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亭城

瓦亭城

瓦亭古城位於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境內,六盤山東麓。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的關隘。北靠瓦亭長峽,南臨三關要塞,六盤山橫亘西側,涇水蜿蜒東去,翠峰環繞,深谷險阻,是關中通往塞外的重要軍事屏障。自漢唐起就雄踞蕭關古道,是歷史上西北地區的重要關隘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亭城
  • 位置: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
  • 修建年代:東漢
  • 重修年代:光緒三年
發展歷史,周邊景點,

發展歷史

古瓦亭城群峰環拱,四達交馳,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曾經是“鐵騎突出刀槍鳴”的古戰場,有“鐵瓦亭”之稱,為兵家扼要之地。
瓦亭瓦亭
東漢始設郵亭,歷代為驛道必經之地。光緒三年(1877年)3月,魏光燾重修瓦亭城。修葺後的瓦亭城,“乃厚其基址,增其寬長,新築六百九十步有奇,補修一百八十八步有奇,依山取勢,高二丈七八尺至三丈六七尺不等,面闊丈三尺,底倍之。上豎敵樓,雉堞五百二十四,墩台大小八座,水槽七道,遂“屹為雄鎮”,因瓦亭城倚北山而築,所以只在東、南、西三面有城門,並均鑲有石刻門額以名之。
春秋戰國時期在商周時期,六盤山一帶是戎族的重要活動區。既有土著民族義渠戎,還有遷徙到這裡的犬戎烏氏戎等。《中國歷史大辭典》烏氏條下記:“烏氏,古族名。西戎八國之一。春秋時活動於今甘肅涇川、寧夏固原至甘肅靖遠一帶。”《中國歷史大辭典》烏氏縣條下又記:“本烏氏戎地。戰國秦惠文王置。治今寧夏固原縣東南。屬北地郡。秦烏氏倮以畜牧及與戎王交易致富,始皇令比封君。漢屬安定郡,北魏廢。”《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又記:“烏氏縣,戰國秦惠文王置,治所在今固原縣東南。東漢作烏支縣。”以上資料說明了五個問題。一是烏氏戎族活動在六盤山一帶。因此,當時把六盤山稱為烏山,把頡水(流經瓦亭峽的水)稱為烏水。二是秦惠文王收復烏氏戎後,在烏氏戎居住稠密區置烏氏縣。三是烏氏縣治所在今固原市原州區以南。當代學術界都認為:先秦、秦、西漢、東漢、晉代的烏氏縣治都在同一地。而《魏書·地形志》及《元和郡圖縣誌》所記烏氏縣在涇州安定縣東30里是不確切的,王仲輦《北周地理志》說那是“北魏徙置的烏氏縣城”。四是《漢書·地理志》說“烏氏……都廬山在西,莽曰‘烏亭’”。可見,王莽改“烏氏”為“烏亭”,東漢又改稱“瓦亭”,即“牛邯軍瓦亭”之處。瓦亭至東漢以來沿襲至今。五是《後漢書·郡國志》安定郡烏枝(即烏氏)縣下記:“有瓦亭(劉紹註:牛邯軍處),出薄落谷”(劉紹註:本傳有龍池山,《地道記》曰烏水出)。文中的瓦亭即今固原南之瓦亭。
瓦亭城遺址瓦亭城遺址
秦漢時期瓦亭城,很有可能是秦漢時期的蕭關城。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單于率十四萬騎兵與駐守蕭關的北地郡都尉孫昂大戰,關破孫昂陣亡,成為中國歷史上抗擊匈奴戰爭中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司馬遷跟隨漢武帝巡視安定郡時,專門憑弔了孫昂戰歿的蕭關。公元25年(劉玄更始三年),班彪從長安出發,前往涼州途中,特地到古蕭關考察了190年前的古戰場,憑弔他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孫昂。正因為蕭關的這一忌諱,前後漢書再未提到蕭關這一地名。而以瓦亭代表關隘,後人稱其為瓦亭關。直到隋唐,將隴山關設在瓦亭城,後又將驛藏關設在瓦亭城。
《史記正義》曰:蕭關,今名隴山關,在原州平涼縣界。(平涼縣即今原州區)。隴山關是唐代全國六個上關之一,據考證,也應在瓦亭附近。此外,蕭關是西漢雄關;東漢時蕭關之名湮沒,卻出現了瓦亭;到唐代隴山。關又成為關中北面第一關——三者一脈相承,似應指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就是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
隋唐至清代瓦亭唐時,關有上、中、下之分,隴山關為上關。《大唐六典》卷六:“京城四面有驛道者為上關。上關六:京兆府蘭田關,華州潼關……原州隴山關。《括地誌輯校》卷一:原州……平高縣,蕭關,今隴山關,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朝那縣之地。《史記·吳王濞傳》卷一百六:……燕王北定代、雲中,搏胡眾入蕭關(注引《史記正義》:今名隴山關,在原州平涼縣界)。”以上資料證實,唐隴山關即東漢瓦亭,西漢蕭關。
據清代駐固原的陝甘總督魏光燾《重修瓦亭碑記》載:“瓦亭者,據隴東陲,為九寨咽喉,七關襟帶。北控銀夏,西趨蘭會,東接涇原,南連鞏秦,誠沖衢也。”正因為有這樣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歷史上還曾經是“鐵騎突出刀槍鳴”的古戰場。清代,瓦亭也是屯兵戍守的要地。光緒三年(1877年)三月,魏光燾看到瓦亭城“舊制周七百四十七步,坍塌五百四十餘步,瓮洞堞樓,悉傾圮無存,”便“請幣重修”。因瓦亭城倚北山而築,所以只在東、南、西三面有城門。西門曰“鞏固”
意即面臨鞏昌、固原,又含有“西陲鞏固”之意),南門曰“隆化”
意即南接隆德、化平直隸廳,又含“隆恩感化”之意),東門曰“鎮平”
即東界鎮原、平涼,又含“鎮平西夷”之意)。我們看到的關城,就是那時重修的。
明清之際,此地摩崖刻石甚多,大部分毀於清末及以後劈山開路。摩崖碑大字約1米見方,小字約30厘米,分布在100平方米的山崖上。另有明代修建的楊六郎祠堂,面積約100平方米。山崖下有玉皇閣,閣下為楊六郎祠及娘娘廟,均依山而建,原有鐵鐘一口。祠、廟、鐵鐘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和“文化大革命”時期。近幾年,周圍民眾集資重修楊六郎祠和娘娘廟。

