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雨:道德與情感探索小說

薔薇雨:道德與情感探索小說

《薔薇雨:道德與情感探索小說》是2012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薔薇雨:道德與情感探索小說
  • 作者:胡辛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2年6月1日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 頁數:415 頁
  • ISBN:9787539262116
  • 定價:39 元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圖書序言,圖書後記,

內容簡介

《薔薇雨:道德與情感探索小說》已改編成28集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大江南北熱播四季。
描寫了江南某市一家歷代頗有名望的徐家書屋,在洶湧的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徐家七姐妹,面對著各種觀念,尤其是婚變觀的急遽嬗變,在與舊的傳統觀念產生劇烈的衝撞中,苦苦尋求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尊卑懸殊、性格迥異的幾位男子與徐家姐妹及古巷女子的有意無意,有緣無緣的相識相交、相愛相棄所激起的感情波瀾,使劇情撲朔迷離……

圖書目錄

總序
為《薔薇雨》序
王蒙序手稿
贅引
第一部暮春雨
第二部太陽雨
第三部梧桐雨
第四部雪夾雨
尾聲
後記

作者簡介

胡辛,原名胡清,中國作家。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黃山太平。現為南昌大學影視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廣播電視藝術學、現當代文學碩士生導師。1983年以處女作《四個四十歲的女人》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即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後一發不可收,涉小說、傳記、影視文學、散文隨筆和理論研究等多種形式。至今已出版書30本。其作品翻譯成英文、日文,兩次隨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美國、馬來西亞。三部傳記在海峽兩岸出版,在世界華人區中有較大的影響。作為—個充滿生命活力和思想智慧的學者型作家,胡辛以獨立的女性意識、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富有激情的藝術頓悟創造了真誠、鮮活的人間情致和靈活不拘的藝術表達形式。

圖書序言

我喜愛薔薇雨。
如果女性注定與花有緣,那么開在暮春的最後的薔薇恐怕該屬於我。過了盛期,不見繽紛,卻有兀傲;不見嬌柔,卻有單瓣野薔薇的清芬與野氣;自然,還少不了也能刺痛人的不算少的刺兒。
而滋潤薔薇又凋零薔薇的雨,則交疊著繁華與荒涼,濃縮著生命與消亡,叫你咂摸出那原本無法透徹的人生的滋味。
我跟薔薇雨有緣。1996年暮春作家出版社推出了我的自選集四卷本,含長篇小說《薔薇雨》和三部傳記——《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張愛玲傳》、《陳香梅傳》。2005年晚春,我的自選集六卷本又由21世紀出版社再次推出,像是生命的二度春,前四本之外,加了長篇小說《懷念瓷香》與論著《我論女性》。有意思的是,2012年薔薇花開時,我的自選集六卷本將第三次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這回,將論著《我論女性》換成《贛地·贛味·贛風——在流變與永恆中的地域文學藝術創作》,這部近80萬字贅著曾讓責編先生莫展一籌,可最終還是沒有割捨某部分而讓她整體誕生,算是勉為其難了。
其實,還是16年前的那句話:我鐘情的是小說,而不是傳記。宗璞先生推崇一位英國評論家的話:小說是蒸餾過的人生。不管我的蒸餾技術如何,《薔薇雨》、《懷念瓷香》畢竟將我半生對古城南昌、瓷都景德鎮的種種積澱,苦痛又歡暢地蒸餾出來。因了歲月的滄桑,更因了現代化都市模型的誘惑,古城古貌古一巷古宅正在一天天消逝,面對準摩天大樓立交橋的暈眩,我願我的《薔薇雨》和《懷念瓷香》,以我這個女人的眼睛,為這方水土這方女人留下一點文字的攝影、筆墨的錄相。有人嘆說《薔薇雨》“儼然一部現代《紅樓夢》”,有人則俯瞰日“不過一市井小說耳”,或假或真,在我來說,很是珍惜這兩句,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味”。1991年6月我曾應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之約將其改編成30集電視連續劇,並於1992年10月由“中心”出了65萬字的劇本列印本數十套,歷經花謝花開幾春秋,終於1997年冬由上海永樂影視集團求索製作社和江西電視台聯合攝製成28集電視連續劇,1998年暮春季節,熱播於大江南北,頗獲好評。都說當代題材的電視劇如女人般經不起老,《薔薇雨》與我的處女作《四個四十歲的女人》一樣,可是扛住了歲月的滄桑!
