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承鈺(1850.2.10—1908.10.6),字又恆,福建福州人。清舉人,山東武城知縣,曾測繪中國第一張海防炮台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承鈺
- 別名:又恆
- 出生地:福建福州
- 出生日期:1850.2.10
- 逝世日期:1908.10.6
- 職業:古代文人
- 主要成就:清舉人
山東武城知縣
家庭背景,測繪炮台,山東知縣,喜好藏書,病逝福州,
家庭背景
?>薩承鈺(1850.2.10—1908.10.6),字又恆,晚號廉退,福建福州人。薩氏先祖為元代色目人答師蠻氏,三世祖薩都剌生於山西雁門,為元代著名詩人,被元朝賜姓薩,自取漢名天賜。薩都剌的弟弟薩野芝之子薩仲禮在元統元年(1333年)中進士,任福建行中書省檢校,赴任後遂定居福州通賢坊,成為雁門薩氏入閩的始祖。薩承鈺的祖父薩春光任候選同知,父親薩克忠為監生,師從曾任安徽巡撫的書畫家沈秉成,是其入室弟子。薩承鈺三歲時父親即去世,祖父對他愛惜甚至,親為課讀,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測繪炮台
1875年,薩承鈺應乙亥恩科鄉試中舉,此後屢試春官不利,為謀生計,於1880年左右通過考試充補鑲紅旗覺羅學教習,三年期滿後,經驗放以知縣用。這時恰逢他的同鄉、天津水師學堂漢文教習鄭籌(福建長樂縣人)考中1883年癸未科會試三甲,被授以內閣中書,教習一職便出現了空缺,薩承鈺於是致信學堂總辦吳仲翔,請求接任這個職位。吳仲翔也是福州人,對薩承鈺的學識十分了解,經過一番書信往來之後,把這個職位留給了他。
1887年,三年教習期滿的薩承鈺簽掣山東,成為山東巡撫張曜的幕僚,主要從事治河工作。1888年,張曜出任幫辦海軍大臣,計畫在即墨海口(即膠州灣)修築新式炮台,為獲取更多沿海炮台的布局和建築情況以供仿效,他於1889年11月20日札委薩承鈺考察南北洋沿海炮台情況。
薩承鈺得札後立即動身赴上海,由此乘船前往台灣。這次考察歷時一年,行程遍布台灣、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山東、奉天、直隸等八省,這樣全面的考察在近代海防史上還是首次。考察中,薩承鈺“親歷各海洋,援筆捧研,相與從事者一載已周。雖在洪濤巨浪中,所有各口岸炮台無不逐一丈量,登載明白,未敢遺漏”,不僅對所見的每座炮台一一繪圖,還對各炮台的建築式樣作了詳盡的文字說明。回到山東後,他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考察資料整理成了十二冊圖說,總計繪圖一百餘幅,解說七萬餘言,並附短文概括說明了全國沿海炮檯布置的總體格局,於1890年12月間進呈給張曜。張曜見到圖說後大加讚嘆,準備將其呈給皇帝御覽,又於1891年4月28日札委薩承鈺為海防營務處委員。
山東知縣
1892至1894年,薩承鈺任代理鄒平知縣,他十分重視縣學教育,“每正課外必加課詩、古文、詞,有可造就者,親為點竄,剴切陶成”。在盛宣懷主持疏浚小清河期間,他經過細緻考察,繪製了鄒平境內河道整治圖說。1896年,薩承鈺署理邱縣知縣,其間出資為當地興建了義塾,次年署理嶧縣時適逢饑荒,臨縣災民大量湧入嶧境,他親往宣諭並撥糧賑濟,避免了動亂的發生。
1902年10月,經山東巡撫周馥奏請,薩承鈺被任命為武城縣正任知縣,一直任至1908年2月。上任後不久,清政府開始頒行新政,薩承鈺也順應形勢,推行了興建新式學堂、設立巡警、鼓勵工藝種植等改良措施,收到了比較好的成效,連年考核均為優等。他在任內主持編修了《武城縣鄉土志略》,其中的武城縣地理圖是目前能見到的唯一一幅由薩承鈺親手繪製的地圖,該圖雖然比較簡單,但可以明顯看出使用了諸如比例尺和符號圖例等西方地圖的繪製手法。
喜好藏書
薩承鈺畢生喜好藏書、刻書,擔任武城知縣使他有了安穩的環境,得以把家藏的薩玉衡《白華樓詩鈔》、《白華樓焚余稿》等詩文集刊刻成書。公退之暇,薩承鈺仍對當年的海防考察念念不忘,將炮台圖說文稿工楷謄抄,以為紀念。
病逝福州
1908年2月,薩承鈺致仕回鄉,居住在福州東牙巷,當年10月6日病逝,享年六十歲(虛歲)。薩承鈺關心海防事業,所從事的考察頗有先見之明,在交通和測繪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他的圖說內容堪稱全面而翔實,至今仍可作為近代海防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在擔任州縣官員的二十多年時間裡,薩承鈺“才具穩練,任事勤能”,是兢兢業業的親民官,綜其一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思想開明的循吏。
參考典籍:
薩嘉曦《皇清誥授通議大夫花翎知府銜升用直隸州山東武城縣知縣先考又恆府君行述》;
薩鎮冰、薩嘉曦修《雁門薩氏家譜》;
周馥《奏請以薩承鈺補授武城縣知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