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部落

蒙古族部落

根據《蒙古秘史》和《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只是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的小部落,他們被突厥人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這兩家人為了逃避敵人,逃到今呼倫貝爾的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息繁衍。大約經過400年時間,部落才興盛起來,從原氏族中分出若干氏族部落,形成蒙古民族共同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族部落
  • 分布:中國,蒙古,俄羅斯等
  • 總人口:約1000萬
蒙古民族簡介,起源,發展,崛起,東西方蒙古族,歷史與現狀,蒙古族情況,其他,

蒙古民族簡介

起源

蒙古族形成以前,地處北亞的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地區先後出現過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室韋一韃靼等北方遊牧民族。他們的活動對蒙古族的歷史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蒙古族的族源問題,是多年來學術界爭論、探討的重大題目,如今,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歷史上的東胡-鮮卑-室韋一系。
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歷史上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西拉木倫河、大凌河、老哈河等諸河流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由於他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史記·匈奴列傳》),公元前209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東胡各部受匈奴人統治達3個世紀之久。
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漢朝擊敗匈奴,匈奴舉部西遷,這個時候,東胡人的一支鮮卑人逐漸占據了匈奴人的土地,鮮卑至此便強盛起來。其中起源於大興安嶺北部的鮮卑人的一支,拓跋鮮卑走出草原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統治中國北方148年,鮮卑也是第一個從草原走出來入主中原的民族。專家確認,拓跋鮮卑人所使用的是一種古代的蒙古語方言,他們是蒙古民族的先民。
公元3世紀後半葉,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鮮卑宇文部的一支,從鮮卑聯盟中分離出來,單獨遊牧於湟水與土河(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流域一帶,自號契丹。500年後,契丹新貴族耶律阿保機崛起,建立了大遼王朝,統治中國北方209年,契丹也是第二個從草原走出來的民族。
公元4世紀中葉,居住於興安嶺以西(今額爾古納河與大興安嶺東西一帶)的鮮卑人的一支則稱“室韋”。蒙古,是室韋人的一支,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它是成吉思汗家族所屬蒙古部的直系祖先。在歷代漢籍中對“蒙古”一詞有種種不同譯寫,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至於寫作“蒙古”,最早見於《三朝北盟彙編》所引《煬王江上錄》。這些蒙兀室韋部落被當時的突厥人稱呼為“塔塔爾”(漢籍為達怛,韃靼)人。史家們認為,室韋、韃靼這兩個名稱在漢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可以稱他們為室韋一韃靼人。他們是原蒙古人,他們的語言保持著東胡後裔語言和方言的特點,這種語言和方言,應當叫做原蒙古語。《蒙古秘史》中保留的一些原蒙古語的辭彙和語法現象可以證明,這種原蒙古語與後來經過突厥化的古蒙古語有很大差別。據波斯人所著《史集》,“蒙古”是“質樸無力”的意思。“蒙古”剛開始形成氏族部落時,大概是個弱小的部落,後來隨著他的強大,逐漸成為聞名於世的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名稱。