懷念瓷香》原名《陶瓷物語》,2000年秋曾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也得到不少讀者的摯愛,與其說寫的是陶瓷的故事,不如說還是女人的故事。因為陶瓷的燒煉,太像人生,尤其是女人的人生!土與水,在火的煉膛里,揉合撕擄、愛恨交加、難解難分,當天地歸於平寂時,結晶出的,可能是合格的陶瓷品,也可能是鬼斧神工不再有二的藝術峰巔,還可能是次品,乃至廢品,但不論結晶成什麼,你再也回不到原初的土與水了,永遠不再!這就是人生。而愈是精美的瓷,愈經不起碰撞,你千萬別以為烈火的考驗能鑄就鋼筋鐵骨,非也,只要不小心輕輕一碰,它就摔得粉粉碎!這太像人的感情,尤其是女人的感情。《懷念瓷香》將我從22歲到30歲在瓷都景德鎮的人生閱歷傷懷其間,是走過歲月仍難以忘懷的追夢。1991年我作為4集撰稿的9集電視系列片《瓷都景德鎮》是中國第一部關於瓷都的大型專題片,獲得了中國電視二等獎;2004年秋我率江西高校第一個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點首屆研究生拍攝的9集電視系列片《瓷都名流》,於2005年元旦始在江西衛視播放,被瓷都陶藝家稱為:“格調最高、藝術性最強。”“出乎意料的美、自然、真實,且感人。觀人多日:好看!太短了!還沒看夠!”的確,瓷都景德鎮,溶入了我太多的摯愛。當然,在《懷念瓷香》中,陶瓷是真實的,故事是虛構的。但不管怎么說,陶瓷給人的總是永恆的驚艷。
我的傳記,其實也應該稱為傳記小說。《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末,因種種原因捱至90年代初才分別在海峽兩岸出版。該長篇傳記源於童年聽來的故事。我的父系母系家族似皆有傳奇色彩。我的大姑爹李郁是1927年參加南昌八一起義的主席團成員——工商界的代表,他並沒有隨軍南下,吃了些苦頭後便一心一意立足商界。我的父母的證婚人劉己達正是大姑爹請來的,這個劉己達便是1939年早春在信豐挨過打的贛南專員,蔣經國後來正是取代了他的位置。我的外祖父在南昌時則於一偶然的機緣,搭救過兵變中的軍閥朱培德,後來外公開了錢莊,但席捲全球的墨西哥白銀暴跌風浪中,他也一頭栽到底。1938年我父、母兩家族皆逃難到贛州,外公不久病逝,三寸金蓮的外婆強撐門戶。外婆家在南昌時的女傭蓉媽,到贛州後曾在章亞若母親家幫傭,她沒有割斷與外婆的走往。這兩位都愛抽水煙的主僕,綿長而隱秘的談評話題之一便是章亞若神秘的死,這話題一直延伸到勝利後兩家族回歸南昌,延伸到外婆去世。一旦發現托著腮幫偷聽得入神的我們姊妹時,外婆會駭然告誡:別瞎傳啊,要命的事。既然是要命的事,為何主僕年年月月愛聽愛說?在贛南時,我的父親胡江非從事音樂事業,我的二舅吳石希就是話劇《沉淵》的主角,《沉淵》公演之際正值章亞若猝死,蔣經國狂暴無理地禁演該劇,那時正是我表舅吳識滄領著他們不知深淺地與蔣經國抗爭了一番。固然我開筆寫這部書時,又尋訪了一些有關的人物並參閱了有關史料,但這故事已在我心中積澱了許久許久。我想,這仍是女人的故事,悲愴的江西女人的故事。2011年10月20日,蔣孝嚴先生在台北親口對我言:“你的這本書是最早的、第一部全面深刻寫我母親的書,我從頭至尾、從頭至尾讀了,很感動。”該書原名《章江長恨歌》,後海峽兩岸出版人都改為現名,大概是從“名人效應”考慮吧。
《最後的貴族·張愛玲》(1996年收入我的自選集時更名為《張愛玲傳》,現恢復原貌)殺青於1992年,因種種原因捱至1995年暮春和仲秋才分別在海峽兩岸出版。仿佛是張愛玲在成全此書,據說解放日報刊出書評《“看張”的新文本/讀(最後的貴族·張愛玲)》的當天傍晚,新民晚報即登出張愛玲去世的悲訊。我想此書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暢銷書,十幾家報刊發訊息發評論連載等跟這不無關聯。生命是緣,從某種視角看這算小奇緣吧。但我的心並不狂喜。想張愛玲人生,肉身處於繁華熱鬧中,靈魂卻寂寞荒涼;張愛玲辭世之時肉身極至荒涼,靈魂卻無法拒絕熱鬧。也許,荒涼與熱鬧的種種碰撞才生出形形色色的傳奇?
