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型繼 J 35A 後的“龍”系列的第二個型號,於 1959 年 11 月 29 日首次試飛,1961 年末開始服役,算原型機在內共製造了 72 架。外形上 B 型與後期生產的 A 型沒多大區別,但換裝了薩伯產的 S7 型火控系統的 B 型具備了迎面截擊能力,與只能尾隨攻擊的 A 型相比作戰效能提高不少。無奈的是當時瑞典皇家空軍僅有的 Rb 24 空-空飛彈性能太差,只能尾追紅外信號特徵較大的發動機尾噴管,無法迎頭攻擊。J 35B 在執行截擊任務時只好掛兩個能裝 19 發 75 毫米火箭彈的火箭發射巢,在迎頭攻擊時無制導的火箭彈比只能追尾的飛彈強。攜帶了火箭彈的 B 型同時也能執行有限的對地攻擊任務,其實在後來的 J 37“雷”出現後,老式的 J 35 大部分是作為多用戰鬥機使用的。
Sk 35C
瑞典語中 Sk 為“教練機”一詞(Skol)的開頭兩個字母,因此瑞典皇家空軍的教練機均以 Sk 開頭,這與美國教練機以字母 T 開頭類似。“龍”的 C 型是雙座教練型,由於當初薩伯 35 的原型機試飛時,試飛員認為其駕駛十分簡單,薩伯公司也就沒有專門設計教練機。但在交給部隊試飛後,年輕的新飛行員卻不這么認為,不得已薩伯公司只好在 A 型的基礎上設計出了“龍”家族的教練型——C 型,其原型機於 1959 年 12 月 30 日試飛成功。前後串列的座艙為后座的飛行教練配備潛望鏡以改善其前向視野,但教練員對該設計評價不高,一句“總比沒有強”就可以概括。在該型的後艙設計中薩伯公司在防護上考慮的比較多,當時認為,如果座艙遭到飛鳥或其它異物撞擊,前座的學員受傷的話還有后座的教練可以駕駛飛機,問題不會很嚴重,但萬一后座的教練也受傷那乞不是兩名飛行員外加飛機全部玩兒完。所以在學員與教練之間加裝了一塊防撞隔板以加強防護。座艙的變化不僅導致飛機的航向穩定性變差,還減少了內部載油量。作為解決方案,在前機身下部安裝了兩隻小型翼面以提高航向穩定性;將兩門機炮拆除來騰出空間增加油箱容量。為防止這些改動導致機身重心發生變化還將頭部的火控雷達給拆了,不過沒有雷達倒沒有妨礙其攜帶紅外製導的“響尾蛇”或其他的近程空-空飛彈進行訓練。Sk 35C 型教練“龍
除了 C 型的原型機外,該型機全部由 A 型早期生產型改裝而成,並保留了 A 型使用“65 型”加力燃燒室的短尾特徵。
J 35D
隨後引進的“埃汶”300(Avon Mk.60 型)發動機也換裝了自產的加力燃燒室。改裝後的發動機就成了瑞典自己的 RM6C,早期該發動機使用的是“66 型”加力燃燒室,最大推力 5.75 噸,加力推力增至 7.83 噸,該發動機配備給了“龍”。由於使用了新發動機,本來是作為第二批次 B 型生產的飛機得到了 J 35D 的新型號。由於換裝的新發動機性能不錯,推重比有所提高,D 型在開加力的情況下可以達到 2 馬赫的最大飛行速度,總算將“龍”帶入了 2 馬赫時代。D 型的燃油攜帶量比 B 型多了 600 升,還可在機腹下掛兩隻 530 升副油箱,除此之外進氣口向前延伸,這也是 D 型與 B 型在外觀上最大的區別。J 35D
在航電設備方面 D 型除了將自動駕駛儀升級成國產的 FH5 型(又是薩伯的產品)外,其 S7A 火控系統也將火控雷達升級成了愛立信的 PS-03 雷達。在 D 型服役後,“67 型”加力燃燒室研製成功,換裝後的 RM6C 發動機的加力推力增至 8 噸;而後薩伯自家的 RS35 彈射座椅研製成功並配備 D 型,這是真正的“零-零”彈射座椅,即使飛機停在跑道上它也能將駕駛員安全彈射。
