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考古》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D.策溫道爾吉,D.巴雅爾,Ya.策仁達格娃,Ts.敖其爾呼雅格
基本介紹
- ISBN:9787532591671
- 作者:D.策溫道爾吉、D.巴雅爾、Ya.策仁達格娃、Ts.敖其爾呼雅格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 頁數:272
- 定價:88.00元
- 裝幀:平裝
- 原作品:Археология монголии
- 叢書:東北亞與歐亞草原考古學譯叢
《蒙古考古》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D.策溫道爾吉,D.巴雅爾,Ya.策仁達格娃,Ts.敖其爾呼雅格
《蒙古考古》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D.策溫道爾吉,D.巴雅爾,Ya.策仁達格娃,Ts.敖其爾呼雅格內容簡介本書採用教科書式體例,系統介紹了蒙古國境內從史前到蒙元時期的考古遺存及考古發現和研究簡史。全書分為石器...
龍城遺址發現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以西大約470公里處(後杭愛省額勒濟特縣),是匈奴單于庭遺蹟。據史書記載,“龍城”是匈奴的宗教祭祀中心,《漢書·匈奴傳》有云:“五月,(匈奴)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考古發現 蒙古國國立烏蘭巴托大學2020年7月18日宣布,經過多年考古探索,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
中蒙聯合考古隊是由中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考古學系組成的聯合考古隊。2019年12月6日,中蒙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後杭愛省高勒毛都2號墓地的發現入選美國《考古》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從2017年7月起,中蒙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後杭愛省高勒毛都2號墓地開展...
(六)蒙古國考古項目 遺址簡介:石特爾墓地位於蒙古國中央省境內,車勒縣東北約20公里處,東北方向背靠一處低矮的小山。墓地分東、西2區,彼此相距約1.2公里。東區面積約6.5萬平方米,墓葬數量約161座;西區面積約7萬平方米,墓葬數量約257座;墓地總面積約13.5萬平方米,墓葬數量總計約418座。墓葬地上全部...
黑城蒙古語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現存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里,東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圍約1600米,最高達10米,東西兩面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瓮城。城牆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缽式塔一座,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蹟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
《蒙古高原考古研究》是2016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普·巴·科諾瓦洛夫。內容簡介 討論這些遺存的論文對於我國北方、西北、東北考古學界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考古類圖書雖不是直接面向廣大讀者,但針對性強主要用於高校師生、研究院所及考古愛好者。當前圖書市場很難找到關於蒙古高原考古...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考古學家在蒙古國阿爾泰山脈海拔2800米處發現了一具木乃伊。專家判斷,這具木乃伊可能是公元六世紀的一位突厥女性,只有一隻手和穿著靴子的雙腳可以被看到,考古學家正在小心翼翼地進行繼續挖掘中。發現完整遺體 這是首次在海拔2800多米的中亞山脈地區發現完整的突厥人遺體,來自科布多博物館的...
鑒於這批出土遺物所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1999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與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聯合對團結遺址進行了第四次調查。在農田中部近50平方米的範圍內採集到石鏃、石葉、刮削器等石器20餘件,還發現了1件兩端均有刃的小玉錛,從採集的陶片中首次發現了彩陶。這些遺物大多出自耕土層內...
是2005年、2006年度中蒙聯合考古隊對蒙古國後杭愛省、前杭愛省、布爾乾省、中央省、肯特省、蘇赫巴托省、東戈壁省、南戈壁省、中戈壁省等10個省市的40餘個蘇木進行考古調查的成果展示。《蒙古國古代遊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報告(2005-2006年)》重點介紹了蒙古國境內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匈奴、突厥、契丹、蒙元和...
