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劬勞
- 歸類:古代用詞
- 意義:特指父母撫養兒女的勞累
- 出處:《詩經·小雅·蓼莪》
詞目,拼音,出處與詳解,詩詞《凱 風》,內容,注釋,鑑賞,
詞目
劬勞
拼音
qú láo
出處與詳解
勞累;勞苦。
1、《詩·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2、《後漢書·胡廣傳》:“臣等竊以為 廣 在尚書,劬勞日久。”
4、明 高明 《琵琶記·書館悲逢》:“你為我受煩惱,你為我受劬勞。”
5、李大釗 《“五一”MayDay運動史》:“起!起!!起!!!劬勞辛苦的工人。”
詩詞《凱 風》
內容
《凱 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主題:兒子自責頌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釋
凱風:和風。一說南風。棘:落葉灌木,即酸棗。枝上多刺,開黃綠色小花,實小,味酸。心:指纖小尖刺。劬(音渠):辛苦。劬勞:操勞。
薪:喻母。
爰(音元):何處。
鑑賞
本篇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篇,但其特點是並非像《蓼莪》那樣
,直接述說母親的各個方面,“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作者既套用了詩經中常見的比興和復還的手法,使感慨更人人心;也引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有子七人亦自慚不能報母恩來襯托母親的偉大,正如後來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一樣。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由“棘心”而至“棘薪”,描述其成長,但“棘可以為薪則成矣,然非美材,故以興子之壯大而無善也”,此是兒輩自慚雖然長大成人,卻不能有所建樹,以昭顯母氏盛善之德。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寒泉在衛地浚邑,水冬夏常冷,故名之。“言寒泉在浚之下,尤能有所滋益於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於勞苦乎。”
筆者認為朱熹《詩集傳》中的解釋很到位,事實上是本篇中套用的比興實在是非常到位,本體如棘、凱風、寒泉、黃鳥等都是普通、常見、身邊的景物,卻和喻體達成了極高程度的一致性。因此雖然是隨口起興,寥寥幾句,卻直入人心,真是其來也漸,其入也深。無怪乎陶淵明在為外祖父孟嘉所作〈孟府君傳〉中說:“凱風寒泉之思,實鐘厥心。”母愛的偉大,在於其精神上的感召尤甚物質上的給予,這種精神上的賦予是無法報答的。詩中的對比套用的異常突出,子七人對比母一人,棘之不材且多刺對照凱風之不棄,寒泉滋浚對照兒輩之免母氏之勞苦,黃鳥悅耳對照兒輩之不能慰藉母心,等等。古語說孝當竭力,我想兒子如果有這種想法,肯定不會如自己說的那樣不才,不過是說在母愛面前,我們取得的這些成就實在不足為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