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蒙自過橋米線始於明末清初。據民間傳說,在蒙自縣城南有一個南湖,南湖之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環境非常幽靜。蒙自縣城內有一姓楊的書生為了赴京趕考,苦於城裡人聲喧譁,就到這島上的亭中刻苦讀書。為使丈夫安心學習,書生的妻子每日堅持為他送飯,但因離家較遠,途中還要經過一座橋才能達到小島,等飯菜送到時已涼了。一日,妻子把家裡一隻肥母雞宰殺燉熟後,把雞切成塊連同米線盛入裝雞湯的罐內,急忙給丈夫送去,豈知走到湖橋時因疲勞過度暈倒在地,等到醒來時,已不知過了多久,她連忙爬起來奔向丈夫讀書處,待到丈夫面前,揭開蓋子,見罐內雞湯仍十分燙手,原來是雞油將湯覆蓋保溫之故。她從中得到啟發,後來常變換著花樣把肉片、生魚片等汆入湯中和米線一起入罐送給丈夫吃,丈夫深受感動,刻苦攻讀,終於金榜題名。後人聽說也如法炮製,因為妻子送飯時要經過長橋才到小島,故而她發明的這種米線的吃法,被人們稱為“過橋米線”。
工藝特徵
蒙自過橋米線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吃法特殊,營養豐富,是具有雲南地方風味的小吃。米線的品種不下100種,包括雞肉過橋米線、牛肉過橋米線、魚肉過橋米線、羊肉過橋米線、哈妮土雞過橋米線、排骨過橋米線、菊花過橋米線、酸菜魚過橋米線等。在食用時需要先把生片(肉片、魚片等生鮮原料)放進湯中微微攪動使其燙熟,再放進新鮮蔬菜和調料燙熟,最後放進豆團,豆團是用豌豆做的熟面,使過橋米線的湯別有一番風味,起到獨具特色的調味作用。之後根據自己的口味作微調(鹹、淡、辣等),隨後加入米線慢吃,同時還可配上一些小菜。這一過程中如果顛倒順序,先放米線或蔬菜則會使湯的溫度降低,影響生片燙熟。
工藝流程
對於蒙自過橋米線的製作來說,選料非常重要,所選原料包括用於制湯和生片的原料以及蔬菜、米線等四部分。制湯的原料多用肥壯的母雞、豬筒子骨。生片的原料用質嫩、易燙熟、少筋絡的脊肉、扁擔肉、修理平整的淨瘦肉,以及潔淨的雞脯、鮮魚、火腿肉等。素菜選新鮮的嫩韭菜、豆芽、蔥、豆腐皮、豌豆菜尖、草芽、玉蘭片、香菜等。米線最好選用當天榨出的白而軟筋骨好的乾漿米線,這種米線不易斷且口感佳;也有選酸漿米線的,但食用酸漿米線,會引起胃酸過多,因此很少採用。
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米線的風味和口感,因此制湯是蒙自過橋米線的關鍵。在制湯時應先將原料放入冷水鍋中,用旺火燒開,打盡浮沫,然後加姜、黃酒等幾種調料,之後用小火燉,保持湯麵微沸,這樣便於湯料中的營養成份游離出來,使湯味鮮醇,慢燉4至5小時後加入調主味鹽、胡椒粉即可。
在蒙自過橋米線製作中,對刀工的要求是切片厚薄均勻,薄如紙屑,原理是採用與原料相適應的刀法去切割原料。例如,切脊肉片時,要用推切的刀法;切魷魚片時須用斜刀片刀法;在切豬腰時,要用拉刀的刀法。只有這樣靈活運用不同的刀法,才能使原料放入湯中一燙即熟。
將盛湯的碗放入開水中煮燙幾分鐘,也可以放進烤箱內加熱,使碗的溫度升高以便保溫。在碗中加湯之後,還要往湯里加入六成熱的油,這可以更好地使湯的溫度保持滾燙。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王麗珠,女,漢族,1955年12月生,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文瀾鎮人。1971年至1988年,王麗珠與父親一起在“蒙自國營飯店”學習製作和經營過橋米線。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蒙自過橋米線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蒙自市文化館獲得“蒙自過橋米線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蒙自過橋米線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蒙自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11月,蒙自過橋米線參加了首屆世界米粉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