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薅草鑼鼓它由
田間生產、薅草勞動、
山歌藝術等表現形式組成。主要以二人敲鑼打鼓給薅草人提勁,以此提高勞動效率而世代相傳的、表現勞動生產與音樂相結合的獨有山歌歌種。演唱時用高亢的唱腔,並加之鑼鼓穿插、幫襯,人聲與器樂交相輝映,詼諧幽默,場面十分壯觀。經過酉陽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搶救、挖掘和整理,“
薅草鑼鼓”已走出酉陽土家山寨,走向了大江南北。
薅草鑼鼓,渝黔一帶土家人俗稱“打鬧”、“打鬧歌”,鄂西州一帶也有叫“山鑼鼓”的,它由薅草勞動形式和田歌藝術形式兩部分組成,是土家族的一種伴隨勞動生產與音樂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在結群薅草、挖土、栽秧時,一般有兩位歌師傅領唱或對唱山歌,一人按
節奏擊鼓,一人應點敲鑼,鑼鼓間歇,歌聲即起,輪流對唱,整日不歇。歷史上,土家族地區山大人稀,單家獨戶勞力不足,加上野獸出沒,竊食莊稼,傷害人畜。在這種特定的自然條件和勞動環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團結互助、結伴成群、協作生產,並配以鑼鼓敲擊,既可作為勞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驚嚇野獸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風格獨具的薅草鑼鼓。薅草鑼鼓具有相對固定的結構格式,它一般由“歌頭”(俗稱“引子”)、“請神”、“揚歌”、“送神”幾部分組成,有著請神求願、組織生產、鼓舞生產、調節情緒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勞動進行曲。
特點
薅草鑼鼓觸山歌、民歌和地方戲曲為一體,其音域寬廣、渾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鑼鼓聲,震撼山谷,氣勢磅礴。薅草鑼鼓是農民在田間自娛自樂,消累解乏,調動勞動激情,統一勞動進度的一種方式。“巫山族薅草鑼鼓”是巫山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該項目的成功申報,是對巫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一極大的鼓舞,同時“巫山薅草鑼鼓”這一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薅草鑼鼓”韻味悠長
薅草鑼鼓的打唱者稱“歌牌子”或“歌頭”,邊打邊唱,現編現唱,堪稱能人,其打擊樂有鼓、鉦、鈸、馬鑼等。“歌牌子”或“歌頭”領唱,眾接腔合唱,配以鑼鼓伴奏。鼓聲時輕時重,陰陽有致。鑼鼓聲熱烈響亮,領唱者慷慨激昂,勞動民眾的和聲波瀾起伏,在山谷里久久迴蕩,原生態韻味悠長。
薅草鑼鼓的唱詞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單句虛詞拖腔,複句押韻,且一韻到底。十字句如:“他二老做事情真是短見,無兒子還克寸財為的哪般?從今後再不能回家接班,我寧願打柴賣度日過年。”
薅草鑼鼓從形式上有“單鑼鼓”(2至3人)和“夾鑼鼓”(5至9人)。農民在插秧、薅草、改田等多人勞作時(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請歌師傅打“薅草鑼鼓”。方法是歌師傅面對勞作者邊打邊唱,隨著勞作者的進度逐漸後退。
