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壩民歌(竹溪民歌)涉及竹谿縣15個鄉鎮,有山歌、田歌、情歌、薅草鑼鼓、船工號子、竹溪花鼓、竹溪喪鼓等表現形式。2003年,竹谿縣有關部門出版了《向壩民歌集》;2005年,竹谿縣向壩鄉被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省級民歌之鄉”。向壩民歌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對唱為主,對唱主角一般是女性,並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達頗具流傳性歌謠的思想內涵。歌謠的思想內涵大多以艷、賢、諧、怨為主格調,用以表達不同人物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鮮明個性。 向壩民歌,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之一。在內容上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意願;在形式上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審美和藝術創造。從古至今,它在農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向壩民歌靠口頭相傳,沒有固定的樂譜,只有相對穩定的曲調,歌詞通俗易懂,生動具體,形象化,口語化,音樂語言樸實簡潔,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易學易唱易傳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向壩民歌
- 音樂風格:民族特色
- 別名:竹溪民歌
- 表現形式:薅草鑼鼓、船工號子等
- 歌曲文化:峽山文化
- 特徵:群體性特徵
- 土著性:異域文化浸染與滲透的土著原生態
- 教化性:向壩民歌具有教化品格
- 群體性:被蒐集整理出15種主要形式
- 開放性:民歌歌詞可謂包羅萬象
藝術特徵,土著性,教化性,群體性,開放性,多重性,文化價值,
藝術特徵
土著性
作為山地民歌,向壩民歌不同於雲貴、不同於青藏、不同於長白,也不同於黃土高原,它是帶著鮮明峽山文化特徵的大巴山的歌。其思想內涵主要以艷、賢、諧、怨、哀為主格調,我們可以統稱其為小調,這些小調大多詠唱私情、充滿愛慕、親昵、挑逗的語彙和情緒表達,歌詞風騷潑辣,表達直白,調式和腔格異彩紛呈,帶有濃郁的山野俚間痕跡。向壩的民歌不僅種類多,號子、山歌、田歌、小調、風俗歌、生活歌等等繁雜多樣,調式和腔格異彩紛呈,而且向壩民歌的地域特色也非常鮮明,是少有異域文化浸染與滲透的土著原生態。
教化性
向壩民歌具有教化品格。民歌不僅僅是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民眾性的文化活動形式,而且還是向壩人做人處世、談情說愛的啟蒙教材。她通過歌曲的形式為聽歌的人找回遠古山民的風采,歌頌人間固有的傳統美德。以“賢歌”為例,賢歌所反映的主人公深明大義,賢慧樸實,任勞性怨,體貼入微。
群體性
關於向壩民歌口頭傳唱的群體性特徵,如前所述,向壩民歌已被蒐集整理出15種主要形式,5種主要格調,162種曲牌,3800首完整歌詞。同時,在向壩鄉境內還發現2000多名民歌手,70%的成年人能隨時隨地熟練演唱民歌,200多戶祖孫三代能同台演唱。向壩民歌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向壩民歌是向壩百姓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逢村裡的、戶上的紅白喜事,如蓋房上樑、結婚、嫁女、傳統節日、老人百年等場合,那些歌師爺、歌師太、歌師傅、歌師兄、歌師弟、歌秀才都主動匯集一堂自成擂台,各自大顯身手。
開放性
向壩民歌其精神品質極具開放特質。民歌歌詞可謂包羅萬象,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秧歌,居家過日子有多不勝數的小調,向壩人天生會唱歌,巴山楚水給了他們歌唱的天賦和靈性。無論男女,他們的嗓音圓潤清越,如同幽谷嘩啦啦的山溪,音域也很寬闊,一聲號子喊起來,鋼琴的最高音階都無法企及。好歌加好唱,這使向壩民歌有極好的觀賞性,向壩民歌並不憑藉書本,而是憑藉人民的口碑表達心志。
多重性
向壩民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並傳承至今的。作為歷史的產物,必然烙上時代的印記,反映當時的自然生態狀況和社會的政治、經濟等狀況,具有歷史價值;同時它們還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文化遺產本身包含著特有的、豐富的文化信息。民歌包含著大量反映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創造能力等信息,具有科學價值。因此,向壩民歌的學術價值,至少關涉美學、音樂學、社會學等多重層面。
文化價值
向壩鄉2005年被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省級民歌之鄉”。2009年,向壩民歌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壩民歌多以山歌、號子、田歌、小調、情歌、風情歌、生活歌為主,以艷、賢、偕、怨、哀為主格調,有140多個曲調,具有濃郁的向壩特色。向壩鄉80%的成年人都會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