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樹亭

董樹亭

董樹亭(Dong Shuting),男,1953年6月生,山東諸城人,中共黨員,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14年。

2007、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級教學名師,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山東省“三O工種”玉米執行專家,中國玉米栽培學組副組長、農業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物學組成員。

長期從事作物栽培生理教學與科研工作,專長玉米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生理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攻關“無公害優質玉米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開發示範”等重大科研項目20餘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樹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諸城
  • 出生日期:1953年6月
  • 職業: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等
  • 畢業院校:山東農學院農學專業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有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
  • 代表作品:《玉米栽培生理》、《作物栽培學》
個人簡介,學術兼職,主講課程,所獲榮譽,所獲獎勵,科研項目,教育項目,出版專著,科研論文,主要事跡,

個人簡介

1973年至1976年山東農學院農學專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
董樹亭
董樹亭董樹亭
1985年至1988年山東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1993年至1994年烏克蘭合作科研;
1987年至1999年先後擔任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副主任、科研處處長;
1999年12月至2013年7月任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
2013年7月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免去董樹亭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職務。
曾赴烏克蘭、美國、紐西蘭、荷蘭、法國等國講學、合作科研及考察,按期回國後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面,取得優異成績,在玉米高產優質高效栽培和巨觀農業研究方面成績顯著。現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教授過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學等課程。
作為研究生導師,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102人。

學術兼職

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
農業部黃淮海區域玉米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山東省“三O工種”玉米執行專家
中國玉米栽培學組副組長
農業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物學組成員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國家級重點學科)和國家精品課程(作物栽培學)負責人

主講課程

《作物栽培學》、《植物生產學》、《農學概論》、《作物生理學》、《作物栽培高產理論與實踐》等課程。

所獲榮譽

2007,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
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4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
2006年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2007年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
2008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標兵”
所帶領的團隊200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優秀創新團隊帶頭人”榮譽稱號,並記一等功
2010年獲中國作物學會“科學技術成就獎”
山東省科技興農功勳科學家
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2011年榮獲“科技興農功勳科學家”稱號,姜大明省長為獲獎科學家授金質獎牌
2011年獲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

所獲獎勵

1、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均為首位,2005年、2009年)
2、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首位2項,2004年、2007年)
3、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首位,2005年)
4、山東省自然科學學術創新獎單項最高獎(首位)
5、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第一位)
6、其他省部級獎勵30餘項。
7、以上科技成果獲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僅《黃淮海平原玉米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大面積推廣套用》1項成果就累計推廣3382.68萬畝,畝增產玉米59.12公斤,總增玉米19.9997億公斤,獲直接經濟效益23.998億元。制定的黃淮海平原夏玉米畝產750公斤的技術指標與規程要點已在黃淮海地區廣泛推廣套用。
8、積極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兼任滕州市、臨朐縣、淄川等科技副市(縣、區)長。深入生產第一線,累計舉辦技術培訓班180餘期,培訓技術人員16人次,進行電視講座20餘次,為山東省玉米生產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出突出貢獻,受到了各級政府及廣大農民的高度評價。

科研項目

國家“十五”攻關,無公害優質玉米生產關鍵技術集成於產業化示範,150萬,2002-2004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山東小麥玉米兩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1100萬,2004-2006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以增加粒數為重點的玉米產量突破技術模式研究,4000萬,2004-2006
國家“973”子課題,玉米骨幹親本及其衍生品種重要性狀演變規律研究,50萬,2006-2010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黃淮東部小麥玉米兩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120萬,2006-2008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北方集約化糧田污染綜合防控技術集成與示範,260萬,2006-20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溫光脅迫對玉米根系生理特性及其籽粒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21萬,2005~20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溫脅迫對玉米產量與品質的影響及其調控,19萬,2002-2004
農業部跨越計畫項目,優質夏玉米無公害生產關鍵技術試驗示範與產業化開發,115萬,2003-2005
行業科技(農業部),黃淮海夏播玉米穩產技術措施研究與示範,250萬,2007.1-2011.12
省良種工程,高產優質抗逆專用玉米新品種培育,250萬,2007-2010
省自主創新重大專項,主要農作物品質遺傳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研究,300萬,2006-2009
科技部成果轉化,夏玉米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範,50萬,2006-2009
農業部,玉米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提升行動項目,50萬,2004
財政部,優質玉米新品種節本增效新技術研究,28萬,2006-2010
省農業良種產業化項目,高產、優質、抗逆專用玉米新品種培育,250萬,2005-2007
省農業良種產業化項目,優質飼料、鮮食玉米專用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開發,140萬,2004-2007
省農業良種產業化項目,優質、高產、多抗、飼用型和青飼玉米新品種選育和產業化開發,50萬,2002-2004
省農業良種產業化項目,優質、高產、多抗、飼用玉米新品種選育,50萬,2002-2004
省農業良種產業化項目,優質飼料、工業加工專用玉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開發,40萬,2003-2006
省“三O”工程,優質飼料、鮮食玉米專用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開發,110萬,2004~2005
省財政支農,優質高產高澱粉玉米新品種及節本增效配套技術推廣,160萬,2004~2005
省財政支農,高產優質抗逆專用玉米新品種選育,200萬,2006-2008
省財政支農,優質高產高澱粉新品種及節本增效配套技術推廣,20萬,2002-2004玉米
省財政支農,重點糧食作物優良品種及節本增效種植技術推廣,35萬,2003-2005
省農業廳,山東省中長期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研究-農業科技問題研究專題,2005-2006

