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山燕麥

蒙古山燕麥

蒙古山燕麥(學名:Helictotrichon mongolicum (Roshev.) Henrard)是禾本科、山燕麥屬多年生植物。稈直立,叢生,光滑或粗糙,具1-2節。葉鞘粗糙或被微毛,多長於節間;稈生葉舌較短,平截,頂端被微毛;葉片窄線形,常縱卷。圓錐花序常偏向1側,緊縮或稍開展,花序軸粗糙或被短毛,每節常具2枚分枝,分枝短;小穗披針形,含3小花;穎近相等,紫紅色,披針形;雄蕊3,花葯黃色或稍帶紫色;子房頂端密被柔毛。

分布於中國新疆;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生於海拔1250-2700米的高山林下、亞高山草甸及河岸山坡。

結實前期馬、牛喜食,羊採食;結實後馬、牛採食,冷季殘留的葉片較多,家畜採食。適時調製成乾草,適口性較好,各類家畜喜食,屬良等牧草。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多年生。鬚根較粗壯,且較長。稈直立,叢生,光滑或粗糙,高12-60厘米,具1-2節。葉鞘粗糙或被微毛,多長於節間;稈生葉舌較短,長約0.5毫米,平截,頂端被微毛,分櫱葉舌長2-3毫米,披針形,被微毛;葉片窄線形,常縱卷,基生者長15-30厘米,莖生者短,長2-5厘米,光滑或粗糙。
圓錐花序常偏向1側,緊縮或稍開展,長3-9厘米,寬1-2厘米,花序軸粗糙或被短毛,每節常具2枚分枝,分枝短,長1-2厘米,被短毛;小穗披針形,含3小花,頂花常退化,長10-12毫米,淡褐色帶紫紅色或稻黃色帶紫紅色,小穗軸節間長2-3毫米,被長1.5-3毫米的柔毛;穎近相等,紫紅色,披針形,先端長漸尖,邊緣膜質,長9-11毫米,第一穎具1脈,第二穎具3脈;外稃狹披針形,長8-10毫米,具5-7脈,先端齒裂,基盤被較短的毛,芒自稃體中部伸出,膝曲,長13-15毫米,芒柱扭轉;內稃較外稃稍短,2脊粗糙;雄蕊3,花葯長約4毫米,黃色或稍帶紫色;子房頂端密被柔毛。

近種區別

天山山燕麥(學名:Helictotrichon tianschanicum (Roshev.) Henr.)與蒙古山燕麥的區別:植株密叢生;莖基部具多數殘留葉鞘;葉長達莖1/8-1/2;小穗長0.9-1厘米,褐黃色。分布於中國內蒙古、甘肅及新疆;俄羅斯西伯利亞及吉爾吉斯斯坦也有分布。生於海拔1400-2700米山坡陰處或林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新疆;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生於海拔1250-2700米的高山林下、亞高山草甸及河岸山坡。
蒙古山燕麥是一種中生短根莖—疏叢型下繁禾草,山地草甸草場的主要伴生種,山地草甸草原及高寒草甸草場的散生種。喜溫涼濕潤的氣候和土層較厚富含有機質、持水性較好的土壤條件。稍具抗寒性,適宜上壤為山地黑鈣上或暗栗鈣土。在東天山北坡山地草甸草場,可與與無芒雀麥Bromus inermis)、假梯牧草Phleum phleoides)、天山羽衣草Alchemilla tianschanica),Achillea millefolium)、早熟禾(Poa spp.)、萎陵菜(Potentilla spp.)等組成草場型,草群蓋度60-90%,草層高20-60厘米。其中高草地段還作割草場在中天山北坡海拔2100-2700米的山地草甸草場中,它以主要伴生種成分參與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林地早熟禾Poa nemoralis)、寬葉鵝觀草Roegneria platyplylla)、垂穗鵝觀草Roegneria nutans)、草原老鸛草紫花鳶尾lris ruthenica)等為建群種的草場型內;其它伴生植物有蓬子菜、綠草莓、蓍、長莖飛蓬Erigeron elongatus)、萎陵菜等,有時蒙古山燕麥還能以亞建群種地位參與草場型的組成,草層高60厘米,蓋度55-85%。

生長習性

花果期6-9月。蒙古山燕麥通常於4月底開始萌發,6月初抽穗,7月上旬揚花,8月中旬種子成熟,9月中旬開始枯黃。

主要價值

結實前期馬、牛喜食,羊採食;結實後馬、牛採食,冷季殘留的葉片較多,家畜採食。適時調製成乾草,適口性較好,各類家畜喜食,屬良等牧草。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