情況。
中文文摘字數不少於150字。
關鍵字應根據文章內容和創新點,規範寫出3~5個。關鍵字應包羅該文所有主題概念、實際代表文獻所討論的主要內容、手段方法等且專指度高,關鍵字詞與詞之間用分號分隔。
量的符號與量單位的符號: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3100~3102-93量與單位》的規定,正確使用量的符號與量單位的符號。
正確使用字元的正體和斜體。量的符號(如:x, y, z)、一般函式(如:f(x))等用斜體。矢量(向量)、矩陣、 張量的符號用黑斜體。SI詞和量單位應該用正體,量數值與量單位之間空1/4漢字的間隔。如“10毫米”應寫為“10 mm”,不應寫為“10mm”或“10mm”。敘述性外文文字、化學元素符號、縮略語、儀器的規格型號、文字的上下角標等、 某些常數的符號(僅限自然對數的底e,圓周率π, 複數的虛部i或j)、各種字母的數字運算符(如:微分號d,連加號∑,矩陣轉置號T,以及lim, min, max, lg, ln, lb, sin,等等)用正體表示。數字一律用正體表示。
數值的表示: 合理使用SI詞頭或10的冪,使量的數值範圍在0.1~999之間。 合理地選取數值的有效位數。數值中小數點向左或向右的數字超過3位數時,從小數點算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1/4漢字,如“π=3.141 592 6”。
層次標題序號: 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碼。一級標題使用1, 2,3,…;二級標題使用1.1,1.2,1.3,…。序號左頂格,末位數碼後不加標點,空1字排文字。引言不寫編號和標題。
圖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號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順序, 全文統一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碼。例:圖1、表2、文獻[3]、式(4)、定理5等。
插圖的數量: 圖應精心設計,力求少而精(一般不超過5幅)。插圖在文中的位置:應隨文給出, 先見文後見圖。插圖要有圖號和簡明扼要的圖題。分圖要有分圖號和簡明扼要的分圖題。墨線圖:圖形規正,墨色黑,線條勻,主、輔線粗細分明。輪廊用粗線,粗線寬度為0.35 mm(1.0p);尺寸線、坐標軸用細線, 細線寬度為0.18 mm(0.5p)。直角坐標的函式圖只畫坐標,不畫其他框線;坐標刻度方向朝圖內。坐標分度值宜為2,5的整倍數。照片或灰度圖:應主題鮮明,反差適當,邊界規正,註明方向。 圖片需指明放大或縮小的比例時,應當在圖上以標尺表示,而不應使用“倍數” 或“分數”。圖的寬度一般不要超過7.5 cm或15 cm。圖中注字一律用7 p字。漢字用正方形宋體字; 英文和數字用Times New Roman字型。
表格(指量表)應使用三線表表示。“三線”指表頭頂線、表頭底線、 數據表底線。表格的寬度:最好控制在24個漢字(相當於48個字元)以內。表格的位置:應隨文給出,先見文後見表。表格要有表格序號和簡明扼要的表題。
參考文獻:只列出在正文中被引用過的、新的、重要的、正式發表的文獻資料,本刊要求投稿時參考文獻篇數不少於5~10篇,為反映本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建議適當引用本刊和相關期刊最近兩年發表的文章。參考文獻請按文中引用的順序附於文末,採用順序編碼制。在參考文獻表中: 作者不超過3個的姓名全寫, 超過3個的,余者寫“, 等”或“, et al”。 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隔。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後”。國外作者姓名的名字部分應縮寫,縮寫後不加縮寫點。幾種主要參考文獻的格式(其中空格、 標點符號照寫)舉例如下:
連續出版物:[標引序號]作者. 文題[J]. 刊名,年,卷(期):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專著:[標引序號]作者. 書名[M].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譯著:[標引序號]作者. 書名[M]. 譯者.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論文集:[標引序號]作者. 文題[A]. 編者. 文集 [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始-終止頁碼.
學位論文:[標引序號]作者. 文題[D]. 所在城市: 保存單位, 年份.
專利:[標引序號]申請者. 專利名[P]. 國名及專利號, 發布日期.
技術標準:[標引序號]技術標準代號. 技術標準名稱[S].
技術報告:[標引序號]作者. 文題[R]. 報告代碼及編號, 地名: 責任單位,年份.
報紙文章:[標引序號]作者. 文題[N]. 報紙名, 出版日期 (版次).
線上文獻(電子公告):[標引序號]作者. 文題[EB/OL]. http://…,日期.
光碟文獻(資料庫):[標引序號]作者. [DB/CD].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日期.
單層崩落採礦技術
(一)方法特點
單層崩落採礦法主要套用於開採頂板不穩固的緩傾斜薄礦體。采幅高度一般等於礦體的厚度,但很少超過3m;採礦時,工作面附近顯露的頂板需要人工支護,回採向前推進到一定距離時,要進行放頂,崩落的頂板岩石充滿採空區。因此,放頂工作是單層崩落法回採作業循環中重要環節。
(二)主要方案
單層崩落採礦法分為長壁式單層崩落法、短壁式單層崩落法和進路式單層崩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