發展

公元9世紀中葉,強盛一時的蒙古高原上的回鶻汗國在吉利吉思(吉爾吉斯)人的打擊下頃刻瓦解,回鶻部眾四散逃走,蒙古高原陷於無主狀況。原先居於大興安嶺地區的許多操蒙古語的各部落,包括成吉思汗家族所在的蒙古部逐漸開始遷徙,他們從原居住地額爾古納河流域西遷,移居於今蒙古國肯特省土拉河(土剌河)、鄂嫩河(斡難河)與克魯倫河(怯綠連河)三河的源頭——不兒罕山一帶,成為蒙古高原新的主人。
蒙古高原北起貝加爾湖,南與華北相接,東至大興安嶺,西抵阿爾泰山,平均海拔1500米。在地理上分為漠南(大致為我國內蒙古)與漠北(今蒙古國)兩個單元,相互隔大漠而南北相望。大漠即戈壁,而漠北史稱瀚海。蒙古高原歷來就是草原民族逐鹿的舞台。在成吉思汗之前,東胡、匈奴、突厥、遼、金、西夏等遊牧民族都曾在這片遼闊、富饒的草原上演繹了各自的英武史篇,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蒙古民族跨入了這個歷史舞台,成為了主要角色。
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遷徙到蒙古高原的斡難河源頭肯特山一帶居住後,由狩獵經濟逐步過渡到遊牧經濟。據《蒙古秘史》記載,孛兒帖赤那的第十二世孫朵奔篾兒乾死後,其妻阿蘭豁阿又生了三個兒子,蒙古人傳說,他們是感光而生的“天子”。他們是從阿蘭豁阿潔白的腰裡出生的。所以他們的後裔被稱為“尼倫蒙古”,被稱為出身純潔高貴的蒙古人。尼倫蒙古中,以孛端察兒為始祖的乞顏·孛兒只斤氏最為著名。蒙古人一些不屬於阿蘭豁阿夫人後裔的蒙古人,他們被稱作“迭兒列斤”,其意為一般出身的沿著山嶺居住的蒙古人。據此,尼倫可能是指住在山嶺上的蒙古人,而迭兒列斤可能是指住在沿著山嶺下的蒙古人。蒙古人逐漸形成了尼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兩大部落集團。
到了12世紀,尼倫蒙古已經有了很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有乞顏、孛兒只斤、巴阿鄰、別勒古納惕、不古納惕、哈答斤、薩勒知兀惕、沼兀列亦惕、那牙勒、巴魯剌思、不答阿惕、阿答兒斤、兀魯兀惕、忙忽惕、失主兀惕、朵豁剌惕、泰亦赤兀惕、別速惕、雪你惕、合卜禿兒合思等等,他們都是阿蘭豁阿的後代,這些氏族是蒙古部的同族集團。
迭兒列斤蒙古人的氏族部落也繁衍很快,其中有捏古斯、翁吉剌、兀良哈、亦乞列思、斡勒忽納惕、火羅剌思、燕只斤、嫩真、許兀慎、遜都思、伯岳兀等大小氏族部落。他們之中有的被尼倫蒙古征服,如阿魯剌惕、斡羅納兒、雪你惕。在上述迭兒列斤氏族中,除弘吉剌人自成一獨立而強大的集團之外,其他多數是蒙古貴族的附屬民。
從地域民族部落分布來看,在10世紀至12世紀的蒙古高原上,從杭愛山以東直到今大興安嶺都屬於蒙古部落的牧場。當然,西遷的蒙吉各部或多或少吸收了留居當地的突厥語族人口,因而蒙古人自身的語言、習俗、生產生活等方面也受到突厥人的影響,發生了很大變化,使蒙古部落融入了突厥人的血統和文化成分,因此,有些學者也把突厥語族人作為蒙古族的族源之一寫入著作中。
尼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合在一起被稱作“也克蒙古”(大蒙古)或合木黑蒙古“一切蒙古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原蒙古人,如札剌亦兒人、塔塔兒人、篾兒乞人、外剌人、八兒忽人、禿馬惕人等。自9世紀以後直到13世紀初,在蒙古高原西半部還有克列、乃蠻和汪古三個強大的突厥語系部落。他們信奉景教(基督教聶思脫里派)。
13世紀以前,蒙古諸部落各有各自的名稱和活動地域。他們的社會發展不平衡。有的部落已經進入階級社會,有的則處在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的經濟狀態和生產力發展也不相同,有的從事遊牧業,有的從事狩獵業,有的則從事農業。各部之間的語言也有差異,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建國後,還有9種不同方言,宗教信仰也互有區別,有的信仰景教,有的則信仰薩滿教,有的部落已經開始使用文字,有的則刻木記事。自12世紀開始,在蒙古高原形成幾大部落集團,為了爭奪統治全蒙古的權力,他們之間發生了無休止的戰爭。蒙古地區形成了《蒙古秘史》所描述的“天下擾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混亂局勢。