唱詞內容生動活潑
薅草鑼鼓的唱詞均屬口頭創作,見好夸好,以物及人。對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調侃,或規勸,或打趣,或逗樂。除即興之外,也有唱秦香蓮的,罵陳世美的,說岳飛的,斥秦檜的。《山伯訪友》、《安安送米》等段子廣為流傳。也還有唱生產生活,婚姻愛情的……內容廣泛,生動活潑,地域特色濃郁,鄉土氣息撲鼻。
歌詞內容多為生活、愛情,以及流傳的王昭君傳說、“三國演義”、“封神榜”、“梁祝”等5000多首。加上隨口編唱的五句歌,數量無法統計。隨口編唱的五句歌如:
唱歌不畏難,也不是挑花繡牡丹,繡花要用針和線,唱歌只要舌頭卷,陪我歌師傅唱幾天。又如:姐兒住在對門岩,看著看著長起來,早上看到姐挑水,晚上看到姐抱柴,恨不得一翅飛攏來。
歷史
巫山“薅草鑼鼓”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民歌藝術形式。它主要分布在雙龍鎮、廟宇鎮、騾坪鎮、大昌鎮、龍井鄉、兩坪鄉等鄉鎮,據傳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那時的人們從漁獵轉為農耕,為驅趕野獸、祭祀山神而擊鼓鳴鑼吆喝,後演變成一種勞動山歌。
明代《三才會圖》一書中記載:“薅田有鑼鼓,其聲促烈清壯,有緩急抑揚。”
民國年間《宣漢縣誌》記載:“土民自古有‘薅草鑼鼓’之習。夏日耘草,數家趨一家,彼此輪轉,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數十人,其中二人擊鼓鳴鉦,迭應相和,耘者勞而忘疲,其功較倍。”
樂器組成
薅草鑼鼓的樂器,主要有鼓、鑼、鈸、馬鑼四件響器組成,鼓手領隊,發歌指揮,既指揮唱歌,又指揮生產,號召力很強。也有兩人一班,一人挎著鼓,打鼓發歌,一人掌握鑼鼓架,架上掛著大、小鑼和鈸,敲打三件樂器接歌。薅草鑼鼓演唱形式靈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一領眾和,一人或兩人叫,鋤草的人一齊接;或鑼鼓師付自打自唱,不拘一格。“唱”和“打”也有不同的配合,若唱時不打,只以鑼鼓作間奏,謂之“住鼓聽聲”;若邊打邊唱,以鑼鼓伴歌,則稱之“鼓裡藏聲”。有的地方還配有嗩喇,稱為“吹鑼鼓”,僅用打擊樂器伴奏接腔的稱作“盤鑼鼓”。
演奏方法
鑼鼓的演奏方法,種類很多,複雜多變,有快節奏和慢節奏之分。鑼鼓點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隨著節奏的加快,出現勞動的高潮。一天之內,形成三起三跌,稱為“三潮”。特別是在收工之前,要趕勞動進度,鑼鼓節奏越來越快,叫著“放擂”。放擂時的勞動場面,土家人自己是用“餓馬奔槽”一詞來形容的。鑼鼓歌師既要演奏,又要演唱,勞動時間內不能間斷,一天下來,其勞動強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口唱要與鑼鼓演奏相配合,互相襯托,得以緩衝。一般是,在每一句唱詞中,要配以鼓鑼,在句尾上,又配以較長時間的鑼鼓點子,使鑼鼓在演奏中,較歌比重要大。這也是土家“薅草鑼鼓”未帶“歌”字的原因。
薅草鑼鼓的鑼鼓聲節奏鮮明,深沉渾厚,其打法為│ХΧ○│,歌詞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具體作法為:歌手站在薅草人的後面,一邊敲打鑼鼓,一邊吼唱。歌手或兩人對唱,每人兩句,以鑼鼓聲為節奏,邊唱邊舞;或兩人領唱,薅草之眾和之,間以鑼鼓,邊唱邊舞。最常見的當屬後者,因為後者所產生的氛圍較前者熱烈。舞蹈的動作特點為:雙手隨腳步擺動,左手左腳,右手右腳,動作柔中帶剛,自然擺動。