教育項目

教育部,植物生產類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2001

出版專著

編著出版專著、教材13部,
代表作有《玉米栽培生理》、《作物栽培學》、《優質專用玉米》、《作物優質高產高效栽培》等。

科研論文

在《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英國農業科學)、《Biologia Planta》(植物生物學報)、《Photsynthetica》(光合作用研究)和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作物學報》、《中國農業科學》等刊物上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50余篇。
在玉米群體光合與產量、營養與品質、生態因素與優質高產高效方面獨具特色,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先後有美國、英國、加拿大等54個國家120餘位專家學者來函索要論文。

主要事跡

董樹亭教授認為,做一名優秀的農業高校教師,要過“乾、寫、講”這三關,這是教師的基本功。
董樹亭說:“乾,就是踏踏實實做事情,就是要吃苦耐勞,忍受別人耐不住的辛勞,承受別人吃不下的苦,乾是發現的基石、創新的基礎。”從畢業參加工作開始,他就結合帶學生實驗、參與科研項目等,親自種試驗田,從播種到收穫每個生產環節都親身實踐,像農民一樣整地、澆水、施肥,樣樣農活都能幹。他常說,我們是搞作物高產研究的,如果不會種地怎么能了解生產?如果種的實驗田還不如農民地里的莊稼長得好,怎么能讓農民信服、讓學生信服?
當然,董樹亭種地不同於農民種地,他是結合生產指導學生實踐,研究作物高產規律。實習農場離學校有8公里,當時條件不好,他每天騎腳踏車來回奔波,忙的時候就住在農場。搞玉米研究非常辛苦,生長的關鍵時節正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地里的溫度有40多度,為了測群體光合,他們自行設計製作了大型同化箱,每2小時就測一次,白天一身汗水,晚上一身露水。三十年來,他一直在這塊試驗田裡帶學生、搞科研。雖然由於工作頭緒多,不能像原來那樣每個環節都親自做,但在生產的關鍵時期,他都堅持到地里觀察指導試驗。如今這個試驗田保持著國內玉米栽培研究的最高水平,是教學、科研、生產示範的重要基地。
在董樹亭看來,寫作不僅是表達問題,更是總結、凝練的過程,“是思想的升華,是發現。在寫作中,梳理思維,發現事物規律,尋找新的突破。”科研開題報告、課題總結、研究論文、編寫講義和教材等工作他都樂意承擔,而且全力寫好。這些年來,他發表科研論文、教學研究論文二百多篇,出版13部學術論著。
把課程內容講清楚,這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而董樹亭對“講”有更高要求:“要講得簡潔明了,一語中的,要有激情,還要善於把深奧的科學道理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要能吸引人。”他所講授的“作物栽培學”涉及到作物高產生理等許多專業基礎理論,為了把課講明白,他用打比方、引用農民諺語、與高產實用技術結合等方法,把課講得生動精彩。在講玉米栽培生理時,他告訴學生:過去玉米的葉片是平展型的,要稀植,農民有句話叫:“稀穀子,密高粱,玉米地里一鋤槓。”意思是玉米的株行距在1米左右,一畝地也就是種1000餘棵,畝產不足300公斤;而最新的玉米品種是緊湊型的品種,葉片窄而上沖,在大密度的條件下也能提高光合效率,每畝地可以種到5000棵左右,畝產可達900公斤以上。這樣結合生產的講解,同學們印象十分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