崛起

公元1162年,在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貴族家庭里出生了一位男孩,這就是聞名全世界的偉大人物——蒙古聖主成吉思汗。其出生地在斡難河(今蒙古國境內鄂嫩河)畔的草原上。當這位男孩出生時,他的父親也速該正率領蒙古部眾與塔塔兒人打仗,戰爭中俘獲了塔塔兒人首領鐵木真而凱旋。按蒙古人古老的習俗,以所戰勝對手的頭人之名為自己的兒子命名,遂取名為鐵木真。鐵木真的家族中,其直系四世祖合不勒、曾叔祖俺巴孩均為蒙古聯盟的大汗。合不勒是蒙古尼倫部的第一任可汗,他組成了蒙古部最初的國家政權。漢文史籍稱他為“太祖元明皇帝”。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因多次參戰而英勇無敵,擁有“巴圖兒”(勇士)稱號,他們在蒙古部落中均有很高的威望。
成吉思汗9歲那年,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部下毒致死。幼年喪父使成吉思汗的童年時代非常艱辛,全家10口人的財產只有9匹銀合馬,一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長年處於半飢半飽狀態。然而童年時代所經歷的生活變遷和苦難在其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鍛鍊出了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和毅力,使他具備了改變悲慘命運,重振民族和家業的強烈動力。
成吉思汗通過與其父也速該生前好友克烈部首領王罕和他的“安答”(結拜兄弟)蒙古部札答蘭氏札木合結盟,擺脫了破落貴族的身份,重新掌握了蒙古部落統率大權。1189年,鐵木真以其祖先的榮耀以及個人的智慧和勇敢被乞顏氏貴族們擁戴,成為蒙古部大汗。
12世紀,眾多的部落逐鹿蒙古高原。乃蠻、克烈、蔑兒乞、塔塔兒、蒙古,並稱五大兀魯思,即五個部落聯盟或初步形成的五個國家。還有汪古、弘吉刺諸部落。成吉思汗經歷了塔塔兒部害其父、蔑兒乞部掠其妻、遭泰亦赤兀惕部囚禁等劫難後,經過十三翼之戰、斡里札河之戰、闊亦田之戰、達蘭涅木格思之戰、合蘭真沙陀之戰、納忽崖之戰等重大戰役,先後擊敗篾兒乞部、塔塔兒部、札答蘭部、克列部、乃蠻部等部落,結束了蒙古高原的混亂局面,終於統一了北亞蒙古草原上的諸部。
1206年春,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全蒙古貴族參加的大忽里台(聚會),樹九旃白纛,建立“也可·蒙古·兀魯思”,漢譯為“大蒙古國”,鐵木真加號“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也克蒙古為核心,將族屬不同、社會發展不平衡、方言各異的各部統一在一個汗權統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民族。從此,“蒙古”由部落名稱變成了民族的名稱。當時蒙古汗國控制了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北連貝加爾湖,南接金朝與西夏的廣大地區,結束了北亞蒙古高原長期以來的部落紛爭狀態,這在蒙古民族發展史乃至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史集》中說:“由於成吉思汗及其宗族的興隆,由於他們是蒙古人,於是各有某種名字和專稱的各種突厥部落,如札刺亦兒、塔塔兒、斡亦剌惕、汪古惕、克列亦惕、乃蠻、唐兀惕等都自稱蒙古人”。從此,“蒙古”由原來蒙古高原的一個部族名稱變成了一個北亞草原上遊牧封建大帝國的名稱,一個以“蒙古”之名播揚天下的民族共同體便在歐亞大陸這個大舞台上叱吒風雲幾百年。
大蒙古國成立之後,成吉思汗組織多次遠征,其鐵騎深入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征服了征途中若干個強國,先後有40多個國家、700多個民族都歸附於他。其疆域東起太平洋,西到地中海之濱與西歐為鄰,北及北冰洋,南臨印度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領土面積空前的日不落蒙古大帝國。幾乎整個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都成為了帝國的領地,其版圖之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時候的蒙古民族已經變成了橫跨歐亞大陸而居的世界性民族。歐亞大陸和蒙古高原上原有的民族、部落被成吉思汗統一在一個汗權統治之下,他成為了歐亞大陸上的千古一帝。

東西方蒙古族

成吉思汗為了管理這遙遙萬里的疆土,他根據蒙古人的傳統習慣,實行了領地和屬民的分封制——千戶、萬戶與諸王制。他將獲得的領地和屬民分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兄弟和功臣,組成了各自的兀魯思、萬戶、千戶這種行政、軍事、經濟、生產合一的政體。他把在西方的土地分封給了自己的3個兒子朮赤(長子)、察合台(次子)和窩闊台(三子),後來幼子拖雷的兒子旭烈兀在另一次西征中獲得了中亞、西亞的大片領地。史學家們就把這些分封在西方的成吉思汗的後王們稱為“西道諸王”。他把蒙古的故土留給了幼子拖雷,拖雷之子忽必烈建立了“大元王朝”。他又把蒙古故土東方的土地分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們,他們和他們的後王們史稱“東道諸王”。忽必烈和東道諸王的子孫及其屬民的後裔發展成為了中國蒙古民族。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軍事領土的擴張和分封制度使蒙古民族和他的後裔在歷史的長河中分流成兩部分,即走向西方的蒙古族和留在東方故土的蒙古族。
來到西方的蒙古民族走過了這樣一條道路:成吉思汗把西方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孫以後,西道諸王們帶領自己的軍隊和屬民經營這遠離蒙古故土的西方領地。最初這些土地是大蒙古大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自13世紀60年代以後,蒙古帝國在西方的領地逐漸分裂為金帳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哈台汗國、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蒙古大汗成為中國歷史上元朝的皇帝,在名義上四大汗國與元朝仍保持著宗主關係,但各汗國宗王所推戴的君主有權處理本國的大事,他們逐漸脫離於蒙古大汗,成為遠離蒙古故土,而又各自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延續了幾百年歷史。
元朝滅亡後,蒙古分裂為許多部,後來,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人稱為漠南蒙古,即科爾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即喀爾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即為厄魯特蒙古。
經過歷史的演變與發展,蒙古族人民擁有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擁有了獨特燦爛的民族文化,如今,中國境內共分布著五百多萬可愛的蒙古族人民,他們與各民族人民一起,為建設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做貢獻,並傳播著富有魅力的蒙古族文化。