曲牌
薅草鑼鼓的曲牌,種類紛繁。在渝黔一帶土家地區,主要有“號子”和“揚歌”等類。“號子”又分“請神號”、“出工號”、“下田號”、“清茶號”、“收工號”、“抒懷號”等;在湘鄂一帶土家地區,主要有“聲子”、“號子”、“調子”、“溜子”和“揚歌”等類,共有上百種曲牌。其中以“穿號”和“揚歌”為主,其他曲調只在一天中的一定時間內演唱,或在需要轉調時演唱。“穿號子”由兩首內容相近的山歌組成,前一首稱“梗子”,後一首稱“葉子”。演唱時,將“梗子”與“葉子”的詞句相互穿插起來,由鼓手和鑼手互相和唱。具體穿唱的方式,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別。“穿號子”的種類也很多,從“穿”的方式分,有“大穿”、“小穿”、“半穿”、“滿穿”等;從號子的內容分,有“梳頭號子”、“洗臉號子”、露水號子、“長聲號子”、“傳茶號子”、“喜鵲號子”、“散號子”、“花兒嬌”等等。“揚歌”,包括“九剎”、“九聲”、“九揚”三種,各又有九個曲牌。一天中的三個不同時間段,都要唱一次“揚歌”。“揚歌”是薅草鑼鼓中的核心曲牌,也是衡量鑼鼓歌師水平的曲牌詞段。歌師之間的較勁,一般都在揚歌部分。
在唱腔中,普遍都為高腔。這也是勞動歌的一個特點。邊勞動邊歌唱,低腔低調是無法唱的。
歌詞
唱詞
薅草鑼鼓的唱詞一頭一尾有固定的內容,中間多是“薅詞”。唱詞中往往夾有大量說白快板,每唱完一板,和以鑼鼓。按一定程式把各種腔調唱完,從下田唱起,一直唱到收工。
歌唱的內容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愛情。曲牌早中晚各不相同,例如上午唱[四聲子]:“鼓錘拿一對,打進歌場內,麻布洗 臉初相會”。“早晨來得早,露水一條河,打濕絲鞋白裹腳 ”。下午唱[揚歌子]:“吃噠中飯下田來,鑼靠鼓來鼓靠懷,拜上打鼓匠師付把翼擺。”,二歇下田唱[四聲子]:“歇了一會茶,又把歌來發,南腔北調任我拿”。收工唱[回聲子]:“日頭下了岩,鑼鼓腰了台,今天放工早,明天早點來。”曲牌的運用基本上因時而宜,但也有穿插進行的,都是高腔,歌唱者為了有間歇的機會,故鑼鼓點子很多,其節奏,一天之中有快有慢,叫做“三起三跌”,也有叫“三潮”的,即早中晚三潮,各有由慢到快的節奏。隨著節奏的加快,出現勞動的高潮。特別是收工之前,越打越快,叫做“放擂”。薅草鑼鼓有它自己獨特的鑼鼓點子,鑼鼓經的念譜也特別,念作“撲薅 撲薅 撲的撲的薅”。
薅草鑼鼓的歌詞多為一韻到底,而內容則分為“歌頭”(俗稱“引子”)、“請神”、“揚歌”、“送神”四個部分。歌詞的內容里祭祀就占去了一半,而娛樂同樣也占去了一半。
歌頭
“歌頭”通常無固定的形式,既可以循規蹈矩,也可以即時編唱。有的“引子”一開始就唱出了薅草時的熱鬧蓬勃景象。如:
早早起 霧沉沉 層層濃霧不見人
東方一朵紅雲起 西方一朵紫雲騰
紅雲起 紫雲騰 滿天白霧變紅霧
紅雲映紅山和水 太陽照著唱歌人
鑼聲驚得河水響 鼓聲震得山谷鳴
百鳥驚得滿天飛 野獸驚得藏山林
唱得天地多晴朗 唱得日月放光明
土司不敢收歌稅 三天不敢開衙門
魔鬼聽了打顫顫 穀神聽了喜盈盈
┅┅
揚歌
“請神”順序是固定的,先請“歌爺,歌娘”,再請“五方神靈”、太陽、“土地”、“八步大神”等,請的神不同,歌詞就相應的不同。
“揚歌”是整個打鬧歌的主要部分,也是最為精彩的部分。其唱的歌詞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根據當時的勞動場面而立時編唱,還可以採用
