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種群動態,地理分布,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蓬尾浣熊分布區的兩性體重變化範圍在824~1,338克之間,頭體長305-420毫米,尾長310~441毫米,肩高約160毫米,上身淡黃至深棕色,下層絨毛灰色,下身灰黃色,尾毛濃密具黑白環紋。面部灰白色,有大片偏白斑塊,眼外圈呈黑色或深褐色。口吻尖長,腮鬚髮達,大耳橢圓,耳尖泛白。爪為半伸縮性。有牙40枚,齒式:(一側上下門牙數、犬牙數、前臼齒數、後臼齒數),犬齒發達。
生活習性
棲息海拔0~1400米,最高記錄2900米。棲所選擇多種多樣,偏好在露岩、峽谷、崖屑坡以及食物豐富的河岸築巢,半乾旱區、沙漠、叢林、橡樹林、四針松林、杜松林和山地松柏林也能發現它們的蹤跡。一般深夜活動,偶爾在黃昏現身。大部分時間用來尋覓食物,飽餐後用一種類似貓的姿勢半蹲著梳理毛髮。習慣舔舐前掌和絨毛,再用舔過的前掌擦拭臉、鼻和耳朵。
善攀爬,有幾套協調行為和身體運動的方法。可靈活機動地在峭壁和岩礁間快速來回跳彈。在細小的石縫中,它們用四肢抵前壁,背頂後壁向上移動。垂直下降時,頭朝前,迅速旋轉後足180度,並讓腳下肉墊和爪子與支撐面持久接觸以借力起跳。
除交配季外獨棲,活動範圍可達136公頃,雄獸一般比雌獸有更大的活動區域,同性間的活動區域不會重疊。
雜食性,偏好動物性肉食,特定食物的選擇主要依賴各季的充裕程度,主食包括:齧齒動物、兔子、松鼠、昆蟲,也吃鳥、蜥蜴、蛇、青蛙和腐肉;植物性素食包括橡子、槲寄生、杜松子、柿子、野生無花果和其他水果,有時也吃花蜜。
受到威脅時,尾毛直立,尾巴向頭部拱起,使自己顯得龐大,如果被抓住,則高聲尖叫,伴隨穿透性的聲音,放出刺鼻的臭氣。
生長繁殖
雌獸一季發情一次,通常2~5月交配,交尾持續24~36小時。妊娠期51~54天,一般五月或六月分娩,一窩產仔1~4隻。
雌獸於岩石縫隙、卵石堆及樹洞中築巢,並在那裡繁殖後代,初生幼獸重25克,晚熟,約需一個月睜開雙眼。30~40天的幼獸可食固體食物,10周左右斷奶。主要由雌獸負責照看幼獸,2個月大時,雌獸陪同幼獸外出覓食。再大一些時,雄獸偶爾被允許和幼獸玩耍。無論雌雄,兩性成熟期都在10個月左右。
野生蓬尾浣熊壽命7歲以上,圈養最高紀錄為16歲。
種群動態
蓬尾浣熊的種群密度一直較低,被當做稀有物種。種群密度的調查數據羅列如下:10.5~20.5隻/平方千米(Belluomini,1983;Belluomini and Trapp,1984),7~20 只/平方千米(Lacy,1983),2.2~4.2隻/平方千米(Toweill and Teer,1980),0.08-2.3隻/平方千米(Grinnell et al,1937),1.5~2.9隻/平方千米(Trapp,1973、1978)。種群趨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