關於《陳香梅傳》創作的前前後後,我已在該書的後記中作了冗長的描述,在此無須贅言。從認識她到塑造出她的文學形象,頭尾不過兩年,雖是有意識地走近她,但不能說是走進了她的心扉。1997年7月我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訪問時,未能見著她;2004年9月底至10月初,我應紐約大學之邀,再次赴美作學術交流時,非常遺憾,又未能聯繫上她。我不知道,我是否寫出了一個真實的她?我只求在廣袤深邃的歷史背景中,勾勒出這一個女人尋尋覓覓的人生軌跡和起伏不已的情感波瀾而已。 本事一經敘述就成了文學。張愛玲說過:“歷史如果過於注重藝術上的完整性,便成為小說了。”我的傳記文學,是傳記小說。傳記可以說是一種懷舊,一種追憶逝水年華,一種人類對人無長久的無可奈何的哀悼!傳記就像一張沉人歲月的河裡的網,到得一定的時機,便迅猛地將它扯上岸,作一檢點,作一總結,以為網住的都是精華,都是最實質的,其實天曉得。網眼有大有小,再說適中的也並不一定是最本質的。
如果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長篇小說,我的人生近不惑時才與編小說糾葛在一起。只是我述說我的人生時人們說我在編小說,我編出小說時人們卻說那是我的人生!我的真實人生不乏傳奇,我的虛構小說卻編不出傳奇。
在數量和重量上,1996年的自選集,傳記壓倒了小說;2005年、2012年的自選集,都力圖打個平手,《我論女性》的前半部為論說,後半部附錄我的中短篇小說和散文;《贛地·贛味·贛風——在流變與永恆中的地域文學藝術創作》前面為論說,後面是我創作的影視文本;仿佛想作個見證,贛地老女子我就是這樣看女性寫女性的。也像是猶在鏡中,雖然紅顏早已老去,但自己仍自在地久久地又細細地端詳自己。當然,心並不滿足,仍有失落,走了很久很久,回頭看看,幸而仍是“女人寫,寫女人”,我心依舊。
薔薇雨中的女人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會像“流言”般撒播么?