盤歌的形式一問一答。吼唱的時候,歌手可以盡情發揮,藉以激發薅草人的勞動激情,而有的“揚歌”則唱出了土家人祈求豐收的強烈願望:
鑼鼓打得響沉沉 聽我字字唱分明
莊稼切實保護好 定叫五穀得豐收
一天田邊走三道(次) 三天土裡走九巡
不準老鴰啄種子 莫叫野豬拱苗根
捉到青蟲要捏死 抓住蝗蟲要抽筋
捉到老鴰砍翅膀 打倒野豬大家分
薅草淋糞要展勁(努力)三薅三淋要認真
只要樣樣做到了 穀神爺爺有眼睛
包穀竿上打甩秋(盪鞦韆)高粱長像楠竹林
包穀個個像牛角 小谷坨坨像纜繩
綠豆葉子包得鹽 高粱竿竿把船撐
穀神爺爺也高興 保佑年年穀豐登
“送神”部分,唱詞不多。送走神靈後,還要唱幾句頌祝東家五穀豐登的話。整個打鬧歌的過程方才終止,而一天的薅草勞動也到此為止。
起頭歌
起頭歌,歌師開始領唱,預示這一天勞動正式開始,鑼鼓繼續敲打,唱:
滿地人兒黑油油,我為大家起歌頭;
裁衣先從袖上起,唱歌先從我開口。
正題歌
正題歌,也叫開本歌,即薅草進入高潮,領歌者正式唱有故事情節的民歌或有本的戲,如:
玉米葉兒像把刀,三月點來四月薅。
花兒開在尖尖上,包包結在半中腰。
或:
太陽落坡四山陰,唱個山歌去搬兵。
男兵搬的楊宗保,女的搬的穆桂英。
特別是在太陽當頂最熱和薅草最累的時候,歌師的歌也就更來勁了。如:
薅草要薅散子花,十人見了十人夸。
切莫薅些弔喉草,白雨一過往起爬。
如發現有人薅草時體力不佳,歌師便會跟在掉隊人的後面,敲鑼打鼓,唱歌鼓勁,以示儘快趕上。如:
早點來,快點來,莫在後面緊到捱。
老的捱起黃腫病,小的捱起瞌睡來。
此時鑼鼓聲、鋤頭聲、歡笑聲響成一片,大家你追我趕,幹勁十足,情緒熱烈,掉隊者也很快追上,大家的勞累疲乏也隨之而消,一大片玉米地眨眼工夫就被薅完了。
歇氣歌
歇氣歌,即勞動間歇休息時唱的歌,多為一些風趣的山歌或情歌。如:
清早起來就上樑,樑上有個好堰塘。
好個堰塘又無水,好個妹兒又無郎。
或:
太陽落坡四山黃,妹兒出來收衣裳。
衣裳搭在肩膀上,瞟眼瞟眼望小郎。
鑼鼓
酉陽薅草鑼鼓
歌詞結構酉陽薅草鑼鼓歌詞結構較為固定,主要有五五七句式、五五七五句式、十字句等,一般是單句虛詞拖腔,複句押韻,一韻到底。歌詞內容豐富,涉及民間傳說、生產知識及勞動場景等,地域特色濃郁,鄉土氣息撲鼻。
2010年,
酉陽桃花源景區發現了一本《土家薅草鑼鼓》,據考證該歌集出自明代,雖歌集陳舊,但保存完好。全書有120頁,雙面抄寫,唱詞採用七言絕句,採用一唱一答形式,朗朗上口,完整記錄了薅草鑼鼓的全過程,同時也充分印證了酉陽是薅草鑼鼓之鄉的不爭事實。
2008年,《薅草鑼鼓》成功亮相加拿大華人春節聯歡晚會,2010年參加央視音樂頻道《民歌 中國》欄目演出,同年又參加了“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舞蹈類)調演活動”北京展演,反響強烈,獲得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酉陽薅草鑼鼓從此走出深閨,走向全國。
民間藝術的奇葩
酉陽薅草鑼鼓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歌師傅在勞動隊伍里來回走動,鳴鑼擊鼓,時刻觀察勞作隊伍的進度,並根據具體情況實時變換唱詞和鼓點,以指揮勞動隊伍按時圓滿完成薅草任務,唱到精彩處,眾人“喔火”齊起,確有“一鼓催三工”之效。
酉陽薅草鑼鼓程式分為歌頭、請神、揚歌、送神幾大部分。先請歌師傅歌娘歌爺,請五方神、天地日月、諸天眾神、土家祖先;揚歌部分唱的大都是歷史故事、戲劇情節、神話傳說,也有現場發揮,即興而歌的。
