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漢曲藝
- 主要內容:錢棍舞、車車燈、薅草鑼鼓等
- 所在地區:宣漢
- 主要機構:“宣漢縣曲藝改進社”
宣漢,曾經的曲藝之鄉,歷史見證著昔日的輝煌,宣漢曲藝何時春再來,
宣漢,曾經的曲藝之鄉
從縣誌等文獻得知,曲藝在宣漢歷史悠久。但曲藝藝人分散,雲遊無定,賣藝求生,社會地位低下,形同乞討,唯比乞丐多一種賣藝的手段,所謂“只要肚兒里有貨(書目),走遍天下不挨餓”。賣藝自在,卻不像乞丐有幫。藝人沒有自己的組織,只是在拜碼頭、拜師的時候,同行之間有些聯誼交往,或者三五藝友聚會切磋技藝,聚會一過又四散八方,互無聯繫。
1933年3月,紅四方面軍來到宣漢。紅軍有宣傳隊,節目多為曲藝。宣漢蘇維埃成立後建立宣傳隊,吸收窮藝人和有演唱基礎的青年、兒童參加,歸文教委員會領導,由宣傳委員朱孔陽負責,地點在城東張家祠,共20多人,以演唱曲藝為主。曲目有紅軍政工人員傳授的金錢板、蓮花鬧、快板,以及鑼鼓詞《參加紅軍好》、《擁護蘇維埃政府》、《打土豪保全寧》、《活捉劉湘狗兒》等。這是宣漢第一次建立曲藝宣傳組織,曲藝藝人興奮異常,以曲藝為武器,宣傳革命道理,鼓動民眾參戰支前,參加紅軍。朱孔陽之子朱頂固即參加了紅軍,也搞宣傳。後來紅軍北上,朱頂固隨軍長征,解放後任重慶市文化局局長,朱孔陽被國民黨下獄至死。
紅軍北上以後,國民黨政府注意到了曲藝宣傳的威力,1935年宣漢縣成立民眾教育館(即文化館),開展文化活動,將曲藝演唱列為一個門類。宣漢舊政府將曲藝列為理政內容。
1938年,全國掀起抗日熱潮,曲藝界無論專業、業餘藝人熱血沸騰,以曲藝為武器宣傳抗日,創作出《勸郎參軍》、《打倒小日本》、《十勸》、《十想》、《雙探妹》等段子,以花鼓、金錢板、錢棍等曲種到處演唱,鼓舞民眾鬥志。但藝人地位低下的情況並沒有改變。
在宣漢的主要曲種有清音、揚琴、竹琴(漁鼓筒)、金錢板、荷葉、花鼓,快板群、蓮花鬧、四川方言詩、車燈、錢棍、諧劇、背篼戲(相書)、評書、故事、四川盤子、聖諭、雙簧、送財神(唱土地)、泥人道、板凳龍等。
歷史見證著昔日的輝煌
1950年,縣委、縣政府對曲藝工作十分重視,把藝人組織起來,在大禮堂後面劃撥八間公房作為宣漢曲藝藝人辦公和居住。加強領導,由縣文化館直接管理,組織藝人學習政治、業務,改進演唱形式和內容,在此基礎上組建了“遊藝組”。1952年,先後成立“宣漢縣曲藝改進社”和“宣漢縣曲劇隊”,負責指導改進曲藝的全面工作。1954年10月成立“宣漢縣曲藝工作者協會”,安排、接待本地和外來藝人的工作與生活,都由曲協負責。
1960年,由曲協會辦起有百餘座位的“曲藝茶園”,作為本地藝人的演唱場地,接待外地藝人獻藝的場所,以利影響、引導藝人“說新唱新”。茶園經營情況良好,每月由曲協派兩位老藝人輪流值班演唱和接待外來藝人,其餘藝人輪流下鄉巡迴演出。演出的曲目有《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苦菜花》、《鐵道游擊隊》、《奪印》、《雙槍者太婆》、《江姐上華鎣》等,曲種有評書、竹琴、金錢板、荷葉、蓮花鬧,車燈等。
1964年,以藝人劉志舟等組成“曲藝隊”,深入農村演出。同年6月,更名“宣漢縣農村曲藝隊”,充實了人員。這批人除演出原曲種外,還新添了相聲、故事,方言詩朗誦、諧劇、表演唱,小歌劇、小話劇等曲種。結合當時形勢演出了《賣西瓜》、《兩塊六》、《三找雞》、《秀才下鄉》、《小會計》、《蔣兵自嘆》、《浪費害人精》、《雷鋒班》等。曲藝隊演遍宣漢各地,深入到雞唱、河口、自由等最邊遠山區的田邊、地角、院壩演出。還開赴達縣、開江、萬源等地演出,每到一處,票房價值比其他縣劇團高過數倍。
當時還借用正在宣漢縣農場勞動鍛鍊的省川劇藝校學生裴壽軒、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學生劉曉慶(後來的電影界名人)等參加演出。1972年,撤銷曲藝隊、川劇團,演職人員大多被分配到工廠、學校當工人,少部分留在新建立的縣文工團。
宣漢曲藝何時春再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多元文化衝擊,以及由於一些老曲藝家相繼離世,最年輕的也已經退休,更年輕的隊伍還沒有形成,宣漢曲藝後繼乏人,2003年,縣曲藝家協會與縣戲劇家協會合併為宣漢縣戲曲家協會。
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黨政的重視,宣漢造就了一批曲藝家,他們是黃道宣、陳雲福、嚴學禮、向澤朗、朱成堯,先後獲省市及全國獎項。黃道宣創作的作品幾十年長演不衰,向澤朗所擅長的宣漢背篼戲,由於在全省的影響,縣非遺中心已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望成為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現活躍在宣漢舞台上最年輕的都已經是60多歲。曲藝是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國家已經實施多年的文化工程,宣漢縣的評書、金錢板等項目已經確定為縣級保護名錄,但是非遺保護首先是保護傳承人,再好的項目沒有了傳承人就意味著滅絕。所以要振興曲藝第一位是培養人才、發現人才,讓一些愛好者和有一定藝術天賦的人才多上台、多學習、多鍛鍊;相關部門應拿出切實可行的一些辦法,如舉辦培訓班、專場演出等發現人才,在節慶活動中儘量安排一些曲藝節目,經過一段時間以達到造就一批人才的目的。還要創造條件走出去請進來,開開眼界,增長見識。修訂文藝創造獎勵辦法,加大激勵機制,讓他們充分感到文化的春天已經到來,鼓勵更多的人去為曲藝事業奉獻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