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紀念館

蕭軍紀念館

蕭軍紀念館建於1986年,始稱“蕭軍資料室”,是全國第一個在世作家資料室;蕭軍去世後改稱蕭軍紀念館。現有藏品4085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23件,三級文物282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凌海市蕭軍紀念館是一座蘊含濃厚文學氣息的標誌性建築,集展覽、收藏、學術研討、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所,是全面展示著名作家蕭軍人生軌跡和創作道路、思想風格的一座主題性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軍紀念館
  • 始建於:1986年
  • 現有藏品:4085件
  • 展廳面積:2800平方米
館舍簡介,展館藏品,蕭軍故居,蕭軍之墓,蕭軍生平,

館舍簡介

凌海市蕭軍紀念館始建於1986年,始稱“蕭軍資料室”,是我國第一位在世作家資料室,蕭軍去逝後改稱“蕭軍紀念館”,彭真同志為紀念館題寫館名。蕭軍紀念館新館經1995年和2006年兩次改建,現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展廳面積2800平方米,新館設計新穎、建築獨特、設施齊全,設有蕭軍生平廳、文物收藏廳、音像資料廳等十多個展廳。蕭軍紀念館是最早被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紀念館,並被遼寧省列為第一批省級紅色之旅建設工程。
蕭軍紀念館設計借鑑了國內外先進博物館、紀念館設計理念,將現代化展示手法和高科技展示技術相結合。館內設有蕭軍生平廳、文物收藏廳、多功能展廳、東北作家群展廳、音像資料廳等十多個展廳,並在生平廳安裝了由魯迅美術學院設計製作的蕭軍創作《八月的鄉村》的幻影成像;魯迅、蕭軍、蕭紅在上海的情景蠟像;延安寶塔山的場景復原;蕭軍故鄉的半景畫;先進的電子圖表等高科技設備,文物展廳主要展示了蕭軍捐贈的古字畫、古籍以及大量的珍貴手稿。展館內還設有全樓報警設備、配備溫度、濕度調控設備,為方便到館參觀遊客,館內還設定了遊客服務中心、遊客購物中心、遊客參觀指南、醫務室等。
蕭軍紀念館先後被命名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錦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渤海大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渤海大學中文系學習實踐基地”、“遼寧科技大學德育教育基地”、“錦州市文明單位”、 “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錦州市‘三八’紅旗集體”、“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博物館學會文學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中國蕭軍研究會研究基地” 、“武警八六一 一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凌海市第二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展館藏品

蕭軍紀念館總面積440平方米。由展廳、庫房、接待室、辦公室等幾部分組成。展廳面積120平方米。
正門正門
展覽內容供兩個部分:《我的文學生涯》和《遊子故鄉情》。
庫房收藏蕭軍作品手跡33件;生前錄像帶4本;錄音帶10本;線裝古書260套;明清時代的書畫253幅;現代名人書畫21幅;有關蕭軍的各種資料200餘件;日本友人贈送的木刀等實物25件。另有碑刻拓片、書籍、雜誌若干。

蕭軍故居

蕭軍(1907—1988),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東北作家群”的領軍人物。原名劉鴻霖,筆名除蕭軍外,還有酡顏三郎、田軍等。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跋涉》(與蕭紅合著),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五月的礦山》等。
蕭軍北京故居位於西城區東北部的鴉兒胡同6號。鴉兒胡同就在什剎海北邊,東起小石碑胡同,西至甘露胡同,這一帶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群之一。
鴉兒胡同6號並不好找,因為故居的院門沒有開在胡同中,它開在了後海北沿上。故居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西式小樓,蕭軍的臥室和書房就在二樓,蕭軍晚年的很多文章都註明是寫於“銀錠橋西海北樓”,指的就是這兒,“海北樓”是蕭軍書房的名字。
解放前這裡是一位國民黨將軍的官邸,1951年蕭軍來北京工作後就搬到這裡居住,在這裡他寫下了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吳越春秋史話》及書信集《魯迅書簡注釋》、《蕭紅書簡注釋》等幾百萬字的作品。他在這裡生活了整整37年直到去世。
“文革”期間蕭軍受到了迫害,他的家居被紅衛兵擠占,只給他留下一間不足兩平方米的儲藏室作為寫作室,樂觀的蕭軍以“有窩就下蛋,有水就行船”自勉,又把這裡戲稱為“蝸蝸居”。
小樓周圍的民房大多已經拆遷,而小樓本身也非常殘破了,這裡早已沒有了居民,只有院子裡的古樹還在品味著過去的滄桑。故宅依舊,只是時光已經流轉了。