《蒙古國浩騰特蘇木烏布爾哈布其勒三號四方形遺址發掘報告(2006年)》為“蒙古國境內古代遊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合作項目”成果之二,是中蒙合作撰寫的第一部考古發掘報告。2006年,中蒙聯合考古隊對蒙古國後杭愛省浩騰特蘇木烏蘭朝魯巴戈地區烏布爾哈布其勒三號四方形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
《蒙古族文物與考古研究中國蒙古學文庫》是1999年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蓋山林。內容介紹 該書是作者從事考古實踐與理論研究的成果。本書主要內容是文物考古的發現,包括古代城市、王公府第、蒙古包、敖包、召廟、衣冠、器什家具、餐具、天文遺址、岩畫、岩文,石人、舞蹈遺蹟、民間圖案、歷史圖畫、陵墓、...
這些發現對研究漢代後期蒙古地區人民的生活有著重大的意義,尤其是,發現居延漢簡無疑與發現敦煌經洞一樣是20世紀的兩大驚世發現。貝格曼在書中對漢代最後幾年在額濟納旗修築城障、烽燧等古建築廢墟、居延城的歷史、疑是西夏人遺物、農莊古城等進行了大量的考古分析。《貝格曼額濟納旗考古報告》於1957年在瑞典...
“哈克”為蒙古語,意為“低洼草原上的塔頭墩”。文化活動 2002年夏,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歷史搖籃”學術研討會上,考古專家正式公布了“哈克文化”,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重視。2016年1月,百餘位國內外文化界和考古界的優秀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出席由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
哈民遺址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的,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左中旗文物所開始發掘。2014年,哈民遺址已發掘面積達8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人骨遺骸186具,出陶器、石器、玉器、骨角蚌器等珍貴文物2000多件。經碳14測年,哈民遺址距今約5500年至5000年。遺址...
金斯太,蒙古語,意為頭盔頂,因山頂形似盔頂而得名。金斯太的洞穴遺址是一個草原先民延用極其久遠的居住遺址。洞穴寬16米、深24米。其堆積層厚達5米,並分3層。在最下層的堆積物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5至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遺物,有石砧、石錘等工具,還有野馬、披毛犀、野鹿和轉角羚羊等動物的骨骼,並且...
1908年4月,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在這裡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貴的漢文、夏文對照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和掠奪行徑轟動考古界和史學界。遺址簡介 黑城蒙古語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現存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里,東西434米,南北...
而且上面長有很多苔蘚。遺址意義 遺址為古代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蹟。呼倫貝爾考古在中國的考古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現有北方民族文獻資料較少的情況下,考古的成果對於佐證歷史記載具有重要意義。而於里亞鐵礦附近修路時發現的山坡上被燒焦的礦石痕跡的極有可能是蒙古先祖起源傳說之一的“化鐵熔山”的遺蹟。
由中國和蒙古國考古人員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後杭愛省境內發掘一處回鶻汗國時期遺址。據初步推測,這個遺址很可能是回鶻古都哈拉巴拉嘎斯古城外圍的軍事防禦建築或烽火台。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從2005年起與蒙古國相關考古研究機構合作,連續8年對蒙古國境內古代墓葬與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 歷史沿革 回鶻自公元745...
謝爾塔拉墓地墓穴分布較為均勻,均無打破關係,由此反映出墓地的營建具有一定的規劃性,且延續時間較長,是呼倫貝爾草原考古已知規模較大的一處草原遊牧人的墓地。謝爾塔拉墓地經人種學家鑑定,墓主屬於北亞蒙古人種,屬於9~10世紀的室韋墓葬,對蒙古族源研究有重要價值。已發掘的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以單人葬為...