歷史與現狀

蒙古族是一個世界民族,在世界各地(主要是亞歐大陸)都散落著蒙古部族。大致分布情況如下:俄羅斯聯邦境內的屬於蒙古語組的卡爾梅克人布里亞特人,韃旦人和圖瓦人屬於突厥語族,但和蒙古有很大的聯繫。俄羅斯聯邦境內的蒙古人只有卡爾梅克人和布里亞特人,總數不到一百萬人。外蒙古總人口為261萬7千多萬人(1999年7月),其中蒙古族占90%,為235萬人,其他為哈薩克族、俄羅斯族、漢族等。
喀爾喀蒙古
蒙古國是由眾多同屬於蒙古族血統的不同部落所組成。例外的是哈薩克人,屬於突厥血統,生活在蒙古西部省份,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蒙古族的大部落實克爾克孜部落,還有很多將不同方言的蒙古族。
卡爾梅克部
克爾梅克是歐洲人對厄魯特蒙古人即衛拉特亦即元代的翰亦剌、明代的瓦剌的稱呼。明目清初,衛拉特部蒙古人分四部: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後準噶爾部強盛,土爾扈特部不服準部統治,於1616年在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越過吉爾吉斯草原,同年與俄人講和。和鄂爾勒克移居於托波爾河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亞後人,並征服花剌子模部分領地。1643年,和鄂爾勒克移營至伏爾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與諾蓋人密謀,使其脫離俄國。1650年,西伯利亞的土爾扈特部遣使向順治帝表示臣服。1673年,頓河和額濟勒河(伏爾加河)間的土爾扈特部首領阿玉奇,為得到俄國每年的豐厚贈禮,向沙皇表實效忠,但土爾扈特部與克里米亞汗國、達賴喇嘛、中國皇帝都繼續保持聯繫。後來,沙皇不斷向其徵兵用於對奧斯曼土耳其作戰,激起土爾扈特人的反抗,部分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阿玉奇)的孫子的率領下東歸故土,遭俄軍和哈薩克人的攔截,死傷無數,最後剩幾萬人到達中國新疆境內。其它未能東歸的人留在伏爾加河下游繼續受到沙俄的統治。。1920年成立卡爾梅克州,1935年,成立共和國,1943年,自製共和國制被取消,1957年重設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復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聯邦自治共和國。卡爾梅克人還信奉藏傳佛教,講衛拉特蒙古語,卡爾梅克共和國是歐州唯一的佛教國家,首府埃里斯塔,有很多佛像。
布里亞特部
布里亞特元代稱不里牙惕,不里亞特蒙古人從種族上厄魯特蒙古人的近支,原遊牧於外貝加爾地區,後來向北發展到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間地區。1631年,俄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與布里亞特人發生衝突。經過25年的戰爭,布里亞特人被完全壓服,才臣服俄國。但其中一部人反抗到底,向南移入喀爾喀領地。另外一部分,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打敗俄人是投向中國,被賜名巴爾虎人,編入八旗。布里亞特共和國位於貝加爾湖東,南與蒙古國接壤,首府烏蘭烏德。1923年成立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1958年改為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1990年蘇聯解體前夕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共和國。另外俄羅斯聯邦境內還有兩個布里亞特自治區在貝加爾湖以西:烏斯奧爾丁布里亞特自治區(屬伊爾庫茨克州)、阿金布里亞特自治區(屬赤塔州)
韃靼部落
韃靼人屬突厥語族,混合了蒙古人和跟隨蒙古人西征的其他種族的突厥人的血統,他們主要居住在俄羅斯聯邦的韃靼斯坦共和國和西伯利亞、中亞的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1944年被史達林從克里米亞強行遷入),原蘇聯共有600萬韃靼人,分喀山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等多種,是今俄羅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國新疆境內的稱塔塔爾族,他們大多數是遜尼派穆斯林,少數改信東正教(稱楚瓦什人,主要在俄聯邦楚瓦什共和國境內),還有部分新原始薩滿教。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韃靼人屬喀山韃靼人,他們的祖先主要是伏爾加-保加爾人,保加爾人原居中亞一帶,後隨匈奴人西遷到黑海以北,七世紀時分為五部,一部西遷到多瑙河下游地區,聯合斯拉夫人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建立保加利亞共和國,後被當地的斯拉夫人同化,成為基督徒。後來保加爾人就成為同化了這支保加爾人的斯拉夫人的名稱。另一支保加爾人北上到伏爾加河中游、卡馬河流域一帶,稱伏爾加-保加爾人,蒙古西征時稱他們為不里阿耳,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征服。拔都西徵結束時建立欽察汗國,跟隨拔都留下的蒙古人只有四千戶(參加拔都西征的軍隊約15萬人,西徵結束後,其它各系宗王的部隊都回原來的地方去了,剩下的是拔都自己的部隊,大都是來自中亞的突厥人),他們淹沒在突厥人的汪洋大海里(突厥人是他們的百倍以上),他們後來逐漸被周圍操突厥語諸部混血同化,將突厥語,信伊斯蘭教。後來,蒙古國人和欽察汗國統治下的伏爾加-保加爾、欽察等突厥民族共同使用蒙古人帶來的名字-韃靼人,伏爾加-保加爾人失去了自己原來的名字。
