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樂山
- 外文名:麥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寧波
- 出生日期:1924年11月14日
- 逝世日期:1999年1月16日
- 職業:翻譯家,作家,美國文化研究學者
- 畢業院校:上海聖約翰大學
- 代表作品:譯作:《第三帝國的興亡》、《一九八四》 著作:《董樂山文集》
個人經歷,主要作品,所獲榮譽,翻譯作品,
個人經歷
1924年11月14日,出生於浙江寧波一個從事染料生意的商賈之家,排行老三。先後在私塾、教會國小和教會中學讀書。
1940年,作為上海光華附中全校學生的二十一名學生代表之一,反對學校懸掛偽國旗並反對學校向汪偽政權“登記”,迫使校方未去“登記”,他因此被“勒令學”(變相開除),並上了黑名單。
1942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外國文學系主修英國文學,受教於莎士比亞專家王文顯教授、歐洲戲劇專家姚克教授以及專授新聞寫作的彭望荃教授等學者。不到20歲的他,便以“麥耶”為筆名,蜚聲上海戲劇評論界。他的第一首詩就被《大美晚報》副刊主編柯靈看中並刊出。
1946年畢業後,在上海《東南日報》任助理編輯,後又考取了美國新聞處,工作了半年。1947年,脫離組織。
1949年全國解放,沒有隨他的朋友們離開上海,而是留下來希望在新中國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幹。
1950年初,考取了南下上海招聘翻譯的新華社外文部。
1956年,新華社成立翻譯部,董樂山擔任業務秘書。除了完成繁忙的翻譯和定稿任務外,還編寫了幾萬字的《新聞翻譯手冊》。在《參考訊息》工作了八年。《參考訊息》的報頭題字,也是經他再三斟酌選定魯迅先生的手跡,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一直沿用至2017年。
1956年,在幫助黨整風的號召下,提出了讓幹部稍有一定程度的擇業自由的意見,1957年夏天被打成“右派”,被送到唐山去“勞改”。
1961年被改正,回到新華社,身份卻仍屬“摘帽右派”。與其他幾位好友開始《第三帝國的興亡》的翻譯工作,該書1963年首次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內部發行,此後多次再版。該書確立了董在翻譯界的地位,被一些大學的英文系當作翻譯教學的範文。
1978年,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陳適五在外文出版局主持一本《國外作品選譯》,專門刊登“某些有參考價值而篇幅過長或性質不合的材料,供領導及其他同志參考”,向董樂山約稿,他選擇了《1984》。
1979年獲得改正。
1979年4~7月,《1984》在《國外作品選譯》分三期刊登,這是《1984》同中國讀者的第一次見面。
1982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作為美國盧斯基金會訪問教授,負責接待他的是愛德華·耿教授,一位專門研究中國抗戰時期文學活動的學者,寫過一部專著《不受歡迎的繆斯》,其中評述上海孤島時期的戲劇活動時就引述了許多董當年所寫的劇評。
1999年1月16日,董樂山拒絕了最後搶救,靜靜地在北京一家醫院去世。骨灰被家人安葬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臨近太平洋的一個山崗上的陵園裡。骨灰安放處坐東朝西,面對太平洋遙望中國。
2001年,四卷本、140餘萬字的《董樂山文集》出版,李輝主編。文集收集了從他40年代以“麥耶”為筆名寫的那些回憶、劇評、小說,一直到晚年寫的雜文、隨筆、時評。這套可稱純紀念性質的書只印了2000套。
主要作品
著作有《譯余廢墨》、《文化的休閒》、《文化的誤讀》、《邊緣人語》等;譯作有《西行漫記》、《第三帝國的興亡》(與人合譯並校訂)、《蘇格拉底的審判》、《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奧威爾文集》、《韓素音自傳》(之一)、《囚鳥》、《鬼作家》、《基督的最後誘惑》(合譯)、《巴黎燒了嗎?》等;編著有《英漢美國社會知識辭典》等。他翻譯的《西行漫記》是斯諾這部關於中國革命的經典性著作中文譯本中翻譯的最精確、流傳最廣的一部,譯作文筆流暢纖巧,達到很高的水準。他是一位難得的信達雅俱佳的翻譯家,所編著的《英漢美國社會知識辭典》獨闢蹊徑,是希圖了解美國社會與文化的讀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所獲榮譽
《一九八四》獲1985年廣東地區翻譯一等獎,《傅征業教授的顛倒世界》獲1980年《文匯報》小說徵文一等獎,《賽珍珠與林語堂》、《拂去歷史的塵埃》分別獲1993年廣東報刊散文一等獎、1995年中美文學交流獎。