薅草鑼鼓曲牌有30多支,高腔曲牌有半聲號子、對聲號子、二接頭號子、三接頭號子、揚歌、趕號子、帶趕歌、下山號子等,平腔曲牌有端公調、四平調、請神調、揚歌調等等。
酉陽薅草鑼鼓的伴奏樂器主要是鑼、鼓。在伴奏時,鑼鼓點有一鼓一調和一鼓多調兩種,伴奏方式有鼓裡藏聲、停鼓聽聲、叉鼓聽聲等。
黔北的薅草鑼鼓
流行於黔北的薅草鑼鼓主要在仡佬族和土家族以及部分漢族地區。有關資料表明,黔北的薅草鑼鼓的起源是由古代的人們在農業生產中對農業神的祭奠活動發展而來;亦有傳說認為是人們為了驅逐糟蹋莊稼的野獸,便在田間擊木打鼓吆喝,後來演變成唱打鬧歌,即薅草鑼鼓。
流行於遵義漢族地區的薅草鑼鼓調子上頗具特色,主要體現在轉調上。除了上下五度的轉調外,還有“以商為宮”和“以角為宮”的大二度和大三度轉調。這種處理常使人耳目一新,情緒振奮,從而起到了減輕疲勞,鼓舞勞動熱情的作用。一首流行於遵義的海龍鄉一帶的薅秧號子的歌詞是這樣的:
領:清早下河洗菜薹,石兜瓦磚兒,
合:溜勒溜子蓮花,溜勒溜子梅花,四季花兒開喲嗬。
領:順呀順水來呀!
合:哎呀七兒呀,哎呀八兒啦,哎呀喳喳,哎呀喳喳依喲,石兜瓦磚兒順是呀順水來。
領:財主心腸實在壞,長工的日子-----
合:溜勒溜子蓮花,溜勒溜子梅花,四季花兒開喲!
領:苦難苦難捱喲!
合:哎呀七兒呀,哎呀八兒啦,哎呀喳喳,哎呀喳喳依喲,長工的苦難呀苦難捱!
由於土家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以致於土家族大部分民歌的歌詞都只能用漢語來記載。這樣一來,那么用土家族語言所唱出來的民歌在漢語記載中就失去了其本來的韻味和內涵,而且其意義也大相逕庭了。
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主要分布在廣元市四縣三區境內,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鑼鼓最具代表性。
川北薅草鑼鼓把民間文化與音樂融入艱苦的勞動中,是川北山區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歷代先賢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青川山里人把川北薅草鑼鼓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使民間音樂在勞動中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並且不斷豐富其內涵和形式,使這一民間音樂形式更加絢麗多彩。
川北薅草鑼鼓一般在二道苞穀草或鋤黃豆草時進行,一人擊鼓,一人敲鑼,敲鑼者為歌郎,在數十人的薅草隊伍中起指揮作用。薅草鑼鼓一天的表演過程大致分為牽線子、扎蓋子(起歌頭或排歌頭)、安五方(或拜五方)、說正文、耍歌子、辦交接等步驟。川北薅草鑼鼓代表曲目有《韓湘傳》、《八仙圖》、《十二枝花》、《牧牛打虎》、《延九錘》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
1982年,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門曾組織全省音樂工作者來宣漢對以薅草鑼鼓為代表的巴山民歌蒐集整理,並出版了專輯。3月,宣漢縣土家族民歌薅草鑼鼓,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14日,宣漢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