1996年的暮春,我致謝作家出版社和責編李玉英女士,因為能早早地在京都出這么一套齊楚可觀的自選集,他們對我的確是鼎力扶植。2005年的薔薇雨中,在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和老朋友張秋林先生的鼎力相助下,六卷本的胡辛自選集又自信面世。2012年薔薇雨中,六卷本胡辛自選集三度登場,仿佛總也沒過氣,總也不見老似的,怎么說都是件高興的事。感謝江西出版集團副總傅偉中先生,感謝責編熊侃先生,他們始終尊稱我為老師,其實,我與他們亦屬忘年交。感謝南昌大學的扶植。我信:清泉汩汩,真誠如一,定會滋潤一方青翠田園的。
我自信我留著一份懵懂的真誠,對人對己。
愛讀惠特曼的詩:“我願意走到林邊的河岸上/去掉一切人為的虛飾/赤裸了全身/我瘋狂地渴望能這樣接觸到我自己。”
胡辛於南昌大學
原序寫於1995年12月27日
補充於2004年10月8日
紐約大學歸來
再補充於2012年2月2日

圖書後記

莎士比亞說:女人如薔薇,轉眼就凋零。
這是女人的悲劇美。開得短暫卻熱烈,謝得悲涼卻從容。可說問心無愧。我喜歡。日本人喜歡櫻花,說是象徵人生的短暫悽美。我卻不甚喜歡。因為櫻花哪怕綻放時也薄若輕雲,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縹緲;凋謝時花雨亦輕如蟬翼,真箇是無言的淒涼!單薄、無助、短壽,仿佛少女時代便香消魂斷,這是淒涼。薔薇卻不是這樣,雖是暮春最後的花,且一年只開一次,但那花團錦簇的興興轟轟,無論是單瓣還是復瓣,花瓣皆為厚實豐腴的穩妥感,即使紛紛凋零也是悅目安心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薔薇雨是一種成熟女性貼戀後的撒手之美。
而雨,誠如朗費羅的詩句所吟:“有些雨一定要滴進每個人的人生里。沒有雨,大地化作一片荒漠;沒有悲傷,人類的心會變得寂寞,無情而傲慢。”
薔薇雨,便是暖春中的暖雨。
1989年暮春雨時節,我應江西電視台之邀,赴景德鎮拍攝電視系列片《瓷都景德鎮》,住距昌江不遠的高高的景德鎮飯店。忙裡偷閒,每每萬籟俱寂時便爬格子,竟將這一部長篇小說殺青!那時,可是名副其實的爬格子,數數稿紙,競超40萬字!一種徹骨的輕鬆,讓我推開夜雨中的窗戶,潮濕的雨絲刺激面龐,夜幕中的瓷都煙囪的森林雖朦朧一片,但仍依稀可見。似可聞昌江的氣息和水流聲。忽然間就有感悟:城市和城市是不一樣的。景德鎮雖是我的第二故鄉,可南昌畢竟鐫刻著我整個的學生時代!張愛玲說過:真正的家是合身的,隨著你一起長大。我想念起南昌來了。
我5歲時我們家從贛州搬回南昌,因為有家當,搬遷分兩路,一路走公路,一路走水路。我跟著奶娘乘船,雖是順流而下,也走了好些日子。至今清晰記得船上的快活與焦慮。每日摺疊了許多紙船,放進贛江,讓它們飛快地飄蕩。船家燒飯後鼎鑊底部的鍋巴捏成的團團,便是我的香零食。船上是很乾淨的,無論是男女老小,全赤著腳,艙里艙外任你跑。焦慮的是船行江上仿佛永無盡頭!總追著奶娘問:到了啵?船家娘就笑我:這女崽性子急,必早嫁。
回南昌後,我們第一個家安在北壇左側100號,是當時很希罕的三層樓的洋房子,離贛江碼頭咫尺之遙,登上三樓,贛江風光盡收眼底。不過那時已不見滕王閣,空留“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進入南昌市第一中心國小念書,國小校址是昔日的天后宮,以後知道,那就是媽祖廟,是祈禱出海平安的。我在一小隻念了一個學期,還記得班主任是個和藹的女老師,她讓我們把家中的玩具放到班上展覽,我將一隻小小的石猩猩帶了去,可第二天卻不見了,我哭了,女老師即領著我到小店挑了一隻玉猴子賠我,於是破涕為笑。