周邊景點

由於瓦亭城歷代駐有軍隊,這裡得到了開發。特別是到了清代,周圍的荒山得到開墾,之後栽種楊柳。蔥鬱的山峰,堅固的城池,依依楊柳,潺潺流水,相映成趣。每當雨後放晴之際,遊人若登高俯視,但見一幅雲蒸霞蔚,煙嵐輕妙的圖畫,煙雨相聚相離的景觀,成為佳境。故而,清《宣統固原州志》稱其為八景之一的“瓦亭煙嵐”。
古詩中有關“蕭關”的一些詩句:王昌齡的《塞上曲》——“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盧綸:“今來部曲盡,白首過蕭關”。陶翰:“驅馬擊長劍,役役至蕭關”。王維:“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清人韓國棟詩曰:六盤俯矚接三關,斗大孤城萬仞山。不斷雲根橫雁齒,每當雨霽擁螺鬟。畫圖猶待倪迂寫,旌旗常逢漢使還。試向蕭關一回首,依依楊柳水潺潺。
蔥鬱的山峰,堅固的城池,依依楊柳,潺潺流水,相映成趣。每當雨霽天晴之際,遊人若登高俯視,但見一幅雲蒸霞蔚,煙嵐輕妙的圖畫,煙霧聚相離的景觀,成為佳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