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職務
現任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技委副主任(1999-至今);
中國地質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1999-至今);
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委員(2002-至今);
《地球學報》主編(2003-至今);
《地質論評》編委(2000-至今);
《地質力學學報》副主編;
《地質通報》編委。
兼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球科學計畫(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深部地球學科組組長(2005-2011);
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1999-至今);
中國國際
岩石圈(ILP)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2001-至今);
美國地震聯合會(IRIS)外籍委員(2005-至今);
中國石油學會第七屆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2009-至今);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
地幔研究分會委員(2010-1015);
現主持國家科學專項“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SinoProbe,2008-2013);
主持國際合作項目(地質調查)“西太平洋邊緣三維地質結構與資源回響”(五國合作項目,2011-2013);
主持“秦嶺-大別山地殼三維填圖”項目(地質調查,2012-2016)。
主要經歷
上世紀七十年代參加全國鐵礦大會戰,參與了安徽省廬江大包莊富鐵礦的勘探全過程,參加編寫的成果報告獲地礦部地質勘探一等獎;在
地質力學理論指導下,開展長江中下游和中央造山帶構造地質、
區域地質和深部地質研究,承擔了安徽大包莊鐵礦、
沙溪銅礦、
安慶銅礦、貴池銅山銅礦等
礦田、浙江金華銀坑
鉬礦、海南島
石碌鐵礦、黑龍江多寶山銅礦等礦區構造控礦和
構造地球化學研究任務。
八十年初,套用國際
推覆構造、構造
遞進變形的概念,參與編制安徽省構造
地質圖,對關鍵地質部位進行野外檢查和驗證,獲得地礦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自2000年以來,根據國家對能源的巨大需求,先後主持中石化“中央造山帶
前陸深部構造與油氣遠景”、“
大巴山前陸構造演化與油氣遠景研究”及中石油“下揚子
侏羅紀含油性評價”等項目,在前陸變形和
深部構造、構造驅動油氣、油氣二次成藏和油氣遠景預測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負責開展中國東亞洲東部大地構造演化、
燕山運動多向陸內造山機制、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亞洲三維地質結構與礦產資源等重要研究項目。
2008年汶川地震後,在第一時間組隊進入
震中區開展調查,作出了快速反應。
從2008年起主持國家科技專項“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2008-2013)。2003-2005主持“國外地質科技發展動向”戰略研究,2009-2010作為第一執行組長負責“國土資源
可持續發展的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研究”。
研究成果
在構造地質學、
地質力學和
礦田構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特別是在協助導師楊開慶教授建立動力成岩成礦理論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這種理論對研究區域構造、礦床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指導找礦等方面有理論及實際意義。
深入地探討了地殼物質的構造動力調整作用,代表作有:“大別地塊運動程式初探”、“構造動力
地球化學若干問題”、“長江中下游地殼物質的構造動力調整作用”以及“
帚狀構造應力場與
物質場關係的初探”等論文。
在國際地學熱點大別山
超高壓變質岩石成因與折返機理研究中,積極參與國際前沿競爭,對大別山碰撞造山帶基本結構劃分、超高壓(UHP)
岩石變形和折返機理、大別山造山帶深部地質與探測以及前陸帶地質認識處於優勢。最先提出南北大別地體的劃分意見(1991,1993);首次提出大別山UHP岩石新成因——大陸點碰撞與UHP
變質作用的新觀點(1999);提出大別山造山帶差異隆升與UHP岩石雙階段折返的模式——反向加楔退拔機制(1996,1998)。
最先參與並組織大別山深部地質研究與探測,完成橫穿
大別山的
大地電磁測深剖面(1992,1993),寬角反射
地震剖面(1994,1996)等,獲得了大別山第一批地殼
物性參數和地殼結構信息。
主持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科學專項(2008-2012),啟動了我國地球深部探測計畫。主持中美(1994-1997)、中德(1998-2000)、中俄哈蒙韓五國1/250萬中亞地質圖系(2002-2007)、五國中-東-北亞洲三維地質與成礦(2008-2010)、五國東亞深部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2011-2015)等國際合作項目等,先後發表150餘篇論文,其中
SCI論文40篇,專著4部。
獲獎
2012年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主持完成的《大別山東段深部探測與找礦突破》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榮譽
2013年10月獲得
美國地質學會(GSA)榮譽會士稱號(Honorary Fellow);
2012年1月被評為“2011中國十大傑出科技創新人物”(科學網);
2012年月“深部探測專項”被兩院院士評為“2011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0年獲國家“優秀野外工作者”稱號;
1992年獲安徽省首屆青年科技獎;
1996年被評為地礦部首批跨世紀人才;
2000年被評為國家千百萬人才第一層次人才;
1988年被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1994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董樹文勤奮好學,思路敏捷,敢於創新,作風正派,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我國地學界青年學術活動的最早的組織者和策劃者;也是我國地學國際合作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