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蒙古包製作技藝

蒙古族蒙古包製作技藝,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傳統技藝,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族蒙古包製作技藝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保護單位: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內容,

歷史淵源

肅北蒙古族蒙古包是肅北縣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峰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終年趕著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經常專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工藝特徵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鐵爾木”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缺時將鐵爾木折合體積便縮小。蒙古包主要有架木、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水泥、土 坯、磚瓦只用,原有毛柳、毛、駝皮,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工藝內容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用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5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鐵爾木(即蒙古包圍牆支架木)、哈爾啊茨(蒙古包頂)、烏尼和哈拉嘎(椽子和門)。蒙古包以鐵爾木(哈納)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0、60、80、100、120頭蒙古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