圖瓦部落
圖瓦人,中國史籍稱“都波人”、“薩彥烏梁海人”、“唐盧烏梁海人”等。俄國人稱索約特人,唐努圖瓦人等。圖瓦人的族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鐵勒-突厥,另一個是鮮卑-蒙古。從族名來看,圖瓦無疑於都波有較大的淵源。都波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金貝加爾湖西南方位、葉尼塞河上游一帶,這裡事故突厥人南遷之前的搖籃。2世紀時,匈奴衰微,鮮卑人大舉進據莫北,遂於留居其地的匈奴人發生了大規模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鮮卑前夕最遠,莫北的北部和西部受到了影響,都波部落更為顯著,其得名有拓跋有關,至少其組成時加入鮮卑因素的。突厥興起後,都波役屬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鐵勒之一部,又遠處闢地,故也怡然自得。今人研究發現圖瓦人保留了許多古代突厥語的特點,應與此不無關係。按照前蘇聯突厥語專家巴斯卡闊夫的劃分,圖瓦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系-東匈語支-維吾爾語組-維吾爾突厥次語組。圖瓦的另一個源頭與烏梁海有關,烏梁海是清代的譯法,元明時多譯兀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國的得力幹將,西征歐洲,南滅大理,功業圓滿。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翰良該”或“搵良改”之名居於莫北的極北部,即今貝加爾湖以東、鄂嫩河上游一帶,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時的“骨力乾”。骨力乾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位於都波支東北,據當時的京城長安最遠,一次給著史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說來說去,最初的源頭還是鐵勒,其實按蒙古是一新興部落,雖以東胡系統的室韋逐步為主體,但加入不少像兀良哈這樣原屬鐵勒-突厥系統的部落(克烈部、乃蠻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對於圖瓦來說,都波和骨力乾真可謂殊途同歸了。現今在中國新疆境內阿勒泰地區居住有一部分操圖瓦語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不將其單獨劃族或劃為相同語族語支、鄰近地域的哈薩克族,應該主要是人數少有關,據1982年統計,僅有2000人左右;還有就是考慮在歷史上他們與哈薩克人很少有共同之處,倒是唐努烏梁海在併入蘇聯以前一直是屬於外蒙古的;並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數西蒙古,即瓦剌-厄魯特的後裔,本來就與東蒙古有較大的差異,鐵勒-突厥因素更濃,特別是先世翰剌惕部更是正好分布在唐努烏梁海地區,因此將阿勒泰圖瓦人劃入蒙古人還是有所依據的。圖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薩滿教還是有很深的影響。也有少數人信東正教。圖瓦人總數20萬左右,2萬人在蒙古國,圖瓦人分布的地域在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具體來說主要是指薩彥嶺和唐努烏梁海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的面積接近20萬平方公里,清代稱唐努烏梁海,設左領四十八,分隸外蒙的烏里雅蘇台的的定邊左將軍、哲布尊丹巴達活佛及札薩克圖、三音諾言兩部。同治三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被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左領之地,屬今蒙古國,中部俄占二十七左領之地,於1924年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改稱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加入蘇聯的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享有自治州的權力,1961年改為圖瓦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共和國。

