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開

董福開

董福開(1873—1958),字群輔,江西贛州南康人;早年赴南洋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江西陸軍混成協二標二營管帶兼贛州徵兵官、貴州徵兵總辦、貴州第二標統帶民國時期投身辛亥革命,曾任中華革命軍江西省司令長官、四川納磎縣縣長、贛軍總指揮、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議、廣州招商局局長、貴州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黎平縣縣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司令部行營法官、江西省保全司令部少將參議,1945年任南康縣第一任參議會議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後,任職於廣州市政協,1958年病逝,享年8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福開
  • 別名群輔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江西贛州南康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58
  • 職業:原國民政府少將、廣東政協委員
  • 畢業院校:南洋講武堂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董福開(1873—1958),字群輔,清邑庠生江西贛州南康市人。
衍慶堂衍慶堂
董福開南康的開基祖為董茂彩,堂名為衍慶堂
據《董衍慶堂房譜》記載,其第一世祖為董振,“原籍福建汀州寧化縣,宋淳佑年間,仕廣東釋政,後遂擇興寧窖溪湖而居焉”。前清康熙甲子年(1684),始遷居江西南康縣水北大塘口(今南康市風崗鎮),故董福開為典型的客家人;他走出家門,赴南洋講武堂學習。畢業後,曾任清江西陸軍混成協二標二營管帶兼贛州徵兵官、貴州徵兵總辦、貴州第二標統帶。
民國時期曾任貴州第三師參謀長、中華革命軍江西省司令長官、贛軍總指揮、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議、江西清黨委員、上海招商局船務科科長。
解放後,一直在廣州擔任政協工作,直至1958年病逝。
董福開共有九個兒子,也都不固守舊業,而是開拓進取;三子董來雲黃輔軍校第六期畢業;四子董來煐,國立稅務專科畢業後,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中國海關一等稽查;五子董來燾任國民政府貴州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主任,國民政府江西省社會調查局少將銜負責人,後任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六子董來煌曾任緬北遠征軍第一戰車指揮部參謀、營長、現居台灣;七子董來燦,台灣海軍軍官學校教授,1975年舉家移居美國加利福利亞。

人物生平

早年的董福開目睹清朝末年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國家貧窮落後,外受列強侵略,積極尋求救國之路。
董福開認為,國家要免受列強欺負,務必強大國防,壯大軍事力量,因而他毅然進了南洋陸軍講武堂學習。同時,他又認為,軍事力量的強大,取決於國家的強盛;而國家要興旺,必須推翻封建王朝統治。就在這時,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8月在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合光復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民丅主革命綱領,並一致推選孫中山為總理。
從此,同盟會即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在國內許多大小城市都建立了同盟會組織,董福開很快就參加了同盟會,成為最早的同盟會會員。後來他在江西、貴州任職時,都是當地同盟會的骨幹,積極參加同盟會的革命活動,並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四處奔波,竭誠奮鬥。
董福開的革命膽略和在革命緊要關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贏得了孫中山先生的信賴。1925年被委任為大元帥府參議。1926年又任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議。同時,也受到國民民黨政要的敬佩。
1935年董福開母親嚴太夫人十旬開一壽誕,發出慶壽徵文啟之後,國民政府要員送壽幛、壽匾、壽聯甚多。國民政府主林森的壽匾題詞:“母儀人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的壽幛題詞:“壽登期頤”。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題聯:“上壽期頤徵國瑞,下民膏澤拜慈祥”。僑務委員會主席熊式輝題聯:“九旬鶴髮同金母,七秩斑衣學老萊”。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題聯:“上壽祝其頤嘏錫魯族慶燕喜,問安帷點頷梅開庾嶺駐春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貴州行營主任顧祝同題詞:“魯郡賢母,南嶽高年,康疆逄告,德范堪傳。”國民政府軍訓部部長白崇禧題詩:“歡娛歲月慶延錦,梅萼香斟敞綺延,禮法不渝家作則,康疆無異地行仙,匡時寶樹蜚勛譽,盈寶蘭枝萃俊賢,人壽百年稱上瑞,媊星輝朗耀長天。”
董福開未任國民政府要職,但在其母壽誕慶典之時,卻有如此多的政要、達官貴人送壽儀,足可見董君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中的影響。
1946年9月26日,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侍從俞濟時蔣經國等人的陪同下,從廬山下來經南昌飛低贛州,25日赴南康、大余、再返回贛州。
南康,將介石專程看望了董福開,並示禮問候。這更說明董福開這位辛亥革命元老在辛亥革命中的影響之大。
董福開在民國時期曾在上海、廣州、貴州、江西等地的國民政府任職,這期間,他與國民民黨左派人士廣為聯絡,其中,與李濟深的摯交足見董福開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李濟深(1885—1959),廣西蒼梧人,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黃埔軍校副校長。此時,董福開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參議,兩人即為密友。1933年,李濟深聯合十九路軍蔡延鍇,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後來,李濟深又發起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於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正式成丅立,任主席。董福開對李濟深的主張和正義行動,頗心折之,心心相印,並經常互通音訊,竭力支持李濟深組建中國國丅民黨革命委員會,而且成為第一批“民革”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濟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即函邀董福開赴北京到“民革”中央任職。當時,董福開已近八旬,身體欠佳,未曾踐約,留在廣州政協任職。由此可見,李濟深對董福開這位辛亥革命元老的敬重和信賴。
董福開先生的愛國之情是一以貫之的,在他青年時代,面對清末封建王朝的無能,他積極尋求強軍之道,力克艱難到南洋陸軍講武堂學習。後來,他又認識到,要推翻封建政權,需要建立革命的組織,因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他始終跟隨孫中山先生,積極參加討袁、護法鬥爭和北伐戰爭。在國丅民黨政權垮台之後,他本可去台灣,或跟隨李宗仁先生退居美國,但他都沒有去,為什麼?因為他的愛國之情使他堅信,大陸即將全部解放,一個新的政權將給中華民族帶來無限光明。
李宗仁先生回憶錄中,李宗仁撤退至廣州時,董福開與李宗仁見面時的情形有一段記錄:“後來在民國38年,我從南京撤退,遷國府於廣州時,董福開先生也從江西故鄉避亂到粵,曾來看我。談及當年情形猶如昨日,而三十年來,國家變亂如斯,彼此相對有不勝欷歔之感。”由此可見,董福開先生和李宗仁先生對當時時局有同感。
正是這樣,李宗仁先生雖然去了美國定居,但後來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安排下,還是於1965年7月回到了北京,而董福開先生則一直未離開廣州,這更體現了他的愛國之情。

人物評價

董福開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他在客家人勤勞、篤實、崇學、奮鬥、創業、愛家、為國的情感薰陶下,走出客家土屋,闖蕩世界,探求真諦,從一個普通的客家子弟,成為了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者――辛亥革命元老,並在中國現代社會發展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董福開的愛家為國思想,是客家人的“材料”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熔爐中鑄就的,追記董福開先生的愛國精神的同時,不能不緬懷一切為實現國家統一而鞠躬盡瘁的辛亥革命的愛國志士;國家統一大業尚未完全實現,同志仍需努力。所有炎黃子孫要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發揚辛亥革命的愛國精神,為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偉大復興團結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