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牛蒡

蒼山牛蒡

蒼山牛蒡,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原蒼山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牛蒡原產於中國,以野生為主,是中國古老的藥、食兩用食物蔬菜,明朝李時珍稱其“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雲其益人”。《本草綱目》中詳載其“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牛蒡可每日食用而無任何副作用,且對體內各系統的平衡具有復原功能。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蒼山牛蒡”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蒼山牛蒡
  • 產地名稱: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
  • 品質特點:皮色金黃,色澤鮮亮,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366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4月02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藥用價值,等級分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蒼山牛蒡長70—100厘米左右,莖塊修長粗細均勻,呈圓錐體狀,皮色金黃色,色澤鮮亮,根毛眼小而稀。
蒼山牛蒡蒼山牛蒡

內在品質

蒼山牛蒡營養豐富,富含菊糖、纖維素、蛋白質、鈣、磷、鐵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礦物質、胺基酸,其中所含胡蘿素比胡蘿蔔高280倍。每100克鮮菜中含蛋白質4.2—4.7克,粗纖維2.0—2.4克,鈣240—242毫克,磷55—61毫克,鐵7.2—7.6毫克,胡蘿蔔素350—390毫克,維生素B1為18—20毫克,維生素B2為2280—2290微克,維生素C為20—25毫克。

藥用價值

牛蒡不但可食用,其子、根還可入藥。中醫認為牛蒡有疏風散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古代醫學文獻《本草綱目》《名醫別錄》《藥性論》《新修本草》《本草拾遺》《分類草藥性》《中國藥膳大寶典》等著作中均有詳細記載。
傳統醫學中常用牛蒡的成熟果實——牛蒡子作為疏散熱毒、消腫利咽的良藥。而牛蒡本身性味也偏苦寒,功效和牛蒡子接近,故而常被用來治療風熱感冒、咳嗽以及熱毒積聚引起的便秘、耳鳴等,尤其對於內熱引起的咽痛、牙齦腫痛等非常有效。牛蒡的嫩葉也有很好的消腫作用,搗碎後外敷在紅腫熱痛之處,能加快痊癒。
《本草綱目》中還記載,長期服用牛蒡可以“通經脈、除五臟惡氣,輕身耐勞”的功效,這一說法已得到現代科學研究的證實。儘管現在缺乏臨床實驗結果來支撐,但已經有較多動物實驗結果證實牛蒡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血脂以及增強免疫力、預防癌症等作用。牛蒡中膳食纖維的含量也極其豐富,自然能夠延緩腸道內血糖、血脂吸收速度,協助控制血糖和血脂上升,此外,其在幫助腸道蠕動、促進排便方面的效果也很好。而牛蒡根莖中大量的牛蒡多糖等植物活性物質還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現代人常喝牛蒡茶,多因其有降低血糖血脂,促進排便等功效。

等級分類

蒼山牛蒡共分兩個大的等級:A級和B級。
A級:將沖洗乾淨的牛蒡把70厘米—110厘米長度以上的,按L級(頸部直徑2.4厘米以上)、M級(頸部直徑1.8—2.4.0厘米)、S級(頸部直徑1.8厘米以下)級別進行分級。同時,必須無蟲蛀、無外傷、無腐爛、條幹光滑圓整。
B級:將沖洗乾淨的牛蒡把50厘米—30厘米長度的,按L級(頸部直徑2.4厘米以上)、M級(頸部直徑1.8—2.4厘米)、S級(頸部直徑1.8厘米以下)級別進行分級。同時,必須無蟲蛀、無外傷、無腐爛、條幹光滑圓整。
重量規定:大小用電子天平稱出每箱牛蒡的重量,每一箱均為10千克。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北部為山區,南部為平原,種植牛蒡的莊塢鎮屬沂武河衝擊平原,地形平坦,產區內土壤以沙壤土為主,屬潮土土類河潮土土屬,土體深厚,沉積層理明顯。土壤pH值6.5—7.5,物理性狀良好,宜耕期長,適種性廣。經過多年的地力培養,有機質含量平均達到30%,土壤團粒性能良好。

水文情況

蘭陵縣境內主要河流12條,大中型水庫5座,其中會寶嶺水庫總庫容達2.67億立方米。淡水面積5.2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5萬畝。武河、武河引洪道、東加河、西加河和燕子河等,都經蘭陵縣境內,南至江蘇省境流入中運河。水資源以淺層地下水為主,水埋深6—50米,水量較豐沛。莊塢鎮東部有沂河、中部有武河、北部有蒼邳分洪道三條河流穿過境內。莊塢鎮地下水資源較為豐沛,地分洪道三條河流穿過境內。莊塢鎮地下水資源較為豐沛,地下水位在8—180米,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

氣候情況

蘭陵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其特點: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雨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溫差大,有利牛蒡的生長發育。
光照:本區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有利於作物光和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82.9hs,占全年可照時間的54%。
溫度:年積溫4855.5℃,平均氣溫12.8℃,7月份最高32.1℃,1月份最低氣溫-3.2℃。無霜期212d左右,自然農耕期長達300d左右。夜間涼爽,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牛蒡養分積累。
降水:平均降水量600—10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
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蒼山牛蒡的生產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蒼山牛蒡蒼山牛蒡