蒙古族情況

中國境內的蒙古人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東北三省等地,人數達500萬左右,所以說蒙古族的主體在中國。
內蒙古地區部落
涵蓋內蒙古地區,東、西部共28個蒙古族部落。
(1)阿巴嘎部落
阿巴嘎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西部。”阿巴嘎“蒙古語為”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領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別力古台,故將其所率部落稱”阿巴嘎“部落。
(2)阿巴哈納爾部落
阿巴哈納爾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北部。“阿巴哈納爾”蒙古語為“叔叔們”之意。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因部落首領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弟別里古台後裔,故將其所率部落稱為“阿巴哈納爾”部。
(3)阿拉善和碩特部落
阿拉善和碩特部落位於內蒙古西部,是中國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一些學者認為“和碩特”為蒙古語“先鋒”之意。中外史籍大都認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內蒙古境內的和碩特部是烏魯克特穆爾的後裔。
(4)阿拉善土爾扈特部落
阿拉善土爾扈特部落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一些學者認為,土爾扈特部落的名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禁軍護衛的名稱(突厥語,意為“巡更者”,“哨兵”,再加蒙古語詞尾複數形式構成),與元朝的“禿魯花”軍同義,以其職業為名。土爾扈特是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蒙古遊牧記》載:土爾扈特部是元臣翁罕的後人。《蒙古源流》作“克哩葉特之翁罕。”據此,土爾扈特原屬克烈一姓。
(5)阿拉善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
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稱為“浩騰蒙古”,也稱“蒙古回回”、“纏頭回回”或“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明末清初從新疆移居阿拉善地區。
(6)阿魯科爾沁部落
阿魯科爾沁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部。阿魯科爾沁系蒙古語。“阿魯”是山北之意,“科爾沁”是弓箭手。為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七世孫昆都倫岱青之部落。因其部落始牧於杭愛山之北,為區別其伯祖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嫩科爾沁,故稱為阿魯科爾沁。
(7)敖漢部落
敖漢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南部。敖漢,蒙古語“老大”之意。據《清史稿》,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長子圖魯博羅特,於明代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
(8)巴爾虎部落
巴爾虎部落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西南部。是根據巴爾虎部落的遠祖巴爾虎岱巴特爾的名字命名的。被稱為“林中百姓”,是生活在森林當中的狩獵民族。公元前四世紀,巴爾虎部落的首領巴爾虎岱巴特爾帶領著他的部落來到了貝加爾湖畔。駐牧地在貝加爾湖以東巴爾古津河一帶。
(9)巴林部落
巴林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中北部。巴林系蒙古語譯“要塞”,“哨所”、“軍寨”之意。明代嘉靖年間元太祖十八世孫蘇巴海始創巴林部。天聰八年(1634年)分封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順治五年(1648年)定名為巴林左、右翼旗。設札薩克衙門,會盟昭烏達。
(10)布里亞特部落
我國布里亞特蒙古人聚居區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東南部。布里亞特是以人名布里亞德(歷史上曾有曰:巴日格巴特日其人有三子次子曰:布里亞德是布里亞特蒙古人的先人)而成為部落的名稱。稱為林木中百姓。
(11)察哈爾部落
察哈爾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南部。關於“察哈爾”的名稱:學界大多數認為古突厥語,是“汗之宮殿衛士”即大汗護衛軍的意思。古代蒙古察哈爾部,原駐牧於阿爾泰山,其汗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襲蒙古汗位。察哈爾蒙古起源於蒙古帝國初期,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怯薛”(大汗護衛軍)。隨著北元汗廷遷到漠南草原。
關於“察哈爾”的含義,學術界有多種解釋,據蒙文文獻,“察哈爾”是古突厥語,意為“汗之宮殿的護衛”。古代蒙古察哈爾部,原駐牧於阿爾泰山,強盛於明代時期,成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襲蒙古汗位。明時,察哈爾部分八個“艾馬克”:敖漢、奈曼、蘇尼特、烏珠穆沁,始稱嶺南四察哈爾鄂托克(或艾馬克,變亦即四部);主固特、布里雅特、阿剌齊特,始稱嶺北察哈爾鄂托克。統稱察哈爾八部(鄂托克)萬戶(蒙古左翼三萬戶之一)。清朝皇帝又將察哈爾部蒙古以分散駐防等形式,遷居於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興安嶺至天山的三十八旗,都有察哈爾部蒙古。
(12)達爾罕部落
達爾罕部落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北部。達爾罕,蒙古語,為神聖的、崇高的、不可侵犯等意思。達爾罕部落原屬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附清,清初置達爾罕貝勒旗(又名喀爾喀右翼旗),是喀爾喀七部直系,1950年8月與茂明安合併為聯合旗。
(13)四子部落
四子部落。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草原西北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諾顏泰奧特根有四子。長子僧格、次子索諾木、三子鄂木布、四子伊爾扎木。清政府為區別另一支杜爾伯特(四子)部落,即稱為“四子部落”(意為四個兒子的部落)。1649年自呼倫貝爾遷徙到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內。
