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關古道

蕭關古道

蕭關是歷史著名關隘,為秦漢時期四大名關之一,它在“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四關之中稱為“關中”。蕭關是拱衛關中的門戶,是控扼中原通往塞北乃至西域通道的雄關。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瓦亭村是“蕭關”舊址,也稱“驛藏關”,是漢唐以來雄踞西北地區的重要關隘之一,有險隘“鐵瓦亭”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關古道
蕭關介紹,新聞報導,歷史價值,

蕭關介紹

蕭關是歷史著名關隘,為秦漢時期四大名關之一,它在“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四關之中稱為“關中”。蕭關是拱衛關中的門戶,是控扼中原通往塞北乃至西域通道的雄關。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瓦亭村是“蕭關”舊址,也稱“驛藏關”,是漢唐以來雄踞西北地區的重要關隘之一,有險隘“鐵瓦亭”之稱。
蕭關不是一個點應該是一個“帶
《中國社會科學報》:蕭關有秦漢蕭關與唐宋蕭關之別。那么,蕭關故址今何在?您認為,蕭關遺址應該在哪裡?
薛正昌:關於蕭關故址有七八種說法:隴山關說、瓦亭關說、三關口說、硝河城說、開城說、古城說、固原城北十里舖說等。我以為,要考察和研究秦漢蕭關故址,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量。
我們通過對焉氏塞、安定郡的析置、朝那、高平、北地都尉孫卬等與蕭關相關的幾方面進行考察,認為秦漢蕭關在固原東南三關口、瓦亭峽一線,並形成一條防禦帶。
“朝那”、“蕭關”是一地。朝那在先秦是一個比較大且有一定影響的地域概念。“春秋朝那地,秦北地郡,漢安定郡。”《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這裡將朝那、蕭關並提,但依文意看,蕭關在朝那。《史記·孝文本紀》:“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這裡只提朝那,未提蕭關。其實,文中“朝那塞”就是指蕭關。《史記·李將軍列傳》載:“匈奴大入蕭關”,又提“蕭關”,未及朝那。《史記·馮唐列傳》載:“匈奴大入朝那,殺北地都尉卬。”這兩處“朝那”、“蕭關”互為印證,二者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可見蕭關就在朝那,地處高平境,回中道必經此地。
秦漢蕭關應為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段險要地帶,並統稱蕭關。也可以說,古蕭關不是一個“點”,而應該是一個“帶”。瓦亭峽這一段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是往來軍馬難以逾越的狹長地帶。處在這個防禦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有“鐵瓦亭”之稱,實質上應是古蕭關的重要屏障,也是歷史上西北地區的重要關隘之一。建武八年(32年)四月,光武帝劉秀親征高平(今寧夏固原),即由蕭關古道而進,於高平大會河西五郡太守。所以,蕭關的防禦體系是一個帶,是一個整體。
古人說的“蕭關在其北”,這裡的“蕭關”,應指這一狹長雄關北面的關口,即瓦亭峽以北,在今青石嘴一帶。青石嘴位於茹河上游,茹河自西向東出高平入朝那。由朝那西北行過蕭關,就是當時出塞的一條重要通道。漢武帝數次巡幸都經蕭關北行。《史記·平準書》說,武帝“北出蕭關,從數萬騎獵新秦中”,元封四年(前107)冬十月,武帝“行幸雍,祠五疇,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武帝出蕭關北行,就是走蕭關以北沿清水河谷的大道。因此,我認為由三關口至瓦亭峽到青石嘴,是蕭關由南向北形成的一個整體防禦體系,青石嘴是蕭關防禦體系的北面屏障

新聞報導

《中國社會科學報》:蕭關與蕭關古道是什麼關係?
薛正昌:蕭關道,因蕭關而來。廣義的蕭關道,即漢唐絲綢之路東段北道,是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是歷史上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結合帶”。蕭關古道大致走向,是由長安出發,沿涇河過固原、海原,在靖遠縣北渡黃河,經景泰直抵武威。涇水、清水河谷地,是蕭關古道的載體。固原北去的線路還應包括靈州道,習慣上也把它包括在蕭關道範圍之內。
漢武帝元封四年開通的著名的回中道是漢代以後通往西北的絲綢之路的幹道,也成為蕭關古道銜接和延伸的一條永久性大道。它是當時由中原出塞的北部雄關,唐以前“蕭關道”的稱謂已約定俗成。初唐時,蕭關道不僅是這條絲綢之路古道的代稱,而且政府以蕭關道命名,專設大總管,委以行政職能,全面負責蕭關道的軍事防禦。因此,蕭關道之稱,自然與秦漢蕭關有一定的承襲關係,是有歷史淵源的。在唐人的詩集裡,已有不少寫蕭關道的詩。
歷史上的“東潼關、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已經奠定了一個“四塞之固”的關中地理框架,拱衛著數朝古都長安城。而雄據“四塞”之北的蕭關,成為秦漢時最北端、最早、最重要的關隘,蕭關古道就是依隴山、穿過黃河進入河西的,沿途以清水河谷地相伴。山(六盤山)水(清水河)依偎的空間,成為秦漢以後蕭關古道的原形。追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古人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在開闢和利用這個空間。

歷史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報》:蕭關古道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到底有怎樣的價值?
薛正昌:蕭關古道是連線關中、西域間廣大地區交通的重要紐帶,與歷史上的軍事目的有很大關係,並產生過一定影響。
第一,蕭關道的開通,安定郡的設定,為“河南地”的開發奠定了基礎。秦統一了蕭關道上的義渠戎國後,蕭關道暢通。同時,徙民數萬家於河套,為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了積極的作用。西漢時期,漢武帝為進一步加強北地郡與隴西郡結合部的防禦,於蕭關道上設定安定郡,這成為大規模開發蕭關道沿線區域的契機。後來漢朝又在邊境增設亭、塞等軍事設施,大規模開墾屯田,先後遷徙上百萬人到西北邊地屯墾戍邊,使整個北方邊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第二,蕭關道的開通,促進了西北地區商業經濟的發展。蕭關道的暢達,安定郡的設定,加速了中原與邊地的商貿活動,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中西交通的敞開,使中國的絲綢源源不斷運往西方,而西方的良馬、玉石以及一些農作物如苜蓿、胡豆、胡麻等傳入中國,蕭關古道即是通道之一,曾出現“胡商販客,日款於塞下”的繁榮景象。作為一個農耕社會,這些農作物的引入,無疑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苜蓿、胡麻等至今仍是西北地區的耕種作物。當時的安定郡之所以率先種植苜蓿,可能與馬政有關。
第三,蕭關古道與中西文化交融。文化交流,是絲綢之路承載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文學藝術、科技、醫藥、宗教(包括石窟)、習俗、歌舞等。絲綢之路對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繁榮有著重大影響,尤其是對佛教文化影響深遠。像中亞粟特人即“昭武九姓”(“昭武九姓”固原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外來型的)、 李賢夫婦的合葬墓(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納更具有代表性)、須彌山石窟(絲綢之路文化與石窟文化在固原的表現)等,都是中西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典型表現。
蕭關古道在歷史上對改造自然、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生活進步,特別是對古代中西文化傳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等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和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