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蛻庵
- 別名:蕭蛻
- 出生地:江蘇常熟
- 出生日期:1863年
- 逝世日期:1958年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書法特色,主要作品,人物軼事,
人物生平
解放後,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與弟蕭盅友篤志於藏書。蕭氏“晨星樓”在太平軍進攻常熟前,就已有藏書數萬冊。
同治二年(1863),李秀成率軍圍攻常熟城,蕭氏全家避難鄉下,僅攜帶了《蕭氏宋世譜》軸裝卷殘稿本等幾件傳家之寶。
待覆歸故里,家中藏書幾乎蕩然無存。後被劫之書陸續流入書肆,經蕭家全力搜求,至清末民初,藏書已近2萬冊。“一·二八”淞滬之役,蕭家避兵河陽老宅(現屬張家港),失書近10箱,皆近人著作。
“八·一三”抗戰爆發,又避兵至無錫甘露,儲於“晨星樓”之書又失去部分。
抗戰勝利,公私藏本被劫者漸出於市,蕭盅友節衣縮食,到處搜羅,使“晨星樓”藏書復達數萬冊。
其藏書印有“勁草廬主”、“聽松庵行者”、“江南蕭氏”、“蛻庵讀書之記”、“蛻公一字退庵”、“蕭蛻公”、“昭明後裔”、“蕭沖友”等。
著述有《勁草廬文抄》、《蛻庵詩抄》、《醫屑》、《鑠伽羅心室筆記》等。
書法特色
篆書字型近方略長,圓筆中鋒,雖筆法較簡單,結構也少變化,但提按頓挫筆力內斂,敦實含蓄,氣度儒雅,從容不迫,且在結體上疏密對比誇張有致,天然成趣,極富美感。
因此通篇看來,給人感覺以圓潤豐腴,委婉舒展,厚重雅致,筆意從容,瀟灑流暢又極富變化韻致,正乃“溫之以妍潤,和之以閒雅”。
蕭蛻庵隸書多取《張遷》《曹全》、《魯峻》、《石門》、《衡方》諸碑,以渾秀見長。
蕭蛻庵於北碑取神不取貌,嘗謂北碑雖多,卻只一、二種面目,筆法亦不及唐楷成熟完備。自書其父蕭阮生及母吳夫人墓誌,厚重兼取東坡。
此碑由趙古泥所刻,一時譽為“雙絕”。
主要作品
蕭蛻庵平生著有《國小百問》、《書道八法》、《文字探源》、《華嚴字母學音篇》等.
人物軼事
蕭蛻庵幼秉家學,博通經史,民國時有“江南第一書家”之譽。蕭蛻庵較康有為生年晚了五年,正趕上碑帖對抗的劇烈時期,然而他能以辨證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
他說:“……學者通其意,則南北一家。否則學魏為偽體,學唐為匠體,無有是處。”因此蕭氏書法四體皆工,篆尤精。蕭氏在《自傳》中說:“蛻於書無不工,篆尤精。
初學完白,上窺周、秦、漢代金石遺文,而折衷於《石鼓》,能融大、小二篆為一。不知者謂擬缶廬,其實自有造也。”蕭蛻庵自評四體書中“篆尤精”,和別人的評論是一致的。
而漢碑額多活潑多動,有奇趣,可以取法。”這種認識使他放棄學鄧石如,而師《石鼓》、《泰山刻石》。吳昌碩寫《石鼓文》筆法霸悍老辣,結體修長欹側,在這一點上,蕭蛻庵不受其影響。他嘗言:“篆書貴圓轉自如,貴柔中有剛,貴結構緊湊。必須寫的方、寫的扁,才是好手。”實際上蕭蛻庵篆書方者有之,扁則是少數,以近方略長為最多。蕭蛻庵評前賢云:“吳大澄寫的是方了,可是不夠圓轉、不夠華麗;楊沂孫則嫌圓而無骨,結構鬆弛;吳昌碩則剛有餘而柔不足,尤其他那種縮頸聳肩的樣子實在太怪了。”蕭蛻庵評前賢的不足,我們不妨反觀,正可看作是他的長處。蕭蛻庵又論:“凡學古人文辭書畫,須日夕觀摩,反覆百數十遍,始可得其深處,方知前之所謂有得者,正其壞處及習氣處也。即其深處,亦無止境。要識的前人壞處、習氣處,絲毫無犯,更能得其最深處。昧者或以其壞處、習氣處誤認為深處,乃萬劫不復矣。”從上述言論中可以看出蕭蛻庵對書法學習的取捨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