(14)鄂爾多斯部落
鄂爾多斯部落位於內蒙古西南部。“鄂爾多”(斡爾朵)為蒙古語“宮帳”之意,“鄂爾多斯”是“鄂爾多”的複數,即“宮帳群”,成吉思汗去世後,將遺體遷往漠北草原時,在鄂爾多斯留有成吉思汗及其夫人遺物的祭祀宮帳,稱“八白室”,後“鄂爾多斯”(多宮殿之意)名c。
“為猛隼之羽翼,為駕輦之護衛,為剛毅之明君,將如山之白室,竭誠護衛著等等”這是蒙文文獻《蒙古大黃冊》一書中對鄂爾多斯萬戶的記載。鄂爾多斯一詞,是古突厥語,意為汗的殿宇、陵寢之地。公元十四世紀,守護成吉思汗的陵寢的護衛們,改自己“艾馬克”(部)的含義,始稱鄂爾多斯部,這裡所謂“八白室”的護衛者,正是鄂爾多斯人。當初他們全蒙古六萬戶之一的鄂爾多斯萬戶。清天聰九年(1635年)鄂爾多斯內附歸清,各授札薩克,共六旗(後在雍正九年增設一旗,即七旗),所部六旗自為一盟,稱伊克昭盟。
(15)浩齊特部落
浩齊特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東部。浩齊特,蒙古語:含意為:天長日久。元太元太祖十六世孫圖嚕博羅特,再傳至庫登汗,號其部曰浩齊特。1623年因與林丹汗不睦,遷至喀爾喀,1634年回遷,分為左右翼旗。1949年與烏珠穆沁左右翼旗合併為東部合旗。
(16)呼倫貝爾厄魯特部落
呼倫貝爾厄魯特部落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鄂溫克旗境內。厄魯特蒙古是中國古代對西部蒙古的稱呼。元代稱斡亦剌,明代稱瓦剌,清代稱衛拉特、厄魯特、漠西蒙古等。蒙古語“草原百姓”之意。1731年,清廷將一部分厄魯特人遷往呼倫貝爾,遊牧於今錫尼河南、伊敏河東地區。這一部分厄魯特蒙古因先期遷來,稱為陳厄魯特。1755年,又有一部分厄魯特人遷居呼倫貝爾,稱新厄魯特。
(17)喀喇沁部落
喀喇沁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西南部。“喀喇沁”蒙古語,意思是“重要的人”或“偉大的人”,也有守衛者之意。喀喇沁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勛臣者勒篾,屬烏梁海氏。
(18)科爾沁部落
科爾沁部落位於內蒙古通遼市和興安盟境內。“科爾沁”,為蒙古語弓箭手或帶弓箭的侍衛之意。科爾沁部落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後裔所統領的部落。
(19)克什克騰部落
克什克騰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西北部。克什克也做卻薛,意為“值班”,克什克騰意為“值班人”。蒙古汗國時,克什克騰是護衛值勤部隊,分班輪流值勤。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北元末。北元達延汗時期,克什克騰部落隸屬察哈爾萬戶,是親軍中的護衛軍。
(20)茂明安部落
茂明安部落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北部,1653年歸清,後改為茂明安旗。1952年與達爾罕旗合併為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一些學者認為茂明安為蒙古語,茂意為“不好、差的”等,明安為“千”。據學者解釋,當時明安部落是由好的和差的牧戶組成,受到歧視,後逐步形成此名(此說法有待進一步考證)。茂明安部落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1653年後,由呼倫貝爾草原遷至。
(21)奈曼部落
奈曼部落位於內蒙古通遼市東南部。早期稱為“乃蠻”。“奈曼”蒙古語,意為“八”。《清史稿》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於明代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次子額森偉徵諾顏,以奈曼為部號。
(22)蘇尼特部落
蘇尼特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北部。《蒙古秘史》譯作“雪你惕”;《元史》稱作“雪泥”;清代以來均稱作“蘇尼特。”。“蘇尼特”一詞的來歷有三種解釋:一說:蘇尼特部落是從蒙古國腹地遷來,日行夜宿而得名,“蘇尼”指夜,“特”指數量詞,表示多;二說:“蘇尼特”來源於“蘇尼古奇”(古時音:蘇尼古德)一詞,意為好奇。據說此部落的人好奇心強,善於獵奇;三說:統一蒙古立過汗馬功勞而劃地賜名,其中把蘇尼特首領格魯根巴特爾排在第五位。蒙古史學界大多認為蘇尼特部落是成吉思汗祖先包爾吉根氏族形成以前的部落之一,最早居於貝加爾湖南部。後部落名稱又成為氏族名稱。
(23)土默特部落
土默特部落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部和包頭市東部。“土默特”蒙古語“萬”,原為“禿馬惕”,是蒙古族一個古老部落的名稱,北元時期,用以指土默特部落集團、萬戶。清代,稱歸化城土默特旗以及喜峰口外土默特旗。
(24)翁牛特部落
翁牛特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中部。“翁牛特”蒙古語意為“神聖的山”,原部族信奉山神由此得名。據《蒙古遊牧》記載: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諾楚因,其後裔蒙克察罕諾顏,有二子,長子巴顏岱青洪果爾諾顏,號所部曰翁牛特。另外,別勒古台的後裔有一部分駐牧在大興安嶺以東,後他們所領有的部落也稱為翁牛特。
(25)烏拉特部落
烏拉特部落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中、後三旗,包頭市達茂聯合旗。“烏拉特”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烏拉特部落為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五世孫布爾海,號所部曰烏喇特。1648年由牧呼倫貝爾草原遷至烏拉特草原。
(26)烏珠穆沁部落
烏珠穆沁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部。“烏珠穆沁”蒙古語,意為種葡萄的人。烏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其先民遊牧於蒙古杭愛山脈盛產野山葡萄地帶。北元時期,成吉思汗15世孫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各部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漠南地區,將其長子圖嚕博羅特為首領的部族從漠北杭愛山一帶調集到漠南,統領察哈爾部。圖嚕博羅特其子博第阿喇克三子翁袞都喇爾為烏珠穆沁部落首領。
烏珠穆沁部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16世孫圖羅博羅特又杭愛山徙牧戈壁南,他的第三個兒子翁滾都拉爾開始稱所部為烏珠穆沁,蒙古語為葡萄山人,17世紀,金太祖(努爾哈赤)期間,烏珠穆沁部首領道爾吉與林丹汗不和,率所部遷到克魯倫河一帶。崇德元年,歸附滿清。順治三年,分左翼右翼兩個旗。足以札薩克(執政王)駐在鄂爾虎河(烏拉蓋河)畔之奎蘇陀羅海(烏拉蓋蘇木東北)。1934年屬錫林郭勒盟。1945年烏珠穆沁部道吉爾王與烏蘭夫部衝突兵敗,率一半左翼旗人遷至蒙古國克魯倫河附近駐牧之今。