高勒毛都2號墓地(Gol Mod 2)位於蒙古國後杭愛省溫都烏蘭縣境內,西距Khanuy河約12公里,西北距Urt Bulagyn克列克蘇爾遺址約15公里,海拔高度1800米。該墓地於2001年被發現,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考古學系隨後對其中編號M1的大型墓葬及陪葬墓進行了發掘,揭露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匈奴貴族墓葬,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根據河套人的門齒和頭部化石特徵來看,它與現代的蒙古人種(黃種人)相近。動物化石 在薩拉烏蘇河河畔同時發掘出土的還有許多哺乳動物化石殘片,如犀牛頭骨和牙齒化石、原始牛馬肋骨化石、象骨象牙化石,另外還有很多動物腿骨化石殘片等。依據動物化石記錄,薩拉烏蘇組動物群主要有:1 納瑪古菱齒象——這是一類身體巨大...
朱開溝遺址古居民的體質特徵屬單一的蒙古人種,與東亞(遠東)蒙古人種最接近,同時扁平的面部等特徵也含有某些北亞蒙古人種的因素。朱開溝人的祖先,一直從事的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這從朱開溝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中,以石斧、石刀、石鐮、石鏟、骨鏟、石磨盤、石磨棒等適宜於農業生產和農作物加工的工具數量最多,...
199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位於準格爾旗窯溝鄉小魚溝隧道穿越的山頭頂部發掘了寨子圪旦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寨子圪旦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中國北方地區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具有石城性質的遺址之一,也是為數極少的集防禦與宗教為一體的原始社會晚期古人類聚落中心遺址。寨子圪旦遺址的主要遺蹟是環繞山丘頂部修築的石築圍牆及...
該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古城最早建於金代,後被元朝利用,是當時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等地進行商貿交易的市場,最終毀於戰爭。2002年~2005年,考古人員曾對古城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大量金、元時期的瓷器,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器物之精美,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前所未有。2011年起,...
根據對吐爾基山墓彩棺中主人的骨盆、頭骨、牙齒、椎骨、恥骨聯合面、肢骨的檢測分析,墓主人為女性,屬於北亞蒙古人種,身高約159厘米,年齡在30~35歲之間。根據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分析,墓主人為遼代早期人。從墓主人隨葬的華麗服飾、貼金彩繪木棺、大量金銀器和珍貴玻璃器皿等可以看出,墓主人是一位身份高貴的契丹...
1986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政府修建平雙(河北省平泉縣—內蒙古林西縣雙井店鄉)公路時發現白音長汗遺址,1988年、198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1991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聯合再次進行了考古發掘。三次發掘共揭露7264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遺蹟遺物。遺址特點 根據內蒙...
當時,考古專家共搶救發掘了多座墓葬,發現的葬具均為落葉松剖開後製成,年代相當於中晚唐時期,隨葬品包括樺樹皮箭囊、木桿鐵矛槍、銅耳環、鐵鏟,還有牛羊骨骼等物,具有古代遊牧民族特色。考古意義 蒙古民族的早期發展史因史料記載少、文獻記載不詳及考古資料零散等原因,研究尚不深入,蒙古民族的起源至今也無準確...
另外出土的蒙古人鐵帽,較為少見。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錢幣,多為銅錢,少量鐵錢,鐵錢錢文已漫漶不清。銅錢多為宋代錢幣,少量為漢代、唐代、金代和元代的錢幣。另外,在一些瓷碗、盤、罐的底部還發現了大量的墨書題記,有的為紀年,有的為館舍,有的為姓氏,還有一些為畫押、梅花、鳥雀等。墨書題記除漢字外,還有...
現在這片草原上仍有蒙古國的遊牧民族在此放牧。遺產介紹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曾經是13至14世紀蒙古帝國的首都所在地,包含了鄂爾渾河兩岸邊遼闊的牧地以及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考古遺蹟群。鄂爾渾峽谷在中亞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曾經是13至14世紀蒙古帝國的首都所在,見證了蒙古帝國幾個有意義的歷史階段,也反映了原始...
富河溝門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鎮富河溝門村北的烏爾吉木倫河東岸,為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1962年,進行考古發掘,當地人稱之為“考古山”。富河溝門遺址中發現陶片、石質遺物,出土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和豐富的骨製品。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3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