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丕爾

薩丕爾

薩丕爾(Sapir,Edward;1884~1939) 美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884年1月26日生於德國勞恩堡(今波蘭勒博爾克),1939年2月4日卒於紐哈芬。薩丕爾5歲時移居美國。1907年起先後在加州大學、賓州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190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10~1925年任渥太華加拿大國立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192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人類學與語言學副教授、教授。1931年到耶魯大學任剛成立的人類學系主任。他擔任過美國語言學會會長和美國人類學會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丕爾
  • 外文名:Sapir,Edward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德國勞恩堡
  • 出生日期:1884年
  • 逝世日期:1939年
  • 職業:美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
人物成就,主要成就,學術研究,代表作,對語言本質的看法,語言和思維的關係,強調語音模式,區分四類語法概念,獨特的語言類型見解,語言、種族和文化,語言論,薩丕爾-沃夫假說,概述,語言相對性原理,

人物成就

薩丕爾

主要成就

他發展了音位理論,根據語音的分布模式分析語音,是形態音位概念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詞形變化表中能互相替代的音位都歸為一類。在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探索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他提出結構壓力論,說語言變化(音位變化、形態變化)是由於受到語言本身固有的有關模式的影響。他根據吐火羅語的材料,按喉輔音假說研究古印歐語。他還認為印歐語言和閃族語言可能同出一源。薩丕爾認為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對同一客觀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釋。

學術研究

他的語言人類學研究包括以下3個方面:美洲印第安民族及其語言、人類一般概念、文化和個性的關係。著有《語言論》和《薩丕爾選集》。

代表作

《語言論》是薩丕爾的主要代表作。全書共分11章,主要論述語言的性質、結構、演變以及它跟思維、種族、文化及藝術等方面的關係。該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對語言本質的看法

語言不是本能的行為而是社會的習俗。“言語是一種非本能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這裡不同於一般人的見解是突出了“文化的”功能。同時認為“語言只是聲音符號的習慣系統”。後來又提到語言是一種“表達意義的工具”。所以說薩丕爾的語言定義全面地概括了前人所說的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和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這兩種觀點,並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

語言和思維的關係

他把語言成分說成是一個“概念”的符號,認為語言模式決定思維模式,甚至暗示語言先于思維。他說:“正像數學推理非藉助一套適當的數學符號不能進行一樣,沒有語言,思維的產生和日常運用未必更能想像。”

強調語音模式

語音模式有它的心理基礎。他認為在表面的語音系統背後,“還有一個更有限制的,‘內部的’或‘理想的’系統”,表面系統的語音可以發生變化,內部的模式卻不變。

區分四類語法概念

Ⅰ類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獨立的詞或詞根,代表事物,動作或性質;Ⅱ類是派生概念,通常是派生詞綴表示的概念;Ⅲ類是具體關係概念,是像“性”,“數”這樣一些比較具體的語法範疇;Ⅳ類是純關係概念,是像“格”這樣純粹表示句法關係的語法範疇以及詞序、虛詞等表示純句法關係的語法手段所表示的語法概念。

獨特的語言類型見解

他認為按形態分類行不通,因為沒有一種語言是單純的,往往可分屬幾種形態類型;在語言類型上分先進和居後更是荒謬的,“每一種語言都像有一個基本規劃或固定的體裁。語言的這種類型或規劃或結構‘本性’,比我們所舉出的任何單一現象更是根本性質的”。他根據他確定的4類語法概念在不同的語言中的表達方式來給語言區分類型。

語言、種族和文化

他把語言的演變說成是一種“沿流”,這種沿流有一個總的方向,即“坡度”;語言間的接觸是語言演變的原因之一,但借用必須符合沿流。
至於語言,種族和文化,這三者沒有必然的聯繫。“很難證明‘氣質’,一個民族的總的情緒傾向,基本上是一種文化的趨勢和沿流的決定因素,儘管它會在個人怎樣把握這文化的各成分時顯露出來”。
“語言和我們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織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同一回事。基本的思維結構並不顯出有重要的種族差別,所以語言形式的無限變異,也就是思維的實在過程的無限變異,並不指出種族上也有這樣重要的區別”,我也不相信文化和語言真有因果關係。
文化這名稱的定義可以是:一個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麼。語言指的是人具體地怎樣思想。

語言論

《語言論》中引用的語言多達60種以上,足見薩丕爾語言知識的豐富,特別是書中提供的美洲印第安語的事實更是使人大開眼界。它對美國語言學有廣泛的影響。

薩丕爾-沃夫假說

概述

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是一個關於人類語言的假說,由語言學家兼人類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及其學生班傑明·李·沃夫(Benjamin Whorf)所提出,是一門心理學及語言學的假說。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這項學說引起了一些爭議,也招致了一些批評。
現今有一些人造語言的發明的部份目的即是為了驗證此假說而生,如邏輯語道本語等。

語言相對性原理

薩丕爾-沃夫假說)認為不同語言裡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類會影響語言使用者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者會因語言差異而產生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的不同。這個語言結構影響語者認知結構的說法涉及到人類語言學,心理學,語言心理學,神經語言學認知科學語言人類學語言社會學,語言哲學等多個領域並在這些領域中被廣泛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