(27)扎賚特部落
扎賚特部落位於內蒙古興安盟境內。“扎賚特”,系蒙古語,“扎賚”為窪地之意。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稱。明代,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撒爾第十五世孫博第達喇將科爾沁部以河為界,劃給自己的兒子們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綽爾河流域,始號扎賚特部。
(28)扎魯特部落
扎魯特部落位於內蒙古通遼市西北部。“扎魯特”系蒙古語“扎兒赤兀惕”的諧音,意為“僕人”。扎魯特是蒙古族部落之一。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汗之孫和爾朔哈薩爾長子烏巴什號所部為扎魯特。原為兀良哈部的一支,成吉思汗家族僕人,故名扎兒赤兀惕氏,後演變為該部落名稱。
新疆地區蒙古族
“蒙古”為本民族自稱。新疆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個支系,是衛拉特蒙古的後裔。13世紀初蒙古族人隨成吉思汗西征來到天山以北。明代蒙古族分為東部韃靼和漠北瓦刺兩大部分。16世紀中葉,漠北瓦刺分為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和碩特和準噶爾部,清代統稱為厄魯特或衛拉特……
1.和碩特蒙古
和碩特蒙古的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貝加爾湖西南、我國北方額爾古納河下游和海拉爾河下游呼倫貝爾及科爾沁草原等廣大的森林地帶,同蒙古部落一起遊牧生活。據我們考究和碩特部落起碼有兩千年的歷史,其歷史大概可劃分為如下四個時期,即:1.起源與演變(公元5-15世紀初)。2.西遷加入衛拉特蒙古和強大盛興(15世紀初-17世紀初30年代)。3.大遷移與分布各地區(17世紀30年代中葉-1949年)。4.翻身解放與大發展(1949-目前)。現在,和碩特蒙古主要分布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甘肅、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地區及蒙古西部科布多省,俄羅斯聯邦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伏爾加河流域)等地區。
2.圖瓦蒙古
喀納斯湖畔生活著一些神秘的圖瓦人部落,圖瓦人在隋唐時稱“都播”,元代稱圖巴或烏梁海人。有些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來的守衛要塞和放馬場的士兵,逐漸繁衍;有的學者認為,他們的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近來,有俄羅斯學者研究發現,圖瓦人可能是印地安人的祖先。說法很多,但仍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
3.土爾扈特蒙古
國內的土爾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部分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雲南省、台灣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土爾扈特人,他們是和鄂爾勒克所領牧民的後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餘居住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專區和塔城專區,還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青海地區蒙古族
據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省共有蒙古族9.98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77%。主要聚居於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烏蘭、都蘭、德令哈、格爾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托勒鄉、哈勒景鄉,剛察縣的哈爾蓋鄉,祁連縣的默勒鄉、多隆鄉、野牛溝,門源回族自治縣的蘇吉鄉,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倒淌河鄉,也有小片分布。西寧市和東部農業區也有少量散居。
青海蒙古族是全國蒙古族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蒙古族形成以後,陸續進入青海地區的。蒙古族最早進入青海是南宋寶慶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蒙古族自蒙古汗國時期進入青海,就把它作為放牧馬牛羊駝的基地,在7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經營著這塊水草豐美的土地,為開發青海,發展畜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蒙古族
遼寧蒙古族
今遼寧省境內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勒津科爾沁察哈爾巴爾虎等六個部落的後裔。當今遼寧蒙古族的語言,經歷史變遷,其地域、各部落之間的差別基本消失,語音基本相同。屬於我國蒙古語中部方言區的科爾沁、喀喇沁土語。現在68萬蒙古人中,基本使用自己民族語言的占50.6%(其中使用蒙漢兩種語言的人逐漸增多),其餘40~50%已經失掉了民族語言,主要轉用漢語。使用自己民族語言的人口,多數居住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其次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一部分和朝陽、鐵嶺等地一些蒙古族鄉、聚居村、屯的蒙古人。
黑龍江蒙古族
黑龍江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中部。明代洪熙年間,成吉思汗弟布圖哈撒爾的14世孫奎孟克塔斯哈喇嘛就遊牧在這裡,15世紀中期,奎孟克塔斯哈喇嘛的孫子愛嘎析分牧來到嫩江東岸,以其分牧次序為四而成為杜爾伯特部(杜爾伯特部,蒙語:“四”之意)。現在,全省蒙古族人有9.6萬人,其中,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就有3萬多人,主要以牧業為主,農牧結合。
雲南蒙古族
雲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後裔。會漢語、彝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以農耕為主。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文山州的馬關縣。

其他

全國其他省區蒙古族構成部落資料暫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