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

蓼莪

【名稱】《小雅·蓼莪》

【年代】先秦

【作者】無名氏

【體裁】詩歌

【出處】《詩經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蓼莪禪寺,

作品原文

蓼莪
蓼蓼者莪⑴,匪莪伊蒿⑵;哀哀父母生我劬勞⑶。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⑷;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⑸,維罍之恥⑹。鮮民之生⑺,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⑻?無母何恃?出則銜恤⑼,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⑽。拊我畜我⑾,長我育我,顧我復我⑿,出入腹我⒀。欲報之德。昊天罔極⒁!
南山烈烈⒂,飄風發發⒃。民莫不穀⒄,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⒅,飄風弗弗⒆。民莫不榖,我獨不卒⒇!

作品注釋

  1. 蓼(lù)蓼:長又大的樣子。莪(é):一種草,即莪蒿。李時珍本草綱目》:“莪抱根叢生,俗謂之抱娘蒿。”
  2. 匪:同“非”。伊:是。
  3. 劬(qú)勞:與下章“勞瘁”皆勞累之意。
  4. 蔚(wèi):一種草,即牡蒿。
  5. 瓶:汲水器具。罄(qìng):盡。
  6. 罍(léi):盛水器具。
  7. 鮮(xiǎn):指寡、孤。民:人。
  8. 怙(hù):依靠。
  9. 銜恤:含憂。
  10. 鞠:養。
  11. 拊:通“撫”。畜:通“慉”,喜愛。
  12. 顧:顧念。復:返回,指不忍離去。
  13. 腹:指懷抱。
  14. 昊(hào)天:廣大的天。罔:無。極:準則。
  15. 烈烈:通“颲颲”,山風大的樣子。
  16. 飄風:同“飆風”。發發:讀如“撥撥”,風聲。
  17. 谷:善。
  18. 律律:同“烈烈”。
  19. 弗弗:同“發發”。
  20. 卒:終,指養老送終。

作品譯文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嗎?原來不是莪蒿,是沒用的青蒿。我可憐的父母啊,為了養育我受盡了辛勞!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嗎?原來不是莪蒿,是沒用的牡蒿。我可憐的父母啊,為了養育我竟積勞成疾!
小瓶的酒倒空了,那是酒罈的恥辱。失去父母的人與其在世上偷生,不如早早死去的好。沒有父親,我可以依仗誰?沒有母親,我可以依靠誰?出門在外,心懷悲傷,踏入家門,像沒有回到家一樣。(家空蕩蕩)
父親母親生我養我(互文句式),你們撫愛我疼愛我,使我成長培育我,照顧我庇護我,出入都看顧我,我想報答你們的大恩大德,好像蒼天的無窮無盡。
南山高峻,狂風發厲,別人都有養育父母的機會,為何只有我遭此禍害?
南山高峻,狂風疾厲,別人都有養育父母的機會,唯獨我不能終養父母。

作品鑑賞

《毛詩序》說此詩“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只有最後一句是中的之言,至於“刺幽王,民人勞苦”云云,正如歐陽修所說“非詩人本意”(《詩本義》),詩人所抒發的只是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
此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於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莪香美可食用,並且環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朱熹於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句中設喻是取瓶罍相資之意,非取大小之義。“鮮民”以下六句訴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與感情折磨。漢樂府詩《孤兒行》說“居生不樂,不如早去從地下黃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產生的想法,而此詩悲嘆孤苦伶仃,無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於對父母的親情。詩人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於有家好像無家。曹粹中說:“以無怙恃,故謂之鮮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無所告,故銜恤。上堂人室而不見,故靡至也。”(轉引自戴震《毛詩補傳》)理解頗有參考價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敘述父母對“我”的養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急,確如哭訴一般。如果借現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姚際恆說:“勾人眼淚全在此無數‘我’字。”(《詩經通論》)這章最後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父母,報大恩於萬一,痛極而歸咎於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後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徵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淒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四個入聲字重疊: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後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潤說:“以眾襯己,見己之抱恨獨深。”(《詩經原始》)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云:“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五、六章皆興也。”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自如,藝術感染力強烈。《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舉。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詩經》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蓼莪禪寺

蓼莪禪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歷史, 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之一王裒所建,乃我國唯一一座孝子寺。千百年來,蓼莪禪寺因天災人禍屢有興廢,然歷代僧人屢毀屢建,其歷史上也曾先後得到四位皇帝的六次撥款。到明朝永樂年間香火極盛 , 寺院規模亦達到頂峰,有僧房百餘間 , 頗為壯觀,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剎。最後一次嚴重的損毀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現尚存古井一口和石柱雕刻等明朝遺物。
為了保護好歷史古蹟,並將孝文化更好得傳承下去,中華孝道園把蓼莪禪寺遺址修復至明朝永樂年間其最鼎盛的樣子。目前寺內有中華佛教協會原主席趙朴初先生絕筆題寫的「蓼莪禪寺」匾額,上海佛教協會原會長真禪大師也為該寺題字「修復太湖蓼莪古寺,弘揚中華文化精粹」。 為了保護好歷史古蹟,並將孝文化更好得傳承下去,中華孝道園把蓼莪禪寺遺址修復至明朝永樂年間其最鼎盛的樣子。
中華孝道園是全國唯一一個關於孝文化的園區,以距今有1600多年的蓼莪禪詩為依託,以弘揚孝道精神為主旨,以祭祖文化觀音文化為特點,及全力打造一個集尋根祭祖、朝山禮佛、覺悟教育、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景區。建成後的中華孝道園將成為海外華僑尋根溯源和外國友人了解華夏文化的精粹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可以說中華孝道園它是一個創新的工程,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項傳世的工程。我們根據儒釋道三家關於孝的論述,結合現代人對於孝的理解。通過文字、語言、雕刻、建築等造景的物理化為歷史樹立一個孝的標桿,供後人研討、傳承與發展,並以旅遊為載體,全力打造弘揚孝道文化的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