包括 D 型的原型機在內,J 35D 共 93 架。隨便說一下,D 型的唯一一架原型機是由 A 型改裝的,1960 年 12 月 27 日首飛,但直到 1963 年才服役,除了這架原型機外其餘的 D 型都是新造的。
S 35E
應瑞典皇家空軍的要求,薩伯在 D 型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型無武裝的偵察“龍”——E 型,型號為 S 35E。該型偵察機共攜帶 7 台偵察用照相機:一台前向 SKa 16B 相機位於機鼻下凸出的整流罩內,這台相機後面是一台下向垂直拍照的 Ska 24-44 廣角相機,頭部右側兩台旁視斜向 SKa 24-100 相機,而在頭部左側只有一台旁視斜向 SKa 24-600 長焦相機,拆掉兩門“阿登”以騰出其位置安裝兩台下向垂直拍照的 SKa 24-100 相機。1973 年後,E 型在機腹下外掛新型照相偵察吊艙,其設備包括三台英國提供的紅外校正 70 毫米同步相機和一套電子閃光系統,這樣 E 型也被用來執行夜間偵察任務。S 35E
E 型的頭部整流罩使用滑軌,可以方便的開啟以取出膠片和相機。除了加裝了相機而且少了機炮外,與 D 型沒什麼區別,性能也差不多。1963 年 6 月 27 日,由一架 D 型改裝成的E型原型機首飛,早期的 E 型包括原型機在內使用的也是“66 型”加力燃燒室,後期才換“67 型”。1965 年 8 月 E 型服役,這時原蘇聯防空軍裝備的截擊機主力是蘇-9“捕魚籠”(Fishpot),其最大速度可達 2,230 公里/小時,比 J 35E 的 2,150 公里/小時快不了多少,在截擊時蘇-9 如果攜帶空-空飛彈的話就飛不到它的最大速度。E型 的巡航速度可達 1,000 公里/小時,強於蘇-9的 960 公里/小時,而且蘇-9 掛副油箱的最大航程不過 1,650 公里,更何況蘇-9的發動機耗油率較高(這也是蘇聯發動機的傳統),一旦在追擊時為了提高速度而拋掉副油箱,它的追擊航程也就沒多大了。也就是說如果用 J 35E 對華約國家進行偵察,原蘇聯並不能有效阻止。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畢竟在冷戰期間瑞典一直保持中立國地位,沒必要招惹原蘇聯這隻強悍的北極熊。
不包括原型機的話,E型共生產了 59 架,其中前 28 架本來是瑞典皇家空軍訂購的 D 型,後空軍改了主意,這些 D 型在生產線上被改裝成了 E 型。
J 35F(J 35J)
以 D 型為基礎,薩伯還發展出了 F 型,三架原型機由 A 型改裝,1961 年首飛,1965 年服役,共生產 230 架。F 型與使用 RM6C 的 D 型後期生產型在外觀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加大了內部載油量,修改的座艙罩改善了飛行員的視野,座艙內的儀錶板也經過重新布置,再次升級導航、通信、自動駕駛設備。薩伯的 S7B 新型火控系統也具備迎面截擊能力,使用愛立信公司的 PS-011/A 火控雷達和紅外感測器,其中 PS-011/A 雷達的搜尋距離能達到 46 公里,跟蹤距離能達到 30 公里。隨著火控系統的升級 F 型所攜的武器也相應升級,除了以前的 Rb 24 飛彈外,還可攜帶 Rb 27 和 Rb 28 空-空飛彈,但左側機炮被拆除,騰出的空間用來安裝電子設備。J-3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