歷史淵源

牛蒡在莊塢的種植歷史久遠,有記載在秦代,相傳秦始皇為了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曾派徐福前往東海尋找長生不老之仙草煉製仙丹,徐福自鹹陽(今西安)千里奔波,歷經幾年的長途跋涉,行至東海之濱,看見遍生一種淡綠色心型葉片之物根似牛尾的植物。徐福很驚奇的發現這裡老人長者甚多,而且身體很健壯,寨中很多村民一生無痛無病,最後大都無疾而終。徐福發現他們將該類似牛尾之物製作茶飲用,便將之視為仙草奇藥。此物應該是牛蒡,當時的古寨便是今莊塢。
後據記載,在明朝洪武年間,自山西向東遷民,因當時交通落後,社會貧窮,經長途長時遷徒,大批的移民患有惡疾(瘟疫),坐落在武河岸邊高堯寺的僧人見狀,便用生長在武河岸邊的牛蒡根和牛蒡籽煮湯服用,得以治癒。至此以後,在此留居的移民便有了採集食用牛蒡的習慣。也就在那時牛蒡被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的記載。至今武河兩岸還生長著大量的野生牛蒡。
1980年,牛蒡開始商品化種植,由蘭陵縣農企與日本合作,在莊塢鎮種植,因該地是野生牛蒡的產地,環境和土質極為適宜牛蒡的生長,品質和產量均超越日本。
1990年,莊塢鎮形成4萬畝種植規模,出口牛蒡數千噸。經過近30年的發展,通過對品種的培育提純,篩選出品質優良、產量高、環境更加適宜的品種,形成中國牛蒡種植、加工、出口最大的中心。

生產情況

2010年,蒼山牛蒡生產面積1670公頃,年總產量2億千克。有156個加工企業,產品形成牛蒡速東保鮮、醃製、脫水、制茶、釀酒等八大系列20多個產品。
2015年,蒼山牛蒡內銷產品的產值已經占了總產值的20%左右,加工企業的數量從2003年10家左右,增長到四五十家,其中精加工企業約有20家。從最早的保鮮牛蒡、乾牛蒡出口,衍生出牛蒡酒、牛蒡茶、牛蒡飲料等多種產品。
蒼山牛蒡蒼山牛蒡

產品榮譽

2005年,蘭陵縣被國家特產委命名為“中國牛蒡之鄉”。
2008年,保鮮牛蒡、牛蒡茶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蒼山牛蒡”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7年,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對蘭陵縣農產品區域品牌價值進行了評估,蒼山牛蒡為8.11億元。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蘭陵縣位於山東省最南部,與江蘇省邳州市相鄰。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0萬畝,山區和平原各占一半。現有21個鄉鎮,1179個行政村,117萬人口。蒼山牛蒡保護範圍位於北緯34°45′00″—34°12′00″,東經118°26′00″—118°59′00″,覆蓋蘭陵縣莊塢鎮境內的莊塢、河西、湧泉、多福、高堯、向曙等19個行政村。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選擇地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以沙壤土為主的河潮土,土體深厚,沉積層理明顯。土壤pH值6.5—7.5,物理性狀良好,宜耕期長,有機質含量平均達到30%,土壤團粒性能良好。以有機肥為主,適當搭配化肥,。促進牛蒡的生長發育,提高抗性。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當地品種“蒼山黃”系列的白內肌、地黃、柳川等。質量符合國標要求的種子。
(3)生產過程管理:為加強蒼山牛蒡農產品地理標誌各項工作,使牛蒡產品質量達到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生產高標準高質量的牛蒡,完善質量控制體系,特制定以下各項管理制度,進行生產過程管理。一是基地生產管理制度;二是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術指導和推廣制度;四是培訓制度。
(4)產品收穫:牛蒡的生長期一般在150天左右,地上部不耐寒,在3℃左右時,即枯死。根部耐寒,可耐—10℃的低溫。採收時不宜過早或過晚,以免影響牛蒡的產量和質量。採收時用刀距地面10厘米割掉莖葉後,用鐵杴挖取,以防碰傷。去淨泥土和鬚根後,在葉柄3厘米處切除分好等級。一般長70厘米以上,直徑1.8厘米—3.1之間無蟲眼、疤痕、根莖圓而直的為一級品。
(5)生產記錄要求。對產品生產地點,土壤耕作茬口,所用農機具,所用施用肥料名稱、施肥方式、施肥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施藥方式、施藥時間及施藥對象,產品收穫、銷售等項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進行詳細的記錄。

專用標誌使用

銷售和運輸包裝物應標註“蒼山牛蒡”地理標誌及其圖案,並標明產品名稱、數量、產地、包裝日期、生產單位、保質期、產品質量、執行標準代號等級等內容。不符合本標準的產品,其產品名稱不得使用含有“蒼山牛蒡”(包括連續或斷開)的名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