蕭軍之墓

凌海市蕭軍公園(原為凌河公園)北部的密林旁,有一座花崗岩結構的陵墓,著名作家蕭軍就長眠在這裡。蕭軍墓園占地80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花崗岩鋪就,墓園四周護欄採用花崗岩材質鑲嵌而成。墓園正中面積81平方米,象徵老作家終年81歲。墓園中央面南,豎著二米多高的蕭軍墓碑,墓碑由碑體和“基座”兩部分構成。碑體高一點六米,寬零點七米,是用一整塊白色花崗岩雕琢的,並且前後鑲裝著黑色理石。“作家蕭軍之墓”幾個行書大字,就凹刻在正面理石上,字型是從魯迅書稿上輯字放大的;碑陰,有墓志銘,全文如下:
作家蕭軍(一九〇七——一九八八)本名劉鴻霖,筆名三郎,田軍等,凌海下碾盤溝人。生前曾任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職。
蕭軍早年投身民族解放運動,“九· 一八”事變後開始文學創作,用筆喚起民眾反滿抗日。後,去上海,在魯迅先生指導下,從事左聯文學活動,參加《海燕》、《作家》、《七月》等刊物的編輯工作。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八月的鄉村》被譽為抗戰文學的一面旗幟。蕭軍先後兩次去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同志稱他是“極坦白豪爽的人。”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八〇年,蕭軍蒙受不白之冤,在艱難環境下創作出《第三代》、《五月的礦山》和《吳越春秋史話》等文學著作。豐富了祖國文學寶庫,深得國內外讀者們的敬重,他是魯迅先生忠實的學生。
蕭軍同志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雖歷經坎坷仍光明磊落,剛直不阿,他對故鄉充滿深情;對黨、對祖國忠貞不渝,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革命作家,是我們黨的真摯朋友。
碑體立在七十公分高的花崗岩基座上,這基座也是用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其稜角分明,線條洗鍊、圖案裝飾簡潔明快!體現著蕭軍性格。在這塊沉重的基石下埋葬著蕭老的骨灰。此碑向北約三米處立著高大的花崗岩屏壁,一排整齊的浮雕圖案嵌在屏壁上方,令人感到深沉、古拙。屏壁底部是用凹凸不平的“蘑菇石”砌築,象徵著蕭老粗獷和倔強!蕭軍那首著名的言志詩,刻寫在屏壁中央:“讀書擊劍兩無成,空把韶華誤請纓。但得能為天下雨,白雲原自一身輕。”這一行行仿蕭軍手跡的陰刻大字,使屏壁默然生輝。墓碑在屏壁襯托下顯得秀美、挺拔!整個陵墓建築被綠樹掩映得渾然一體,清晰潔白。現“蕭軍墓”已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蕭軍生平

蕭軍,1907年7月3日(農曆5月23日)出生於遼寧省凌海市(時稱奉天省義縣)沈家台鎮下碾盤溝村;1928年,蕭軍入“東北陸軍講武堂”,並開始用白話文寫作;1933年,蕭軍與蕭紅結婚後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個短篇;1934年11月,“二蕭”到上海,得到魯迅親自指導,參加了《海燕》和《作家》等雜誌的編輯工作;1935年7月,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由蕭軍自費出版,魯迅周揚喬木都給予了高度評價;1938年,前往西安,途經延安時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接見。在西安,他與蕭紅協定離婚,後與王德芬相識並相戀,結為夫妻;1940年6月,蕭軍第二次來到延安,並在魯迅研究會工作;1946年,蕭軍重返哈爾濱,先後擔任了東北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化出版社社長、《文化報》主編等職務。後因為《文化報》與《生活報》論爭事件,蕭軍成為“階級鬥爭”的犧牲品,被排斥出文藝界;1951年,調至北京市“文物組”當文物研究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迫害。粉碎“四人幫”後,蕭軍得到平反,恢復了名譽。198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活動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