第二學期轉到東湖百花洲旁的第二中心國小,因為離母親工作的花紗布公司近,還有國小校長曾是母親的老校長,老校長一臉大麻子,但人非常好。突然有一夜,家中失竊,幾口箱子都偷光了,父母親便決定搬家,這次從城北搬到城南,是大桃花巷1號。至今回想,亦是一塊風水寶地。巷口通向系馬樁、撫州門外,巷尾連著廉堂里、仁壽里、老貢院,平行巷是小桃花巷,周遭有荊波宛在、羊子巷、大井頭、孺子亭、高橋、幹家大屋、六眼井、書院街、松柏巷等,是書香與市井雜陳之地。我轉學進入幹家巷國小。校址便是幹家大屋的一部分。據傳幹家清朝時官至台灣巡撫。幹家大屋一是大,雖已破敗得千瘡百孔,但那上百進的規模、戲台樓閣院落重重疊疊的深遠還是讓我們感受到走不出的從前!二是奢華,所有的樑柱都是從台灣運過來的楠木做的,石礎雕刻精細,樹木參天。我們的教室幽深清涼,青石板地面、青磚牆壁,南昌夏季素有火爐之稱,但這裡是我們的避暑佳所。與教室連在一起讓我終生難忘的故事,是一位打一年級就是我同桌的男孩,到升四年級時,他突然抽條長高了,開學第一天,老師重排座位時,要他坐到後排去,平日裡萬分斯文的他突地犟了起來,紅著臉就是不肯,惹惱了老師,強行拉他,他卻雙手死死扒住桌沿,突地,嚎啕大哭,指著我說:我要跟她坐!老師笑了,全班哄堂大笑,我也傻笑。但鼻子酸酸的,第二天,他沒來校,以後也沒來。老師鄭重告知全班:他父親工作調動,搬家了,所以轉學了。他父親是那時鳳毛麟角般的工程師。但很快,此事似忘卻了。我有我上學放學邀來邀去的女伴,穿街過巷輾轉大屋間,大有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式的快感。街巷的路一式是堅硬的白麻石鋪就,縱橫交錯,一遇下雨,那種年深月久的清澈感,誘惑著你不得不赤腳而行!可惜的是,沒等到我們國小畢業,所有的麻石條全起走了,仿佛起走了從前!後來鋪成了三合土路再改成水泥路,
我上六年級時,幹家巷的高小部分搬到不遠處的三眼井,另立三眼井國小,又稱樟樹下國小。這兩個名稱都名副其實。國小東邊有三隻井圈的井,並且井上還有井屋,解放前是清潔堂的女人們用的,清潔堂主要是寡婦們的居住地,算是準尼姑庵吧,其內涵可稱豐富的悲涼與痛苦。國小內外皆有古老的大樟樹。樟樹下國小是一幢民國時期的宅院,也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深感。主樓兩層,是跑馬樓,也就是四面走廊環繞著碩大的庭院,院裡有桂花樹、玉蘭花樹、柚子樹什麼的,都很高大,院落中間已修成平平的操場,用來做廣播操、上體育課,還有那時流行的課間集體舞。下雨雪時,同學們課間就在走廊里瘋,打打鬧鬧,驚得老師們一次次從辦公室出來叱責我們要把樓震坍了!樟樹下國小與幹家巷國小之間今日的大菜市場,便是昔日幹家的練兵場,故名小校場。小校場的西邊便是頗有名氣的六眼井,六眼井在大街的正中,有碩大的井圍圍著六隻井圈,且有如桅桿般的吊著水桶上上下下的吊桿,好不氣派!那時尚無自來水,城裡人吃水都挑井水,於是,挑水也成了一門城市職業。從天蒙蒙亮到月上柳梢,挑水者絡繹不絕,六眼井周遭都是濕漉漉的,這是南昌的另番風景。六眼井的西邊巷內有普賢寺,北邊則接洗馬池和高橋。高橋是紀念高士徐孺子的,那時就早已沒有了橋:洗馬池和系馬樁,都是紀念豫章郡和南昌城的第一個築建者——漢高祖時代的穎陰侯灌嬰將軍的。我國小時代的足跡似很少走出灌嬰將軍系馬和洗馬的範圍,足以見古人的大氣魄。國小畢業時,我被保送到南昌一中,是保送者中的第一名。
南昌一中就在系馬樁的最南端,校門朝東,正對松柏巷。當老南昌一中人滿為患時,便在松柏巷內設立了高中部。系馬樁洗馬池一樣,都是很寬的大街,只是,洗馬池與中山路交接,是南昌熱鬧的大馬路;系馬樁卻無此種喧譁,有的是過日子居家的平和,只有與幹家前巷交接處有家茶鋪,終日裡人聲鼎沸。但是每當上學放學,尤其是放學的高峰期,學生的巨浪則淹沒了一切,總能讓你熱血沸騰。一中放學了!寬闊的系馬樁剎那間成了中學生的洪流滾滾!踢踢噠噠的腳步聲、嘁嘁嚓嚓的人語聲,他們少有背書包者,小學生才背書包呢。多是腋下夾幾本書,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旁若無人地高談闊論,有時放聲大笑,有時面紅耳赤,也許仍在繼續著一個個問題的探索和爭論,也許將他們喜愛或討厭的老師形容個痛快淋漓!他們匆匆前行,四節課下來後的飢腸轆轆也止不住腳步咚咚作響,好像青春期有使不完的勁,非得跟堅硬的麻石條比試比試。也還有停到路旁人家屋檐下的,掏出紙筆寫寫劃劃,那多是學習尖子,未來的北大清華生。洪流滾滾,勢不可當,讀國小時的我們是打心眼裡仰視的。當我也加入了洪流中時,不知不覺便擔負起使命感,以後聽到《畢業歌》:“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國家的棟樑”,是這么個意思。21世紀初的一個寒假日,有位從國小到中學同窗12載的男同學突然掛電話給我,說幾十年沒見面了,想見見。他也是樟樹下國小保送者之一,學習很好,但我們始終沒單獨說過話。這一回我們說了近兩個小時的話,比從前的12年說的話多100倍!他說到,六年級時,南昌市組織小學生與蘇聯小學生聯歡,樟樹下國小就派了我們兩個,班主任覺得無上榮光,讓我們兩個打破男女界線,手牽手走出校門。他說,我們一直牽著手,直到聯誼會結束!是嗎?這是怎樣的牽手!我一直以為他像我一樣的驕傲,心裡從來不會把哪個女孩裝進歲月。其實,我們彼此都惦記著,單純潔淨,真好。
噯,童年的回憶,有多少美妙和遺憾!還有佑民寺的大佛、繩金塔的銅頂、青雲譜的唐朝老桂,分明牽扯著遙遙歷史的那一端;系馬樁上擠擠挨挨的店鋪、茶肆、花生鋪、醬園、京果店、燒餅鋪、豬血攤、展覽著世俗的熱騰騰;古街古巷中的幹家大屋徐家大屋蕭家大屋,有名副其實囊括十幾進、從一個門進另一個門出便斜插過幾條街的,有名不副實就那么小小巧巧玲玲瓏瓏一進一廳的,屋中有我的親戚、同學和陌生人。似乎或隱或顯地籠罩著神秘的大家族影子:更不用說三眼井六眼井大井頭,那么多的“眼”!那古老清涼的井台,那挑水潑潑灑灑一路的水跡。至今還溫馨著我的心田。我的古城很小很靜,是默默無聞的袖珍小城;我的古城卻又很大很輝煌,沒有古城八一起義的槍聲,何來今日的紅色天下?
大約因了童年情結,我終於把烙刻進記憶中的南昌的點點滴滴融匯進《薔薇雨》中。雨潤薔薇奇妍,雨打薔薇凋零。人生是無盡的享受,其中包括痛苦。“薔薇雨”是書名,也是我創作的契機。它像一顆火星,將我半輩子對於女人思索的智慧之禾點燃起來,小小古城的古老家族老老少少的女子能鮮活於我的筆下么?一位南昌籍的外地先生,在夜半讀了《薔薇雨》後,急不可待地掛電話給他在南昌的親戚大談感想!而我的處女作《四個四十歲的女人》發表22年來,多少本土男女老少讀者總要問聲系馬樁!哎,地緣,就是這樣牽扯著人的心!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密西西比州的奧克斯福德鎮度過,他不斷寫“家鄉的那塊郵票大小的地方”,終於“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天地”。
當然,就像福克納所說的那樣,寫一個地方,一定對這個地方有某種恨,也有某種愛,才能寫出複雜的東西,如果只有愛,那末免太浪漫。
張愛玲說:“文人該是園裡的一棵樹,天生在那裡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展,也未嘗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艱難的事。”
有評論者日:“從不少大作家的創作經驗回顧中可以看到,同時,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也可以發現,一個作家成功的基本素質之一,是他對於尚不自覺的童年時代的記憶。作家有一個什麼樣的童年,有一個什麼樣的童年的記憶,關係到作家創作力的根基和底氣,作家觀察世界的外視角和內視角,和作家的一切藝術手段背後的感覺底色,等等。”信然。
1992年初,我曾在《屬於我的薔薇》中寫道:
“如果女性注定與花有緣,那末開在五月末的最後的薔薇恐怕該屬於我。過了盛期,不見繽紛,卻有兀傲;不見嬌柔,卻有單瓣野薔薇的清芬與野氣;自然,還少不了也能刺痛人的不算少的小刺兒。
“在我的生命中,有兩位女性哺育著我,知識母親的聰慧靈秀、僱農奶娘的堅韌善良,我都遠遠不及,幸運的是,在我的血質中終究溶匯了這兩位不同類型女性的精萃,當然也沉澱著我固有的種種劣質。
“於是。我赤誠我也裝飾著矯情,我聰明我也愚蠢,我直心直腸我也能曲里拐彎。我大大咧咧我也會使小心眼。我寬容隨和我也不忘報復,我充滿激情我的激情也填充著偏激。
“不止一個人不止一種表情對我說:你呀,雅俗共賞。是褒是貶?我不知道。
“我播種真誠卻有時收穫叛逆,我撒出虛偽卻有時網住了禮讚,我勤奮刻苦卻一事無成,我拋卻一切卻在瞬間得到命運的青睞,我孤獨時渴望理解,理解的開始卻又伴隨著嘰嘰喳喳的熱鬧。我看不清別人我更看不透我自己。或許,人生的美就在於無常的變幻和無止境的探尋?
“如果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長篇小說,我的人生近不惑時與編小說糾葛在一起。只是我述說我的人生時人們說我在編小說,我編出小說時人們卻說那是我的人生!我的真實的人生不乏傳奇,我的虛構的小說卻編不出傳奇。
“然而,我自信還留著一份懵懂的真誠,對人對己。
“愛讀惠特曼的詩:‘我願意走到林邊的河岸上/去掉一切人為的虛飾/赤裸了全身/我瘋狂地渴望能這樣接觸到我自己。”’
因了歲月的滄桑,也因了現代化都市的誘惑,舊城舊貌舊街舊屋正在一天天消逝,就是不太舊的景德鎮飯店,也已夷為平地了,我的心頭便有著種種失落,並非從建築學和歷史學的角度來剖析,這種失落猶如歲月的流逝不可挽回一般,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還有我的同代人如若在古城古巷古屋留下過屐痕的話,如若在青藤如瀑的院牆在濕漉漉的井台散落過思想的珍珠的話,那么,新的在抹去舊痕,可是,歷史絕不僅僅只在教科書中……
我願我的《薔薇雨》,在時光的流逝中,為這方水土這方人留下一點文字的攝影、筆墨的錄相,這便是永恆的慰藉。
1989年我的責任編輯,也可說必定為終生朋友的周榕芳先生約我寫作這部長篇小說,並為書名討論斟酌了許久,而且,正是在他的辦公室里,他要我掛通了王蒙老師家的電話,央王蒙老師給這部長篇小說寫個序。非常感謝王蒙老師於百忙之中寫了序,伴著北戴河的濤聲,雖大恩不言謝,我還是要說感謝!《薔薇雨》於1991年春面市。又在桂曉風局長的倡儀下,在南昌新華書店舉行了首發式和簽名售書。那一天,真是火爆極了!從10點到11點半,一刻不停簽了300本書,後來是書沒有了,才提前結束活動。1996年暮春,作家出版社李玉英女士、侯秀芬女士將此書作為四卷本自選集之一出版。1997年,上海永樂電影電視集團公司與江西電視台聯合攝製成28集電視連續劇,熱播大江南北。此後,21世紀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又分別將此書作為六卷本選集之一推出。至此,《薔薇雨》便已有了4個版本,7次印刷,就像雨中薔薇,花謝花會再開,怎么也沒個完!
胡辛 2005年5月26日於南昌
補充於2012年1月8日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